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素材后,有很多绘画作品并不是非要固定的模特才行的。比如文艺复兴之前的油画创作,大多以宗教和神话故事为题材,很显然是找不到现成的模特来创作的。包括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经典作品,同样是根据一些素材构思的。 有模特的创作,我们一般称之为写生,这也是艺术家最为常见的创作模式。一般来说,写生比靠想象创作的确难度小一些。很多时候,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会把写生和自己的一些艺术构思结合起来,完成符合自己创作思维的作品。 惊龙轩不止一次在文章中提到过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一直被视为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作品。这幅作品因为一举拿下二届美展的金奖而广为人知,至今仍是罗中立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鲜为人知的是,罗中立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其实是数易其稿,就算是最后我们看到的作品,也并非是纯粹的写生作品。 罗中立创作的第一稿本来是《收粪农民》,当时物质匮乏,年关团圆桌上的油盐糖豆子都要凭票,我想到农民收粪、种粮养活了城市和国家,他们像是民族脊梁。罗中立根据大量的写生素材和画稿完成了《收粪农民》的素描画稿,但画出来后感觉太文学化,关注点未必会被大众理解。所以又画了第二稿。 第二稿被罗中立取名《粒粒皆辛苦》,画面中掉在石缝里的粮食和老农满脸的汗珠形成对比,其实也很有感染力。 第三稿的画面形象是一个生产队队长。他是一位复员军人,穿着旧军装,戴着帽子,拿着凹凸的军用水壶,好像是经历了朝鲜战场,经历了枪林弹雨后一位曾经的战士。可以想见,如果这是最后的定稿,应该也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作品。 但是罗中立先生对这三稿都不是特别满意,总觉得不能完全表达出他的创作要求。后来就渐渐生发出一个更普通的、年纪更大一点的、父亲的形象。在大巴山与陕西接壤的地方,他拥有一张陕西的面孔,手中还捧着一个大土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普通的父亲。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幅经典油画作品——《父亲》。 为了完成这幅作品,罗中立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收集了大量写生手稿,最后的定稿也是结合了写生画稿和自己的想象完成的。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大多数成功的油画作品都不是局限于写生或想象的形式,而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力求更好地表现出艺术家最初的创作思维。 写生也好,想象也罢,其实都需要艺术家具备良好的绘画功力,不然很难把控好。现在很多艺术家流行参照照片来创作,虽然不能一味去否认其艺术价值,但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是显而易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