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的“国策”之一,你真的了解吗?

 东西二王 2019-11-14

商业是以买卖的方式使商品进行流通的经济活动。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这个被国人从“单身节”硬核转变过来的购物狂欢节,就淋漓尽致地“显摆”了商业在当今国民生活中的地位。

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的“国策”之一,你真的了解吗?

然而,一旦将商业与我国古代社会相联系,就会有一个始终罩在商业和商人群体头上的阴影,令多数商人挥之不去,愁从中来,那就是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被忠实地奉行了近两千年之久的“重农抑商”政策。那么问题来了,重农抑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事情要分几方面来看。

农业与商业是否天然就对立?

首先,在重农抑商当中,重农是本,抑商是末;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是“重农”基础上的衍生。这本来是没问题的,但人们在这样理解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思维上的定势,即在潜意识当中就将农业与商业自然而然地对立起来。

实际上,我国虽然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但商品经济的产生也不算晚,商品和商人中的“商”字,便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的建立者——商族人(详见从中华成语看商朝文明:坐贾行商、兄终弟及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在世界范围内,这个起源时间即使不是最早,恐怕也不会排在“三甲”之外了。

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的“国策”之一,你真的了解吗?

学界一般认为,当以商品交换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的人(即商人)成为一个群体时,商业就作为一种行业而诞生了。在以井田制为基本经济形态的西周时期,经商和务农一样,都是社会上的“正当职业”,政府并没有因为要特别强调一个而打压、抑制另一个。《周礼》还明确地将商贾、三农、园圃等并列为民众可以从事的“九职”之一。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周礼·太宰》

位于靠海地区的齐国,因为有鱼盐之利,不但商业起步相对较早,人们对商业也更为重视一些。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不但肯定商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而存在的必要性,而且还鼓励人们经商。

“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百乘之国必有百金之贾”——《管子·轻重甲》

不仅齐国发展商业,在齐国隔壁的鲁国,孔子的弟子自贡便是当时著名的商人,孔子曾夸他生意做得好,“億则屡中”(《论语·先进》);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名臣范蠡,在助力勾践灭掉吴国之后及时隐退,后来竟被尊为我国商业的“祖师爷”,他本人也被人们敬称为“陶朱公”,还演绎了一段与西施泛舟太湖的佳话。

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的“国策”之一,你真的了解吗?

陶朱公画像

可见在春秋时期,商业并不是一个被刻意打压的行业,商人也并没有被贴上某些道德标签而受到人们的歧视。商业和农业一样,都在各自的轨道里正常发展。

“抑商”究竟为哪般?

既然商业的发展与农业并不矛盾,而且在历史上它们也曾经和平相处过,那么后来的历代政府为什么都要抑商呢?

这还要从战国时期原有社会结构的松动说起。战国时期,随着列国实际掌权者的不断更替,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的同时,各个阶层之间,以及各阶层上、下两端之间也都面临着“洗牌”。新上台的列国掌权者们,无论为了自保,还是为了吞并邻国以自我壮大,都不得不彼此争强。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便成了国家财富最为可靠和稳定的来源。毕竟有了稳定的农业,也就意味着有了稳定的食物,稳定的人口,乃至稳定的兵源。“重农”思想呼之欲出。

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的“国策”之一,你真的了解吗?

意识到这一点的列国精英们,便开始通过一系列举措保障农业生产。早至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时,他就在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一方面提出平籴法来稳定粮食价格,使农民乐于种地;另一方面提出禁绝“女红”以外的一切手工业,来保证农业生产的人手和时间。

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的“国策”之一,你真的了解吗?

李悝变法

明确提出打击工商业的是商鞅——插一句,商鞅在我国历史上的出镜率实在是太高了,我国后来的很多政策“传统”都是拜他所赐。商鞅把农战提到了关系国家存亡的极高位置,认为农战是使国家兴旺的基础,民众都从事农业,国家就会富有;国家人多了,就没人敢来进犯;民众的爵位、利禄都来自农业一个途径,国家就会天下无敌;来自两个途径,则国家只能获得一半的好处;如果民众通过各种途径都能获得爵位和利禄,这个国家就守(wan)不(dan)住了。

“民泽毕农,则国富……其国多力,而天下莫能犯也……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商君书·靳令》

在商鞅看来,统治者能够事本(极度重视农业)而禁末(禁止农业以外的所有行业),国家才会富有。从此以后,“重农抑商”成了我国整个君主专制时代雷打不动的基本政策。虽然各个朝代“抑商”的形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但“重农抑商”四个字,却成了我国古代社会最有辨识度的标签之一。

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的“国策”之一,你真的了解吗?

只是,与商鞅和战国时期国家应战、求强的需求不同,在后来的两千多年中,朝廷其实早就认识到了工商业的发展对于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毕竟谁会嫌钱多呢?但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朝廷更担心的是商人资本一旦大规模兼并成势,就能成为搅动社会这口大锅的“铲子”,甚至威胁到朝廷的正常统治。

从更深层次的伦理层面考虑,一方面,自从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重义轻利”成了社会上被广泛宣扬的价值观念,而“商人重利轻别离”正好与之相悖,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误解更使商业几乎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另一反面,商人以及商业,在某种程度上,都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结构下的尊卑关系构成一定威胁,容易依仗其财富而僭越礼制,打破既有的尊卑等级秩序;同时,相对于天性淳朴的农民而言,商人重利的特点,在统治阶级看来,极易导致社会风气的腐化,无奸不商也成了古代社会对商人最深的伤害。

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的“国策”之一,你真的了解吗?

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统治者对商人和工商业“爱恨交织”,爱的,是他的钱,恨的,是他竟然比统治者自己还要有钱。

如何看待“重农抑商”?

现在,人们说起古时候的重农抑商,多少带一些惋惜和同情,仿佛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糟粕,不但使中国错失了一条能够使国家和国民迅速致富的商业化道路,更是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尤其是明清以来的近世中国与外部世界顺利接轨的进程。

但是通过上文我们不难看出,统治者不是傻子,不会专门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任由自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历代的史实也显示,历代统治者在“重农”方面虽然无比一致,但“抑商”方面,实行的弹性就非常强了。

在常规的经济方面通过禁榷制度、对商人课以重税和改变币制等手段“困商”、政治方面通过诸如“七科谪”、商人子弟严禁参加科举、商人不得为官等手段“辱商”之外,甚至还出现过短时间的“禁商”、“重商”等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极端政策。

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的“国策”之一,你真的了解吗?

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就受到商鞅“农战”思想的影响,鬼迷心窍地宣布“上农除商”,要把商业整个给禁绝了,这在商业本身已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大环境中当然是不现实的。这一政策只实施了不到一年就被匆匆废止;西汉建立之后,为了恢复元气而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商业和商人竟然也格外开恩,甚至连税费都免了,汉初的工商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到汉武帝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个活泼泼的市场,为征讨匈奴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资上的巨大支持。其实,把这看作对秦始皇“禁商”政策的一个反弹也未为不可。

从积极的方面说,“抑商“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有助于“重农”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当农民能够勤恳地在土地上劳作时,不仅意味着政府的人员管理方便了,更意味着政府赋税收入是稳定的、可期待的。这种可期待当中,自然也包含着社会大环境的稳定性,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

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的“国策”之一,你真的了解吗?

当然,“抑商”造成的消极后果我们也不必否认,除了我们熟知的,使近世中国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国家完美地分道扬镳,并最终因为拒绝通商而导致了上百年的屈辱历史。即使在古代,尽管历朝历代都通过各种方式“辱商”和“困商”,但司马迁老早就看得透透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史记·货殖列传》),商人的获利之便宜是有目共睹的。于是,在官方有意识的导向之外,在民间社会,商人和农民的地位反而常常是反过来的,人们都想进城做买卖,进了城的人,却很少想再回乡下种地了。

今天的我们应该更容易理解,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也正是商业和贸易的沟通,使得处于地球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空前缩小,地球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参考阅读:

刘玉峰《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评议》; 

叶茂《略论重农抑商的历史根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