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多年来,通过对考古发掘商周墓葬报告中有关出土贝币资料的研究,结合货币进化发展自然规律分析,对“重一两”鐶钱币文读法,有了通畅的新解读:钱文应读作,“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十四·一珠”;钱币文前半部分“重一两”含义是“纪重”,后部分含义是“纪值”,即“重一两”镮钱与当时流通的十二枚“贝币”或一枚“玉珠币”等值。 它在贝币过度到半两钱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重一两”(为了便于叙述,钱币名暂且用此称谓,下同)鐶钱币文多达7个字,并呈环状在钱币正面排列,由于首尾相接,而且文字间距离相等,钱文的如何解读一直困扰着钱币收藏研究学术界。 鉴宝天下 这种称谓解读,出现了钱币形态与汉字“珠”字含义不合的问题:汉字“珠”字的含义是指小型的球状物体,如珍珠、水珠、玻璃珠;而“重一两”鐶钱不是珠状形体,而是中有圆孔,体态较大(一般在40毫米左右),扁平环状体,称其为“珠”名实不符。传统称谓,是将这种圆孔圆形钱币称为“鐶钱”,将其归入鐶钱序列,并认为鐶钱造型源于玉璧或纺轮。 与“重一两”鐶钱相同地域出土的还有“半瞏(鐶)”鐶钱(图2),钱币收藏与学术界都认为“半瞏(鐶)”鐶钱与“重一两”鐶钱都是秦早期同时代铸造流通的青铜货币,“半瞏(鐶)”鐶钱是“重一两”鐶钱之辅币,值为“重一两”鐶钱之半。 这一观点至今未见有异议。如果“重一两”钱文“珠”字为鐶钱自身称谓,而币值、钱币质量为其一半的“半瞏(鐶)”鐶钱币文,为什么不称其为“半珠”,而要命名为“半瞏(鐶)”呢?可见“重一两”鐶钱当时并不称“珠”,而是称其为“鐶”。 “珠重说”释解“重一两”鐶钱币文“十二”、“十四”为纪年,恐立论理由不足。如果是纪年,为什么只有“十二”、“十四”而没有其他序号?至于有人称是战国秦国纪年就更不敢恭维。以诸侯国纪年于青铜铸币之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恐有大逆不道之嫌,成为众矢之的。以当时中秦国力,尚未敢与众诸侯国对立抗衡。 纵观我国钱币演化发展历程,无论是贝币发展为金属货币,还是“纪重”货币发展为“纪年”货币,新货币都是在旧有货币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来,并在形制、文字、铸造等方面遗留有旧有货币痕迹。因此,钱币研究不能局限于研究对象本身,有时要通过考察事物上下发展存续关系着手进行,这样才不至于走弯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