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常说蓝天白云,为什么古诗说:一行白鹭上青天,而不是上蓝天?

 梧桐树边羽 2019-11-14

我们常说蓝天白云,为什么古诗说:一行白鹭上青天,而不是上蓝天?

这个问题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都曾经遇到过,但是并没有去思考是为什么。一般都是默认“青天”就是古代用来形容天空特定意象词,发展、延伸出天道无情、公正无私,所以后来戏文里面都称清官为“青天大老爷”、“包青天”,我们都已经以习为常了。

不过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百因必有果”,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是为什么?

“青”字在周代中期的“吴尊”(酒器名)上的金文的字形是由上“生”下“丹”两部分组成。以“生”表音,以“丹”表意,是形声字。“生”“丹”合而为“青”,本义是草木的颜色(“丹”是泛指颜色)。

所以,“青”一直就是一种颜色,只不过这种颜色呢,指代比较模糊,因为早期表意不精准,草木是什么颜色?有可能是绿色,亮一点是蓝色、深一点是深蓝,再深一点是乌青,甚至黑色,这都是草木之色,所以统统可以用“青”来指代。

“蓝”字原本不是一种颜色。这也是个形声字,上“艸”,下“监”,“监”意为“监视”。“艸”与“监”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可以提取用来监视、警示的颜料的草。多指蓼蓝。《说文》里面:“蓝,染青草也。”《诗·小雅·采绿》中提到:“终朝采蓝”都可以看出“蓝”实际上就是蓼蓝一类的提取颜色的草。

而《荀子·劝学》则更明确地说出了“青”和“蓝”的区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是说青这种颜色是从“蓝”这种草里提取的,但是却比“蓝”颜色更胜。

古人为什么作品里面提到的都是“青天”呢?

因为天的颜色并不止有靓丽的蓝色,天空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色,蓝色只是天气最晴朗的时候的一种颜色,而其他状态下的颜色都是更深沉的,甚至乌云压顶之时完全可以用黑天来形容,正是这种多变,让古人选择了颜色泛指比较宽的“青”来形容天色,而不仅仅是天色最亮的“蓝”。

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形容好天气的时候,古人还是不吝啬用“蓝”字的。比如杜甫的《冬到金华山观》: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

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这就是天气确实很好了,诗圣都直接用上“蔚蓝”了,“蔚”又是什么意思呢?茂盛,荟聚,盛大的。“上面有大片大片亮蓝的天空,光色垂下来拥抱这白玉琼台。”蓝天白云,玉宇乾坤的景象跃然纸上,漂亮。

这也是杜甫的诗,很显然“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天色就不是这种“蔚蓝天”,而是要偏深沉、寒凉一些,这样才会符合后面的“窗含西岭千秋雪”

诗人在选字词的时候是要做整体考虑的。

当然,还有很多诗词也是用“蔚蓝”来形容天色,但是这种天色相对于能代表所有天色“青天”来说,还是少而又少。

而且我们注意一点,写诗词大多是有感而发,而这种“感”呢,百分之八十是心中有块垒,有忧愁、有相思、有悲伤,才会激发诗人们的创作,所以大部分时候当诗人的心境带入到自然景物中去的时候,不管是离情别怨也好、忧国忧民也好,靓丽的蓝色天空总是不大合适的,当然是“青天”更好。

乌云压顶,万马齐喑,相思可悲,志气可慨。

久而久之,“青天”就成了古诗词的固定意象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