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叶木 来源:蜂虻(ID:fengmeng2019) 编辑:拾录人(ID:cihuaislr)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月28日,孔子诞辰。微信群里,一则对话让我记忆犹新,至今难忘:“如果十五未志于学,三十也没立,四十必然不会无惑,五十……请问老师,从哪里着手?” “有志于学,从来不晚!” 丰富人生
前不久,一张图片刷爆朋友圈。图中,一位保洁大妈在厕所中简陋的小桌子上专心读书写字。 对此,网友深受触动,纷纷表示:“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这位大妈名叫王玉兰,在河南某高校做保洁工作,空闲时就一个人看书,记笔记,有时还自己写感想。 而这一幕,正巧被该校老师看见,感动之余就顺手发了条朋友圈:“你没看错,打扫厕所的大姐在劳动的间隙学习,做笔记,我黄科院藏龙卧虎。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你还抱怨什么环境差?我看缺少的是内驱力!”  “孩子都很孝顺,我闲着没事,就想找份工作。把自己日常生活充实起来。”王大妈说工作是充实生活,学习则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生。从此,广场上少了一位跳舞的大妈,却多了位伏案读书写字不输少年的可爱老人。想来,王大妈必然不会因无所事事而无聊而寂寞吧?
见过不少年轻人,才刚二十出头,就说自己老了,学不动了。二十来岁,不正是人生的春天么?我看见,春水刚漫过堤岸,秋声就已洒遍原野……那些未老先衰的青年人,整天抱怨生活苦逼,只知宅起来打游戏吃外卖啃老,难怪会空虚无聊没意义!许多人以为自己因年老而失去热情,其实是失去热情而年老。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里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至灵魂。”没有热情的人生,何来丰富有趣?有的只是单调,乏味与垂垂老矣罢了!9月8日,广西大学迎来了一位49岁的研一新生。她叫原梦园,曾经是上海交大的宿管阿姨。许多年轻的同学没考上,而这位年近半百的阿姨,考上了。学习的缘起,是母爱。为提高儿子的学习成绩,原阿姨选择陪他一起读书。终于,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原阿姨却未因此放弃学习,并最终通过成人高考,考取了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两年后,入职上海交大。“后来儿子准备考研,我想着陪陪他吧,相互督促,至少有个伴。”就这样,原阿姨开始了考研之路。然而,记忆力已是严重衰退,在考研竞争日趋激烈甚至白热化的今天,谈何容易?“我花很多很多时间,一遍一遍重复,不气馁不放弃。”最终,原阿姨的努力与坚持没有白费,儿子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而她也被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录取。相信原阿姨将来必能学有所成,散发光与热,为社会做出贡献。但,她首先改变的是自己的命运。从考取复旦本科,到入职上海交大,再到广西大学读研,每一步都在前进,每一步都有提升自己,每一步都赋予了生命价值与意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有云:“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岁月匆匆,带走了青春,带走了美丽的容颜,却带不走一颗求学上进的心,而这颗心,终将改变我们的命运! 朋友小姜,工作踏实为人诚恳,是个极其热爱并且认真生活的人。当被问及何时开始变得成熟稳重,小姜略加思索,给我们讲了她大学时的一次真实经历。“大三的一个早上,吃完饭我正打算赶去教室,却被一位白发老者轻声叫住,很客气地问我说,能否请教一个问题。”“我以为是问路的再不就是借饭卡,谁知他摊在我面前的却是一本高中数学课本。我当时很吃惊,但还是抑制住了好奇,仔细地把题目给他讲解清楚。不料,第二天......”小姜接着说:“第二天,那位老大爷又出现在了餐厅里,捧着书弓着身子,像昨天一样向我发问,接着第三天他又来了。”我终于忍不住,上前去一探究竟。原来,这位大爷今年七十八了,是本市的一位退休工人,儿女出国留学以后每年就回来一两次,老伴儿也在前年去世了,自己一个人虽衣食无忧,但精神却没有着落!“没错,就是这样。他说,从前上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数学,拿起数学题目,就能忘记很多,忘记自己是孤身一人,忘记自己的风烛残年、行将就木……”小姜稍作停顿,这件事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一个人要生活,而不是仅仅活着!”许多人以为,心灵安顿只是哲学或者文学的功能,其实数学亦有此等神奇的效用,这就是学习的魅力所在,无论什么学科,都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好处。 许多人以为,只有青年人学习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其实老年人更需要学习,因为学习不仅能带来现实的功利,更能安顿心灵,寄托精神。东坡词:“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在世,若能安顿此心,精神有所寄托,夫复何求呢?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诚然,无论你年岁多大,只要有志于学,就从来不晚!而且,学多少就有多少的好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尤其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若想不被社会淘汰,若想不被一茬接一茬的年轻人所碾压,又岂能不终身学习? 何况学习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收益,更能帮助我们丰富人生、改变命运、安顿心灵呢?前段时间,网上有一句话颇为流行:“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人们也常说:“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作者:叶木,读者·新媒体写作成长营签约作者,岁月如有信心,光阴必定徘徊,哲学系研究生。本文转载于蜂虻(ID: fengmeng2019),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