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豨莶草

 易经养生堂章意 2019-11-14
豨莶草

【别名】粘金强子、珠草、棉苍狼、肥猪草、粘苍子、黄花仔


 【科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全草。

 【产地】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强健筋骨,清热解毒。

【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豨签草为祛除风湿常用要药,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等症,常与臭梧桐同用。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湿热作用,故痹痛偏于湿热的病症尤为适宜。

  2、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腰膝无力。本品酒治蒸熟又能强筋骨,适用于四肢麻痹、腰膝无力、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症。

  3、用于疮疡肿痛、风疹湿疹瘙痒等。本品生用还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疮疡肿毒,以及风疹湿疮、皮肤搔痒等症。内服外用均可。


  此外,本品现在又用于高血压症,有降压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大剂30~60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阴血不足者忌服。


 【采收加工】夏、秋季开花前及花期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工艺】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豨莶主要含萜和甙类,如豨莶糖甙、豨莶精醇、异豨莶精醇、豆甾醇、豨莶萜内酯、豨莶萜醛内酯等。腺梗豨莶主要含海松烷型和贝壳烷型二萜及其甙,亦含豨莶糖甙和生物碱。


  2、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疏毛豨莶草1份和臭梧桐2份混合制成豨莶桐丸水煎剂,对注射甲醛或鸡蛋清所产生的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疗效与水杨酸钠300mg/kg腹腔注射相似。实验表明:腺梗豨莶萜二醇酸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但腺梗豨莶萜四醇及腺梗豨莶萜三醇甙无抗炎作用。

  (2)降压及舒张血管作用:豨莶草(品种不明)的水浸液、乙醇-水浸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腺梗豨莶萜二醇酸灌服,对肾型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腺梗豨莶草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经的兔耳血管舒张,并能阻断刺激神经引起的收缩血管反应,但不能对抗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作用。对离体兔耳血管则无扩张作用。其扩张血管的作用是通过阻断收缩血管的交感神经而产生的。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豨莶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轻度敏感,对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有抑制作用。豨莶草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有抑制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实验表明,豨莶草煎剂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豨莶草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其脾脏及胸腺重量减轻,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Ea和Et花环形成率下降;血清抗体滴度降低,细胞内DNA和RNA吖啶橙荧光染色的阳性率减少。豨莶草煎剂对非特异性免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可降低血清溶菌酶的活性。

  (5)其他作用:毛梗豨莶草醇提取物1.7g(生药)/kg剂量时,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豨莶草溶液0.6g/ml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血流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作用与丹参注射液0.3g/ml相当;豨莶草溶液(3g生药/ml)给兔静脉注射,对血栓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高血压:豨莶草30g,地骨皮10g,浓煎分2~3次服;或用其片剂,每服1.5g,每日2~3次。治疗67例,舒张压降低20mmHg(2.66kPa)以上者35例,降低10mmHg(1.33kPa)以上者22例。〔《中华内科杂志》1960;(2):115〕

  2、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豨莶草500g,以蜜、米酒或陈酒各30g层层喷洒,蒸透晒干,如此9次,粉碎。再用蜜600g,熬至滴水成珠,和入药末,为丸如梧子大。每日20g,早晚分服,以米汤或稀饭送下。治疗28例,经半年以上随访,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江苏中医》1988;(12):21〕

  3、治疗夜盲症:豨莶草叶焙干研细末,每次3g,和猪肝(鸡肝更佳)15g,共煎服。每日1次。治疗20余例,一般轻症服药3次,重症服药7次即愈。〔《湖南医药杂志》1975;(4):63〕

  4、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豨莶草30g,紫草30g,鱼腥草30g,金钱草30g,龙胆草2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天为1疗程。治疗50例,痊愈39例,显效11例,一般治疗时间为1~2个疗程。〔《中原医刊》1983;(3):20〕

  5、治疗痹证:海风藤、络石藤各15g,鸡血藤20g,豨莶草、寻骨风、透骨草各12g。上肢痛甚者加秦艽、羌活、桂枝;四肢痛甚者加天仙藤、丝瓜络;下肢痛甚者加肉桂、独活、木瓜、牛膝。水煎服,日1剂。治疗56例(痛痹22例,着痹15例,行痹11例,热痹8例),治愈48例,好转6例,无效2例。〔《湖北中医杂志》1985;(3):29〕

【性味归经】

辛、苦,寒。有小毒。入肝、肾经。


​【功效】

祛风湿,利筋骨。

【功效特点】

本品善化湿热、除风痒,为湿热疮疡及皮肤风疹、湿毒瘙痒的要药。酒制后其性由苦转为甘温,于祛风逐湿之中寓有补益肝肾之效,故可用于四肢麻木、筋骨疼痛、腰膝酸软等证。

【功效作用】

1.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①用于风湿痹痛即风湿性关节炎,本品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之效,常与当归、五加皮、海风藤等同用,也可以本品一味为末,酒蒸制后炼蜜丸服。

②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用本品通经络、调气血,常与黄芪、当归、地龙等同用。

2.化湿热,除风痒:用于皮肤风疹、湿疮瘙痒,可与白鲜皮、苍耳子等同用。

3.疗疟疾:用于疟疾,以本品30克,水煎分2次服。

【鉴别应用】

臭梧桐与豨莶草,均能治疗风湿痹痛、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然本品善祛筋骨间风湿,可治中风瘫痪,而臭梧桐又能平肝阳,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

【配伍应用】

1.配海桐皮:海桐皮苦辛平,入血分,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偏于走上;豨莶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降压。两药配伍应用,功能祛风除湿,通利血脉,降低血压,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骨节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或小儿麻痹后遗症。

2.配威灵仙:两药皆能祛风湿止痛。稀莶草善利筋骨,威灵仙善于通络,两药相须为用,功效更著,用于风湿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

【应用注意事项

病人四肢麻痹、骨问痛、腰膝无力,由于脾肾两亏、阴血不足,不因风湿所致者,不宜服用。

【用法用量】

内服:9~12克,入煎剂,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鲜品捣敷,或水煎熏洗;干品研末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