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反药对治大病”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9-11-14

而“十九畏”指的是:

硫磺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赤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十九畏”是历代医家普遍使用的配伍禁忌。

“相畏”药对的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

而“相反”药对配伍则可能产生或增加毒性,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然而,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仍大胆采用相反(相畏)的药对组方。

如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中,用“十八反”中的半夏与乌头同居一方,名曰“赤丸”,治疗寒气厥逆一症。

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创制的由反药或畏药组成的的方剂有146个。

据统计,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中医宝典里,

相反药同用的处方达565首之多,

而明代的《普济方》中则收载了248个反药方剂,可谓是中医反药畏药方剂的集大成之作。

可见,相反(相畏)药对的配合使用并非绝对的禁忌。 现就临床常用的几对相反(相畏)药对做简单的介绍:

甘遂与甘草

(代表方剂“甘遂半夏汤”)

甘遂苦寒有毒,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甘草性甘平。

甘遂与甘草是“十八反”中的药对,《珍珠囊》载“藻戟遂芜俱战草”;

《太平圣惠方》载“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历代医家均将其列为配伍禁忌。

但古今医家均不乏使用甘遂、甘草配伍取得奇效者: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制“甘遂半夏汤”治疗顽固性痰饮:

其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留饮欲去之证。

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创“大豆汤”治疗全身浮肿,

将甘草、甘遂、乌头、半夏两组反药同用,

取其大吐以去湿,相反相激,取得良效。

临床也证明,甘遂与甘草相互配伍,功擅逐饮泻水,适用于痰饮留于胃肠,胸中、腹中积水等体质壮实者。

症见:心下坚满,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仍坚满,舌苔滑腻,脉沉弦等。

对于甘遂、甘草这对反药之所以对攻逐水饮有奇效的机理。

历代医家各有见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① 藉二药相反之性加强攻饮之力。

尤怡云“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

李言闻称此相反药同用后会产生“怒性”,李时珍则称为“霸道”。

所谓“怒性”、“霸道”,都是指相反药配伍后,对机体产生强烈的作用,

即利用甘遂、甘草相互对抗,激发出猛烈的性能,促进逐水破结的治疗效果。

②缓解甘遂之性急。 赵良仁云“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

而现代研究证明,甘草与甘遂合用时的毒性大小,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

当甘草剂量大于甘遂时才有可能增加毒性。

现代临床就甘遂、甘草配伍(甘遂半夏汤)使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各种类型胃炎、结肠炎、肠结核;

(2)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对肝硬化腹水治疗有显效)、心包积液、颅腔积液;

(3)肾积水、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遗精、术后尿储留等;

(4)小儿百日咳;

(5)癌症;

(6)疟疾(主张以甘遂末外敷丹田或神阙,内服甘草汤,分图进药)。等等。

但须注意,以此药对攻邪逐饮,非必要者不可妄试,体质虚弱者不可妄用。中病即止,服后出现腹泻应停药。

甘草与海藻

(代表方剂“海藻玉壶汤”)

海藻苦咸寒,能消痰结,散瘿瘤;甘草甘平。海藻与甘草是“十八反”中的药对,《珍珠囊》载“藻戟遂芜俱战草”。但同样的,两药同用,在消痰散结方面的显效,也不乏前例: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创“海藻玉壶丸”,甘草与海藻相伍,用于治疗瘰疬之症。 干祖望喜合用海藻与甘草,以加强其药力。

余听鸿在《外科医案汇编·雷疠》中说:“海藻甘草之反,古人立方每每有之,甘遂甘草取其反者,可攻蟠踞之坚痰,海藻甘草取其反者,攻其凝外之坚痰也。”

朱良春先生喜海藻与甘草同用,治疗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肿瘤。

种种临床经验表明,两药同用,功擅消瘿瘤、瘰疬,适用于甲状腺囊肿、项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等疾病。病机皆为痰滞气郁。

附子与半夏

附子性辛甘大热,有毒,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半夏性辛温,有小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宽中消痞,下气散结的功效,为治痰湿之要药。

“十八反”明言“半蒌贝蔹芨攻乌”。附子是川乌的附生根,

所含成分大致相同,故多认为半夏反附子。

附子、半夏配伍,历代医家也多有运用:

《金匮要略》用附子梗米汤由附子、半夏、梗米、甘草、大枣组成,治疗虚寒腹痛。

《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

《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

《张氏医通》之附子散等等,均是附子、半夏同用。

关于附子与半夏配伍之功:

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峻补下焦元阳,驱逐在里寒湿,“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药”;

又附子气厚味薄,可升可降,无所不至,张元素称其“为诸经引用之药”。

半夏,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具温化痰饮水邪之效。

两者配伍,辛开燥降,相辅相成,散脏腑经络、肌表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

诚如刘沛然云:“半夏附子合用对阳虚寒痰冷饮的病症能斩关夺将,使阳气回,寒痰化,沉病起,病邪除”。

而现代研究证明:在一般临床用量范围内,

半夏配伍川乌、草乌或附子均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

而附子与半夏配伍的毒性作用低于附子单煎剂。

现代临床应用中,现代名医家常将附子、半夏配伍治疗阳虚寒痰之证。

如:中阳不足之寒痰喘嗽;

阳气式微、饮留胸胁之悬饮;

阳虚痰结致咽部梗阻;

脾胃寒湿阻滞所致的脱腹疼痛等。

人参与五灵脂

人参甘平,为补虚扶正要药;

五灵脂咸温,散瘀止痛,为治血滞诸痛要药。

人参与五灵脂是“十九畏”中的药对,《珍珠囊》载“人参最怕五灵脂”。

但前人有清代医家吴瑭《温病条辨》中载“化症丸”,人参与五灵脂同用。

两药同用,功擅益气祛痰,适用于血瘀痼疾。

症见:肿块痛如针刺有定处,有出血史,肌肤甲错、毛发不容,少气懒言乏力,舌质紫暗,脉细涩等。

此种瘀血形成大多与气虚、气滞、血寒、外伤有关,日久不愈的瘀证,

正气虚弱、无力运血是关键。

故以人参益气,以五灵脂散瘀。人参得五灵脂,补而不滞;

五灵脂得人参,防止破血耗气过甚之弊。

现代研究中,抗应激试验表明,人参、五灵脂合用时作用弱于单用人参,确有相畏效应;

但两药合用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增强,无明显影响。

此结果提示:人参畏五灵脂理论具有局限性。

近现代有姜春华先生用此药对治疗肝脾肿大;

朱良春先生用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除以上例举的四对相反(相畏)药对以外,

古代和近现代都有应用相反(相畏)药对,

不但无明显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而且还取得显效的案例。

如:“十八反”中,用芫花、大戟配甘草治疗噎隔、薇痕等效猛迅速;

生乌头、生半夏捣烂外敷,治寒痰积聚所致的腿痛;

“十九畏”中的肉桂与赤石脂,合用治虚寒腹泻。

小结

所谓“沉疴用猛药”,相反(相畏)药对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某些沉疴重疾、疑难病症。

而且现代研究证明,相反(相畏)药物合用后是否有不良反应,

与给药途径、剂量、炮制、煎法等诸多条件有关,“相反”、“相畏”之说并不绝对。

当然,我们在临床使用相反(相畏)药对时,仍须谨慎、对症的使用。

然而,相反(相畏)药对的使用也旨在提醒我们,需师古而不泥古。

临床上,我们常需开拓视野与思维,另辟蹊径,以求得效。

本文读来收获良多,收获了知识的你,为传承中医动一动手指,转给更多需要它的中医人。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