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内容,饮食中蕴含着个人的独特记忆。 刚刚第一部分,讲的是食物中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从人们的味觉体验出发,说的是食物带来的生理感受。那么这一部分,我要讲的,是食物带来的心理感受。 刚才我们说到,食物往往具有地方特色,因此人们在品尝食物的时候,会将它的味道和这个地区关联到一起。在书里,梁实秋先生引用了好几首严辰的词,其中在严辰回忆北平的词里,就深情地赞美了北平的瓦块鱼,还有便宜坊的桶子鸡。北京有那么多雄伟的景观,但他却偏偏通过怀念食物的味道,来表达自己对北京的思念,因为食物里往往蕴含着最鲜活的回忆。梁先生年轻时在海外留过学,留学时最想吃的就是家乡的爆肚儿。后来终于回国,从车站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饭馆里,一口气点了三个爆肚儿,吃的心满意足后,才大摇大摆回家。远在异国他乡,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寄托在一碗小小的爆肚儿身上,当这碗爆肚儿吃到了嘴里,吞进了肚子里,才感觉自己是真的回到了家。 梁实秋定居宝岛台湾后,常常会思念火腿的味道。思念家乡火腿味道的人,不只梁先生一个,很多人都会模仿以前的方法,自己在家里腌制火腿。但是,台湾的气候太热,并不适合制作火腿,大家自己腌制的火腿,不是发臭了,就是用多了盐,变成一块死咸肉。有一次,别人送了梁先生一只金华火腿,因为火腿太硬,所以拿到肉铺里请老板加工。劈开火腿的一瞬间,老板愣住了,说这么地道的金华火腿,自己已经几十年没有遇到过了。最后,老板忍不住开口,恳求留下爪尖炖汤喝。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来说,一道故乡风味的美食,足以勾起对故土的怀念。一锅火腿汤,不仅满足了味蕾,还能抚慰思乡的心。 食物,让我们思念一个地方,也会让我们思念一些人、一些事。小时候最爱吃小炸丸子,肉被剁成肉碎,攒成一个个小肉丸,放进油锅,炸得外焦里嫩,配上椒盐吃,一口一个,别提多好吃了。可是一盘丸子也就二十几个,每个人分下来只有两三个,总是不够解馋。一次,家里的几个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聊天,梁先生的弟弟忽然说:“妈,小炸丸子要多少钱一碟?”母亲觉得心酸,立刻买了小炸丸子给孩子们吃,每个人吃的心满意足,让梁实秋先生七十多年后,也能记起那一次吃小炸丸子的滋味,记着那种受到宠爱的感觉。 当我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食物会刺激我们的味蕾,激发一些过往的回忆。但我们常常会忽视,吃饭时的环境和氛围,同样会影响我们品尝美食的体验。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有的人爱吃饺子,初一到十五,可以顿顿吃饺子,也有的人连吃两顿饺子就犯恶心了。饺子的馅料也各有不同,梁实秋先生就曾经在陕西街头的草棚里,吃过最廉价普通的饺子,也曾在青岛宴会上吃过最精致的饺子。可不管怎么样,大家都认为饺子是美食。吃一顿饺子,需要全家总动员,有力气的人就去和面、剁饺子馅,擀饺子皮和包饺子的人要配合好,煮饺子的人当心别戳破饺子皮,忙忙乱乱中,才显得热闹。饺子当然好吃,但更可贵的,是那种团圆热闹的氛围,正是这种氛围,美化了饺子这种食物,赋予它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 这就是今天所讲的第二个内容:饮食中蕴含着个人的独特记忆。在品尝食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将食物的味道,与地区进行关联,当异国他乡的游子吃到一盘家乡菜,他不仅是在品尝美味,更是在回味故乡的生活。在品尝食物的时候,还会想起曾经一起相处的人,曾经一起做过的事。食物可以激发人们的回忆,同样,人们的回忆也可以激发食物的味道。当一种食物的身上,承载了美好的回忆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一种食物了,比如饺子、汤圆,都已经升华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