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古是陶冶的过程,辨玉犹如侦察——全凭信息采集的细致工夫。 图1-1 图1-2 玉质为白地青花料和田玉(图2): 图2 内孔圆整度基本到位,一面切口透出璧面并且基本垂直于璧面、一面切口基本不透出璧面,为金属管钻单面打孔特征:开孔直径约1.2厘米,切口透出璧的一面(图示A面)为管钻切入面(图3): 图3 外缘圆整度不中规矩,并且观察外缘的圆侧面由多块互不连贯的小平面构成,为切割成圆的加工特征(图4): 图4-1 图4-2 璧面遍布打磨的解玉砂痕(参见《古玉学步(80):玉面平静先勘砂整器老旧辨风化》及《古玉学步(181):切磋琢磨不离砂细察打磨砂文化》),砂痕粗细不均、带入与飞出断续明显,为古工解玉砂粒痕迹特征(图5): 图5-1A 图5-1B 图5-2A 图5-2B 从沁门(使用中的蹦缺、入埋土蚀导致的塌缩、原生绺裂生成的冰片纹)与沁入的对应关系,判断玉璧所带沁色为入埋后形成的自然沁入(图6): 图6-1 图6-2 图6-3 自然沁入与工艺特征所呈现的工上自然态,说明这是一枚古玉璧,加工上的内钻外切符合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特征,器型上更接近中原式样,类似于黄国和蔡国的器物。 至于下列玉璧(图7)是古玉还是今仿?则全凭揣摩的功夫所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