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6期女子悦读会/我们同情朱安,更敬重鲁迅

 智能人做超人 2019-11-13

▲▲▲

7月25日,沸沸扬扬的“me too”事件传遍朋友圈,女性们公开站出来反对男性骚扰。在这样女性高度觉醒的时代,我们却拿出《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这本书读了起来,这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

7月29日下午,第36期女子悦读会现场,本书作者、连线嘉宾乔丽华老师也因此有了一点困惑。她说,前不久在上海的一次分享会上,有一个年轻的女孩也问过她类似的问题,“在现今的时代里,读朱安这样一个传统女性,对读者还有什么意义?”

这似乎有点难住了一直以鲁迅为主体从事研究工作的乔丽华老师。在研究鲁迅的过程中,她发现很多有关朱安的回忆和言论都有失误和偏颇之处。尤其是1949年之后,鲁迅的文学和社会地位都非常高,人们对朱安的回忆更有刻意回避之嫌。经过多年的研究,乔丽华老师手上已经具备一定的一手资料,她就萌发了进一步考证,通过走访鲁迅与朱安当年生活过的地方以及尚在世间的亲人的形式,写一本有关朱安的书。没有议论、没有偏见,只是用大量的事实来陈述和再现那时的鲁迅和朱安。

朱安何许人也?知道鲁迅的人未必都知道朱安。作为鲁迅的原配夫人、封建体制下的牺牲品、封建时代“包办婚姻的礼物”,她一直生活在鲁迅身后,以仰望的姿势渴望获得鲁迅的爱情,可惜却一直在无爱的婚姻里苟延残喘,孤独终老。知道她和鲁迅的故事的人一定会问,鲁迅是一个思想先进、并具有战斗精神的人,为什么不和朱安离婚?朱安为什么不冲破牢笼而宁愿当“遗物”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这次悦读会,通过讨论和分享得到了最好的回答。

 

它再现了部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最早出版于2009年。出版之后引起了杨绛先生的关注。她称这本书是“血泪的呼声”。乔丽华老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杨绛先生看到这本书,想起了自己的姑母——中国首位女校长杨荫榆女士,她早年也有过不幸的包办婚姻,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毅然从夫家离开,进了女校,先后去日本和美国留学。

但朱安却一直留在鲁迅家里,恪守着“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她将自己比喻成“蜗牛”似的生活,恰恰是那个时代女性缺乏自醒、自觉意识的典型代表。书友雁儿说,读完这本书,再看自己的外婆,深有感触。

 

悲剧的双重原因

如乔老师书中及分享所言,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由鲁迅的母亲和朱安的家人一起包办的。1899年,鲁迅18岁时两家正式谈婚约。朱家是生意人,家庭条件相对于周家稍微好一点。当时朱安已经年过20,已经是那时的“老姑娘”,想要好好嫁人已经比较困难。这和朱家的挑剔以及朱安矮小、普通的容貌有很大关系。而鲁迅家中因祖父的事情早已家道中落,鲁迅17岁时父亲故世,只得去不收学费反而有补贴的南京新学堂去上学。所以,两家的婚事,从当时来说,还算是门当户对,是符合两家的需求的。

鲁迅的母亲是一个举人的女儿,她自学认字、自己放脚,在家道败落后一直独自支撑着整个家庭,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性,所以她选择了一个柔弱的儿媳妇,而朱安也确实达成了她的愿望。朱安对于周家和鲁迅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鲁迅和其兄弟们照顾了他们的母亲。

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前曾去拜访过朱家并和朱家人一起看过戏。所以,对于这场包办婚姻,鲁迅是出国前就已经知道,他清楚地看到了他和朱安的差距,但他相信母亲的眼光,更不愿意伤害母亲,加之当时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青年,并未完全意识到幸福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所以他没有强烈反抗,只是提出要朱安“放脚、进学堂。”

可惜朱安并没有接受鲁迅的提议。她还是坚守在自幼成长和所受教育的空间里,缠着小脚,当着文盲,期待着婚期。

所以,这桩婚事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但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因为封建包办?乔老师认为却不尽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两人的差距太大了。

一桩美满的婚姻,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是夫妻双方能有一定的共同语言。以乔老师多年研究所见,鲁迅在精神上,尤其是婚姻上,是有一点洁癖的。他期望朱安能有所改变,也曾寄希望于改变后的她能与他有精神上的交流。可惜朱安这只自诩的“蜗牛”没有朝他期望的方向努力,只是尽力尽着一个彼时家庭妇女的妇道,以此来期望丈夫的青睐。这种不合拍加上两人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别,以及朱安身材的矮小、容貌的平庸,造成了她的悲哀。这让在场的书友们无不慨叹。

香远溢清对此也感觉特别难过。她说:“我特别想不明白,鲁迅已经对朱安提出了要求,朱安也渴望成为一个好妻子,和鲁迅来往的那么多新女性她也见过,鲁迅的母亲也曾经提示过朱安要能够有所改变,也期望他们俩人能真正生活在一起。乔丽华老师也说了,同时代中已经觉醒的女性大有人在,如果说绍兴的小天地是无法突破的,后来她坚决地、果敢地和鲁迅一起搬到了北京,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自己?”


大家在纷纷议论的过程中一致认为,朱安拒绝变化,不是外界原因,而是她的天性和她所受教育、所处环境所致。她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从小到大所见的就是井上的一方天空,她的思想已经固化在那里,难能有突破。

乔丽华老师也对此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出生于保守商业家庭的朱安,她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有一双三寸金莲就是美,她所能接触到的道德规范就是遵守妇德,从一而终。朱安的天性就是弱的,她和那些思想先进的女子完全是两个境界。所以她不求突破,宁愿一辈子当鲁迅身后的一个影子,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鲁迅为什么不离婚

这也就彰显了鲁迅的担当。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鲁迅选择休妻,被送回去的朱安将是无法生活的。首先,她的经济地位低下,在周家,她完全靠鲁迅生活。在朱家,她不是独生女儿,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要再回到娘家,恐怕也是不被接受的,回去之后,可能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没有文化,身材矮小,长相一般的她,更没有去社会上立足的能力。所以,休掉她是不可能的,鲁迅只能选择供养她,为了母亲,为了朱安能活下去而不被人言淹没。

要供养一个无爱的妻子,又不愿放弃对婚姻的要求,这种痛苦鲁迅选择一个人担着。即使是亲人也难以理解他的痛楚。弟弟的家人曾劝说自己的孩子,要求他们少到鲁迅处玩耍,要“冷清死他”。

鲁迅逐渐出名之后,他的经济条件要比朱家好很多,他又是极为孝顺和顾家的。在绍兴老屋被卖掉之后,他在北京八道湾购置了房产,把一大家人接到一个大院子里生活。在和二弟闹翻之后,又重新购置房产另居一处,将原来的房子交给弟弟居住。和许广平生活在一起之后,他依然供养着朱安,从未让她过过苦日子。

但鲁迅的精神和生活上却是极为沉重的。这种沉重在他的文字里都有体现。1906年成婚后一直到1926年的20年婚姻生活里,他是苦闷的、孤独的。和朱安在一起时,他像一个苦行僧。离开朱安在北京时,他是一个独行僧。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也有人说为了控制自己的心智,他大冬天也只穿单裤。遇到许广平之后,他依然无法摆脱心里的重荷。许广平要他放下旧时代的“礼物”,不求名分地和他在一起后,他才搬离北京前往上海。

朱安的苦是不被丈夫所承认,鲁迅的苦,则是身心的双重折磨。

 

女子当自强

写作与成书的过程,对于乔丽华老师来说,是再一次认知与考证的经历。她说她很庆幸能够因为这本书走访了鲁迅和朱安在绍兴和北京的所有故居,为了寻找朱安的家人,走遍了绍兴丁家弄,在上海最普通简陋拥挤的街巷里找到了朱家的后人,感慨之余,也为能够收集到一手材料而感到幸福。全书读罢,大家都觉得乔老师运用详实的考证,非常客观地反映了这桩婚姻,这在众多的以个人情感和杜撰为主的传记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通过这本书,我们同情、可怜朱安,但更理解了作为男人的鲁迅,理解了他和许广平的情感,因而也就更加敬重鲁迅,这也让年少时所读到和了解的鲁迅形象,更加丰富和丰满。对他文字中的沉重、尖刻和呐喊多了更多的共鸣。

当然,我们从朱安的遭遇中也更加坚定了女子当自强的信念。当今女性,首先要有的是学识,要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观,以此来获得经济独立,进而追求内心的丰满。当然,女性的内在和外在美也是很重要的。倘若美一点,性格上强一点,朱安的人生是否能有所改变?

2个小时悠忽即过,大家有种天窗被推开,意犹未尽的感觉。通过朱安事件,我们也为自己能够在纷繁的压力中坚持读书而感到幸运,读书让我们从内到外丰富而又美好,这种幸福,无与伦比。

 

声音:

 

雁儿:

朱安,18世纪未一位普通的文盲女性,因为鲁迅母亲的赏识,成了大文豪的结发妻子。乔老师集结了大量的书信、帐本、照片,并实地考察调研,以此为依据去推理还原一段远去的历史。作品字里行间读到那个年代伟人婚姻生活的悲凉。旧式婚姻观不希望女子有才华、思想进步,更不能容忍女子的刚强和激进。接受封建传统礼教的朱安,和大先生订婚后拒绝放足、进学堂,是自我锁禁、固步自封的表现;或许早年优渥的家境,备受宠溺的大家闺秀优越感,使她放弃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青年,错误的认知使她后来既没能力追随大先生的进步思想,也无法迈出家门去学习新知识,既不曾体味为人妻为人母的欢愉,更不曾共享文豪大师的盛名荣光。作为学者之妻,对她来说只是一个虚无的符号,以至后来比喻自己是“蜗牛”、是“遗物”,彻底将自己物化为可有可无的生物、古董。难怪鲁迅要把她还给母亲,朱安在鲁迅心目中也只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件礼物。这是一段文豪与文盲的婚姻实录,没有对错,只有遗憾。

朱安安份守己,照料婆婆生活起居,过着安稳平淡的柴米油盐生活。大先生追求的是学术、文化、思想,自由、民主、进步。他所做的正是为改变千千万万个朱安的命运,然而他们各行其道,没有接壤、没有交汇,只有责任和沉重的夫妻名义。晚年的朱安,靠许广平寄送鲁迅出版物稿费和亲友接济渡日,心念着能见大先生的儿子海婴一面也未能如愿。动荡年代,岁月时艰,人人自顾不暇,柔弱的朱安贫病交加,亲人惭惭离去,终如蝼蚁苟生,走完自己平庸平淡的人生历程。她是旧观念,旧制度,旧伦理的受害者。然而,纵观同时代的万千女性,实则大同,或大不如。

 

雅明:

这本书我又是一口气就看完的。之前对朱安这个人是谁都不知道,只知道鲁迅有个包办妻子。今天的读书会,我们有幸请到了这本书的作者乔丽华老师来亲自分享,乔老师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用文字客观地再现了朱安的一生,让我们对鲁迅这位被神化的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包办婚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鲁迅在这段婚姻中,算是有担当的男人,两个人没有感情也没有选择离婚,仍然是朱安的经济来源,给予了她稳定的生活依靠。之前我一直认为胡适对旧式婚姻的态度更积极,但是乔老师这样一个资深的学者在面对鲁迅和胡适的婚姻生活问题时的态度,让我很有触动,她很负责任地说,由于只是鲁迅的研究人员,对胡适了解不多,不敢妄下评论,多么严谨的学者呀!一次读书会,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看待世界的态度更多元、更包容。验证了那句话,读书,使人进步!


美 朵

账号ID:meiduo782171

❶ 青年写作者,摄影师高级技师。
曾被评为港深地区最受欢迎女摄影师。
深圳女子悦读会创办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