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这首诗看似很搞笑,实际饱含辛酸,读懂了受益终身

 朝歌淇水悠悠 2019-11-14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被尊为一代“诗圣”。

他的诗歌或孤独落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或沉郁顿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来令人伤感。

他曾以“鸭子”自喻写下一首诗,句句别有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名为《花鸭》,全文如下: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首诗,看似很搞笑,实际饱含辛酸,读懂了受益终身

我们也知道,杜甫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困守长安,“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正好回乡探亲,躲过了这场灾难。

但他一直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所以在听闻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后,便想着前去投奔,好为国尽力。

不幸的是,他在半路就被叛军抓到了长安,囚禁了大半年才逃脱。

他一路逃亡,一直到了唐肃宗所在地凤翔。

刚登基不久的唐肃宗,正是用人之际,见杜甫一片赤胆忠心,就封了他一个左拾遗,官职不大,就七品,但是比起他之前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八品下)已然好很多。

而且这个职位是专挑皇帝毛病,是个很危险但也很露脸的官位。

原本这是杜甫“青云路”的开始,但没想到的是因为一次进言,让他失去了唐肃宗的信任。

杜甫年少时有个“布衣之交”,名为房琯,时任宰相。

他自负才华,深受唐肃宗器重。

公元756年,房琯上书唐肃宗,请求收复两京。

唐肃宗心中也早有此意,便准了房琯的请求,任命他为招讨西京兼防御蒲。

可是令唐肃宗没想到的是房琯只是个纸上谈兵的书生,根本不会打仗。

一场“陈涛斜之战”,令唐军死伤4万余人,新朝廷刚召集起来的兵力损失殆尽。

这场战争的失败,主帅房琯难辞其咎。

唐肃宗当初有多信任他,兵败后就有多愤怒。

有些看不惯房琯的奸佞趁机进谗,杜甫深感世态炎凉,再加上和房琯本就有交情,所以他上书为房琯求情。

因为这件事触怒了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政污浊,百姓流离,杜甫却无能为力,不久便辞官远行。

他一路漂泊,到了成都,在好友的帮助下建了浣花草堂,过了一段颇为舒适的日子。

他有时也会想起那段短暂的仕途经历,这首《花鸭》便是写于此时。

诗歌开头四句便写出了他所吟咏的“花鸭”的与众不同。

这只花鸭身上干净没有泥垢,常常悠闲地在阶前缓缓地走着。

他的羽毛不像其他鸭子一样杂而多,它只有黑白这两种颜色。

这只花鸭有何不同呢?

众鸭脏污不堪,它却清净无泥;众鸭见了食物一哄而上,它却在阶前缓步;众鸭的颜色杂乱,它却黑白不明。

这只“花鸭”的遗世独立就像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然而“花鸭”这样的与众不同,注定会招来不测。

诗歌的五六句就写到了众鸭的嫉妒。

花鸭啊,花鸭,难道你没感觉到其他鸭子对你的嫉妒吗?

“不觉”一词,既写出了花鸭的超然,面对众鸭的嫉妒,它却恍然不觉,或是察觉了也不放在心上,这样的超脱,恐怕人也无法做到。

而这也是花鸭令杜甫所钦佩之处,所以诗人也忍不住为花鸭的处境担忧,毕竟他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教训。

当年大多数人对房琯落井下石,只有杜甫仗义执言,而这样的他也成了异类,被嫉妒排挤。

这里看似写花鸭的境遇,何尝不是诗人当初的写照呢?

接着的最后两句是全文最精辟也是最具争议之处。

这两句表面上是劝诫花鸭:既然受了主人的稻粱喂养之恩,就不要发言触怒主人了。

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受了唐肃宗的知遇之恩,最后却为他人触怒唐肃宗,实在不应该。

但是杜甫真的后悔了吗?

我想是没有的,即使唐肃宗对他有恩,但是房琯和他也是布衣之交。

他若在友人落难时不发一言,那么他就不是“诗圣”杜甫了。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但若为了恩惠,而失了道义,颠倒黑白,恐怕也会良心不安。

杜甫这两句看似劝诫,懊悔,但若能重来,我想他还是会仗义执言。

整首诗以“花鸭”自喻,看似很搞笑,实际饱含辛酸,读懂了受益终身。

就像康熙所言“此虽咏物,实自咏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