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我是朵朵~ 一夜之间,北京的家长在朋友圈都刷起了“鼠疫”这个可怕的话题。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确诊是真的,但大家真的不要恐慌,首先北京不是疫源地,也没有大面积爆发,我们应该理性科学的对待。 1.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发的烈性传染病,是西方的黑死病,在我国是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只有两种:霍乱、鼠疫。 鼠疫杆菌 2.如何传播? 鼠类和野生啮齿类动物身上的鼠蚤是传染鼠疫的“帮凶”。 被鼠蚤叮咬,或者接触到鼠疫患者的呼吸道飞沫,或者吃了患病的动物或者接触到病人的体液,都有可能被传染。 3.如何预防? ①在人多的地方戴好口罩,有人咳嗽打喷嚏要躲开; ②看见可爱松鼠/仓鼠/流浪动物不要触碰; ③家养宠物的上一次体外驱虫的药。 如果出现了呼吸道症状和发热,最好去医院看看医生。 这个时候学校和家长都跟孩子说过了怎样保护自己,朵朵就不多说了,但是关于鼠疫,除了医学方面,我们还可以告诉孩子,它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有着很深的关系。 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写道:“14 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不只瘟疫会造成死亡,长久以来在宗教束缚中麻木生活,活着也形同于死亡。” 但当我们站在时间的另一端回望历史,却能惊讶的发现,它还是文艺复兴的重要「催化剂」。 中世纪灭霸 一个响指,欧洲人口消失1/3 薄伽丘是亲历了这场灾难的,他在《十日谈》开篇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恐怖景象: “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教堂的坟地再也容纳不下 了......等坟地全葬满了,只好在周围掘一些又长又阔的深坑,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就像堆积在船舱里 的货物一样。” 《图尔奈市民埋葬瘟疫受害者》Pierart dou Tielt 约1353年 比利时皇家图书馆,布鲁塞尔 鼠疫导致患病者皮下出血和肢端坏疽,继而全身布满黑色斑块,由此而得名“黑死病”(black death)。这个本身就带着恐怖色彩的名字,成为整个欧洲的梦魇。 1347-1357年间,2500万人,1/3的欧洲人口,就在这场巨大灾难中死去。 《死亡的胜利》老彼得·勃鲁盖尔 来源:wikiart 思想观念的变化 教会的绝对权威动摇了 在瘟疫蔓延之初,教会提出「神谴说」,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想要治病,需要获得上帝的宽恕,所以你要不断忏悔、不断抑制自己的欲望。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无论多么虔诚地祈祷,身边的死亡并没有减缓。更让人动摇的是,那些声称为上帝服务的教士与修女也不能幸免。 死亡面前,没有谁是特别的。原本天主教会的权威就江河日下,在灾难之下,人们的思想更加动摇了。 《死亡的胜利》细节 来源:wikiart 在这幅《死亡的胜利》中,背景是一片狼烟烽火,大地呈现出一种血红色,到处树立着绞刑架,土地荒芜不堪,连巨大的老树干也枯萎了,死神——成群结队的骷髅,正向着村镇而来。人们试图到标有十字架记号的庞大捕鼠器里寻找“避难处”。 未来不可期 于是享乐当下 曾经人们奉行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但死亡来的太快,未来不可期。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 “有些人以为唯有清心寡欲,过着节制的生活,才能逃过这一场瘟疫。......也有些人的想法恰巧相反,以为唯有纵情欢乐、豪饮狂歌,尽量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什么都一笑置之,才是对付瘟疫的有效办法。” 敏锐的思想家开始提倡个性解放,追求作为“凡人”的幸福。享受美食、放纵、爱情…… 这幅壁画中,代表着死神的骷髅披着白衣,拉着生者的胳膊或衣角,仿佛邀请你「共舞」。这样细思极恐的画面是这一时期的特别主题。 促进了 理性和科学思想的萌芽 祈祷、忏悔、行善……除了这些教会“支得招”,一些医生也试图从科学角度解释黑死病。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偏方也有些太偏了:
相较于教会的方法,医学方式更加给人信心。人们开始花巨资兴建医院,这也为即将到来的欧洲近代医学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为了阻止黑死病传播,人们采取隔离措施、积极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环境,这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以“人”为中心;追求现世的幸福和享乐;提倡个性与自由;提倡科学与理性……这些思想,就是文艺复兴内核。 黑死病不是文艺复兴的起因,但却如同「催化剂」一般,大大加速了它的发展。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 这场大瘟疫,在短期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不得不说,这场鼠疫却带来了后来的曙光。 它对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当时,拉丁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也是惟一正式传授的语言 ,各种重要的文件都用拉丁文起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