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出自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中一首。 朱熹,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家大师,也是弘扬儒家儒学最卓越的倡导人。这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咋看这首诗,似乎很明了简洁,似乎讲了很平淡的道理:半亩大的方塘,水,清澈明静,像镜子一样映着蓝天白云,水一动,云影像跳跃在镜面一样。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如此的清澈明静,是因为一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向池塘。 其实,这首诗说的不是表面的景象之美,水流之意。作者借这个池塘景像喻理,才是真正的目的。作者通过池塘流水形象表达一种很难言表的读书心得和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潭死水,是不断流出流进,不断更换清洁的活水,才有如此如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才有如明镜一样映出天色和云影。 作者用这个简单道理和情景,置入到读书的的理论中去,如果不断弄通问题,不断获得新知识,那么读书就会大获受益。 提高新的认识与此情此景如同一辙。学习和读书也必须有这种灵气和思路,如同流水般的灵动和明畅,这也是大师所要表达的这种感受,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同时也借水来比喻人的思想境界只有永远活跃,有开阔的胸襟,接受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的内容,这样的人才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作者把人的思想与流水的源泉和动力产生共同融合的逻辑,是极其富有哲理的思维。 池塘在乡村是很平常的,也是随时可见的。但是到了诗人笔下,却蕴藏着如此深刻的寓意,可见大师的思想和境界如此高和深。这种境界仿佛就是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各种事物,而明静不落一丝一毫的埃尘。可见“圣人心如明镜止水,物事不乱,物去不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