分享

卢浮宫镇馆之宝

 三合堂小伙计 2018-02-11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草草拍了几张《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后,就急忙拐上二楼的意大利绘画长廊,接着一路小跑奔向《蒙娜丽莎》。德农馆的二楼几乎都被意大利绘画所占据,由此可见意大利绘画在整个欧洲绘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之重要。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意大利绘画长廊涵盖了十三世纪至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名家的杰作,其中包括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岩间圣母》、拉斐尔的《施洗者约翰》、乌切罗的《圣罗马诺之役》等等。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进到《蒙娜丽莎》大厅时,已有十几位先到的游客在里面了。此时的大厅安静、凝重,身处于如此多的世界名画之中每个人都显得十分有素养,有的在仔细端详画作,有的在拍照或与之合影留念,就连交谈都是轻声细语的,大家都在抓紧这来之不易的片刻安宁,因为这里很快就会被汹涌而来的游客所填满。大厅尽头的小黑框处就是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本来就不大的《蒙娜丽莎》在如此宽敞的大厅的映衬下,和它对面卢浮宫中最大的油画《迦拿的婚礼》的对比下显得是如此之小。油画前有两道半圆形围栏挡着,游客们只能在围挡外欣赏,眼神不好的根本看不清,我也是通过相机的长焦距拉近才能看清楚画的细部。

 


    达.芬奇1503-1506年间的惊世之作-《蒙娜丽莎》(又名《拉.乔康达》(La Gioconda,La Joconde)),可以肯定的是这画名绝不是达芬奇自己起的。《蒙娜丽莎》一名源自16世纪意大利传记作家乔治.瓦萨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年)所著的《艺苑名人传》一书,书中把画中的人物确定为佛罗伦萨的丝绸商人弗朗西斯科.德.乔康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丽莎.格拉蒂尼(Lisa Gherardini,1479-1542年或1551年),即乔康达夫人;“丽莎”是她的昵称,前面冠以尊称贵妇“Monna”,即英语中的Madam,就成为了“蒙娜丽莎”(Mona Lisa)。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达芬奇像所有大画家一样,从不解释他作品中蕴藏的含义,所以《蒙娜丽莎》的神秘面纱始终未曾被世人揭开过,如画中人物的真实身份、达芬奇受何人之托画此肖像、绘制的具体时间等等,就连画是如何到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手中等细节至今都未有明证。有人说“丽莎”根本就是另一位叫做伊莎贝拉.埃斯特(Isabella d'Este,1474-1539年)的女性,也有人说是康斯坦斯.瓦洛斯公爵夫人(Costanza d'Avalos,1460–1541年),或是达芬奇的学生嘉科摩.加布罗提男扮女装像,因为画中人物的鼻子和嘴和加布罗提非常像,更有人说画中之人就是达芬奇的女性自画像。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画中人物的背景被分为了现实和虚幻两部分,左边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有静静流淌的河水和蜿蜒的小路;右边是虚幻的景象,一派岩石丛生、沼泽遍地的原始自然景观,只有一座小桥显示出人类的迹象。右侧背景上方的湖面与左侧湖面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达芬奇用自己创立的薄雾法描绘了佛罗伦萨阿诺河的风景和向远处延伸的自然的风光。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从1503-1506年,达芬奇花了4年时间仍未完成此画,可能是没达到他预期的效果,后来他一直将此画带在身边,每当有“想法”和灵感时就进行完善。1516年达芬奇被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聘请为宫廷画师,他又将画带到了法国,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离昂布瓦斯城堡仅500米远的克卢.吕斯庄园(Chateau du Clos Luce)去世,这幅旷世名作《蒙娜丽莎》由跟随他28年的学生嘉科摩.加布罗提(Gian Giacomo Caprotti da Oreno,1480-1524年)继承,之后被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1494-1547年,1515-1547年在位)花4000埃居买下放在了枫丹白露宫(Palace of Fontainebleau),后来路易十四又将其放到了凡尔赛宫,最后经由拿破仑之手转到了卢浮宫,使之永远留在了这个国家。画中之人对于终生未婚的画家来说是唯一陪伴他到去世的“女性”。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有人认为蒙娜丽莎是身着丧服,据传记作家瓦萨利所述,在此画绘制之前,即1499年,拉.乔康达夫人的幼女不幸亡故,如果画中人物果真是她的话,她就是身着丧服。然而,如果真是她的话为何脸上会有淡淡的微笑?

 

    也有学者认为画中人物所穿衣服很普通,并无特别的含义,与同时期绘画作品中的衣饰相比再正常不过的了,而且裙袍的黄色衣袖、花边褶皱衬衫、搭在肩头的披巾在当时也算是正常的打扮了。学生加布罗提将这幅画命名为“La Gioconda”,即意大利语中的“幸福、快乐”之意,它可能表达了画中人物为了庆祝家中第二个儿子的诞生的喜悦心情,而非特指人名。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根据野史记载达芬奇作此画时乔康达夫人丽莎.格拉蒂尼大概30岁左右,为让模特保持笑容,达芬奇在画室内安排音乐师、歌手和舞蹈家;所以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幅画,无论在哪个角度看都会发现模特脸上露出一种永恒的、神秘的微笑。

 

    1495年,15岁的丽莎.格拉蒂尼成为了弗朗西斯科.德.乔康多的第三任妻子,并为弗朗西斯科生了5个孩子。1538年弗朗西斯科因瘟疫病逝,后丽莎生病被她女儿送到了佛罗伦萨的圣奥索拉修道院(Sant'Orsola),4年后去世。2012年7月有英国媒体报道,一支意大利考古队在圣奥索拉修道院附近挖掘出了“蒙娜丽莎”的遗骸。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当时的佛罗伦萨薄眉是美女的必要条件,达芬奇描绘的稀疏柳叶眉经过几个世纪后,眉毛已消失殆尽。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有报道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只出现在左半部脸上,右半部是正常表情,整个面部是二合一的效果,仔细看能看出嘴角是一边高一边低,不知道是不是视觉差导致怎么看她都是在微笑。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十几分钟以后,《蒙娜丽莎》前就挤满了蜂拥而至的游客。这时大批旅游团的游客还没到呢,10点钟以后这里更加拥挤不堪。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离着这么远根本就看不清

 

    1962年12月14日至1963年3月12日,《蒙娜丽莎》先后被送到华盛顿和纽约展出,由于参观的人太多了,博物馆官方规定每位观众只能在画像前停留3秒钟,即使这样能看上一眼《蒙娜丽莎》也要排好几个小时的队;之后该画又在日本展出过,轰动的程度远胜于美国,所以每位观众只允许在“她”面前停留2秒钟,比起那些人来说,在卢浮宫看要幸运多了,能仔仔细细端详《蒙娜丽莎》一阵子。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

    几百年来不少收藏家都声称自己收藏的是《蒙娜丽莎》的真迹,数量居然有60幅之多,也有说法认为卢浮宫这幅是赝品,因为1911年那幅失窃后,找回来的这幅比原来的少了两侧的廊柱,而且模特原来坐着的阳台也不见了踪影,仿佛是立在半空中,所以说那幅真正的画作早已被一位富商买走,这里挂的只是一幅赝品或临摹品。

        

    据说1911年以前的《蒙娜丽莎》人物是坐在凉廊的一把椅子上,左胳膊搭在椅子的扶手上;在她的身后有一道栏杆,两侧还有两根小圆柱。

 

    1516年,已经64岁的达芬奇应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1494-15471515-1547)之邀来到了法国,也带来他的这幅不朽名画-《蒙娜丽莎》。3年后,这位全能的天才画家在法王为他安排的克卢.吕斯庄园里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