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践,回归经典 ——听课随想 1. 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主要是三类知识。一类是事实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这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即“为什么”的知识,这是一些思维性知识。一类是操作性知识,即“怎么办”的知识,这是一些技法性知识。 无论是哪一种知识,学生都可以自主获得。从学习的高效性而言,文科老师喜欢向学生陈述事实性知识,理科老师喜欢向学生陈述操作性知识,普遍缺乏的是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这恰是培养思维能力所需要的。 2. 过难,过多,过杂,这是理科课堂上常见的问题。过难,则学生理解不了;过多,则学生接受不了;过杂,则学生保持不了。这三个问题常常是混在一起出现在课堂上,而教师又常常是以“满堂灌”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呼应。 3. 从学生掌握的角度而言,需要采取“一课一得”甚至“三课一得”的教学策略,而非“一课三得”更非“每课三得”的教学策略。 少了就是多了,慢了就是快了,这是深刻的教学辩证法,也是很简易的教学之道。 4. “滚雪球”这种游戏蕴含着深刻的教学原理。起初,花费了好一会时间,才团成一个小雪球;慢慢地,以这个小雪球为核心,越滚动就越容易附着更多的雪。先前所附着的那些雪都成为了当下这个大雪球的不可分割的自然而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了。 既然学科知识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科学的体系,也就是说学科知识本身是有着千丝万缕的高度逻辑关联的,那么合理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它们牢牢地粘连在一起。所以,凡是学新的忘旧的,或者需要大量的复习时间才能让学生临时把学科知识聚拢起来的做法,都意味着教学科学性的欠缺。 5. 教师常有这样的心态:自己不反复讲、不在黑板上反复板演,就感觉不能放心。 其实,不讲不放心,讲了也只是自以为可以放心。真实的情况往往倒是:不讲不放心,反复讲了更不能放心。 教师讲10遍,不如让学生自己讲1遍;教师自己板演10遍,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练1遍。 6. 教师凡开讲,必须讲给思维有准备的学生。所谓的“思维有准备”,就是“愤”“悱”之态,而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只有如此,真正的思维交流才可能发生。 7. 教师必须关注课堂上那些始终沉默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学科中的差生,他们无力对话;一类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羞于对话;一类是学科中的精英,他们不屑于对话。对前者,教师要给他们创设适合他们的对话内容和方式;对中者,教师要鼓励他们把内向性格与理性表达分开;对后者,教师要给他们提供英雄用武之地。 8. 所谓的精讲,从所讲的内容上看有这样的特点:不是问题不讲,不是共性问题不讲,不是学生自主训练、自主思考、自主查找、自主议论后的真问题不讲,不是问题中的思维真障碍、真症结不讲。 所谓的精讲,从所讲的方式来看有这样的特点:讲解有舍弃,讲解有间断,讲解有留白,讲解有跳跃,讲解有省略。 9. “停三秒”与“快一拍”,这二者可以说是“教”和“学”的核心秘诀。 “停三秒”就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适时地停顿几秒钟。不要小看教师教学行为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它却是一个极具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的行为,它本质上就是启发式、点拨式教学的一种表现。“停三秒”意味着教师对所讲内容收放自如的高度熟练,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注意力和听讲进程的同步把握,意味着教师能以问题的方式召唤着学生的思维参与。 “快一拍”就是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能让自己的内在思维走在教师讲解的前面。不要小看学生听讲行为的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它却是一个极实用、极高明的听课秘诀,它本质上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进程的表现。“快一拍”意味着学生听讲时的思维既不是落在教师讲解之后被牵着鼻子走,也不是伴随着教师讲解进程亦步亦趋,而是走在教师讲解的前面思考着、预测着、比较着、评判着下一步或几步应该是什么,即以“老师的老师”的心态在听讲。 10. 课堂教学永远是鲜活的教育智慧的源泉。立足实践,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灵感。 教育经典永远是指导实践的理论武库。回归经典,才能获得走出迷茫、超越平庸的教育自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