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利一个纪录片:《手术200年》

 且慢陪伴 2019-11-14

今天,给大家安利一部片,叫《手术200年》。

这是部科学纪录片,在全球12国取景拍摄,历时3年打造。既有知识,又不乏味,画面和配乐都颇有质感。它从医生视角系统展现了人类如何与疾病做斗争的,豆瓣评分9.4分,可谓精品。

这部片让我知道,被誉为「医学之花」的手术,要从蒙昧到科学,是多么不容易。

一、古代医学

最早的时候,人类治病,除了自愈,就是靠巫术。然后,慢慢有古代大师发展出一些懵懂的理论。

比如古罗马的盖伦,就认为生命来自于「气」。他主张人的所有疾病都是由于体液的不平衡造成的。所以,有一种著名的治疗方法就是「放血」,以此让身体达到平衡。

「疾病源于身体失衡」的理论并不稀奇,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都存在过。

甚至直到今天,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仍青睐使用这种「放血疗法」,清除体内「污染的血液」,而且相信的人还挺多。

不过,基于巫术和经验的古代医学,毕竟作用有限

现在,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为71.6岁,但仅仅在100年前,这一数字还只是31岁。

直到解剖学发展之后,人类才得以开始专业系统地探索身体和疾病的本质关系。

二、手术的基础

人这一辈子,平均会经历7次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手术。

是什么让手术成为可能呢?

在医学水平低下的早期,手术根本就是血腥的代名词。

没有止血,用的是烙铁烫伤口,这样会同时把周围的肌肉和一大块皮肤烫坏。

没有麻醉,就把病人灌醉或者敲晕,而且病人有可能在中途会尖叫醒来。

没有消毒,医生连洗手的概念都没有,感染率超高,很多产妇死于「产褥热」。

直到19世纪中期,止血、麻醉、消毒,手术的这三大基石才被逐步发现。

1552年,兼做大夫的理发师帕雷,在中世纪的战场发明了鸦喙钳(止血钳)。通过鸦喙钳拉出血管并用缝线进行包扎,实现止血的目的。

1846年,还是医学院二年级学生的莫顿完成了首例乙醚麻醉外科手术,为之后的广大病人解除了痛苦。

19世纪中叶,维也纳总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塞麦尔韦斯 ,经调查认识到感染问题(当时微生物学还没诞生)。他在医院实行严格的漂白粉液洗手措施,使产褥热的传播得到了明显的控制,病死率从10%以上降低1.0%左右。

看到这些,我不禁庆幸自己生于现代。

每年夏天,很多人会说,「我这条命都是空调给的」。而在这里,小保只能把这些前辈的名字高亮一下表达尊敬。

三、从现在到未来

200年间,科技突飞猛进,医学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胜利。

现在,我们能借助X射线、CT、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对病人进行精细检查,纤毫毕现。

我们还能通过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给病人以最小伤害。

我们可以3D打印器官,而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也让复制心脏不再遥远。

借助人工智能,可以让医生可以做出更好的诊断,患者做出更好的决定。

而数字化的虚拟环境,能让医生借助计算机,提前演练手术过程。

当然,仍有很多难关尚未攻克,比如对人脑我们依旧知之甚少。对癌症,虽然有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这还只能算取得了很小的胜利,未来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四、结语

看完手术200年的历史,我们不禁为那些先驱折服。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被视为疯子,靠着天马行空的鲁莽冒险,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借用乔布斯的广告词,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的改变世界

另一个感悟是,现代医学有着严谨精密的体系。它是实证科学,靠证据和疗效说话。

所以,对那些所谓的奇效偏方或者玄幻保健品,还是不要迷信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