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会议的高原反应和长开模式

 skysun000001 2019-11-14
与往年相比,学术会议近些年来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似乎是学术繁荣的表现。至于原因,圈子里有人说,是经费一下子增多了,花费又有各种限制,于是开会就成为消耗经费的重要途径。真话就是让人讨厌!
不管你讨厌不讨厌,反正学术会议特别是有的强势学科的学术会议井喷式增长,是确凿无疑的客观事实,于是,在媒体学者之后,会议学者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过去有的官员是一天赶三场晚宴,今天有的会议学者一天赶三场会议也已经不是新闻了。
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是对会议学者的精准推送!
会开着开着,就出现了高原反应和长开模式。
先说高原反应。
高原不是什么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什么的,也不是针对文艺界“有高原无高峰”评价中的高原,而是“高”和“原”的统一。
关于学术会议的“高”,主要是琳琅满目的什么“高端”论坛、什么“高峰”论坛和什么“高层”论坛等。
学术会议为什么对“高”情有独钟呢?不排除有的学术会议的确有放上“高”的实力,但相当一部分却有自我抬高的初心。原因其实不言自明,就是为了彰显学术会议的层次和规格。只要轻轻往学术会议上贴一个“高”字,仿佛立马就能抬高学术会议参会者的学术自信和会议的社会影响了,何乐而不为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高那个高贴得一身劲,真正高水平的学者和高水平的成果,却不会因为论坛标涂上高端、高原或高层就能自动生成。
如果说一个“高”字折射出学术界形式主义特征的话,那么“原”、“长”和“开”三字则尽显学术界的官僚主义特征。
“原”字不难理解,不少学术会议上,主持人介绍参会学者,那是一件非常讲究的活。这个“原”,是原校长、原院长、原书记和原会长视为高于学术生命的政治生命在学术界的延伸和复活,也构成学术会议主办方邀请他们参会的关键依据。笔者看过一则学术会议新闻,第一段除了会议举办的时间、地点以及会议主题外,剩下的就几乎就全是“原”了!可谓一原到底
至于“长”,读者读音千万不要错了!念“zhang”,就是这个院长那个校长的长。不少学术会议的名称让人匪夷所思,不是这个什么院长论坛,就是那个什么校长论坛的,甚至还有什么博导论坛的,从名称上看不到丝毫学术论题的影子,只能看到官僚主义的旗帜在学术会议的上空迎风飘扬。
这个“开”字需要作出特别解释,是开幕式的简称。不论多大的学术会议,非要整个开幕式不可,办会者的苦心也能理解,因为,这个半小时的时间是安放领导的地方,如果没有合适的安放,以后办会领导批得就不那么麻利了!
可笑的是,明明只给领导半个小时的时间,有的领导一来劲,竟然就讲了一个小时甚至还多点时间,讲什么呢?从建校开始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再到未来30年,领导对学校的了如指掌害苦了参会的学者们,重新听一遍该校简介吧!
“高”和“原”联系在一起,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不小的反应,“长”和“开”联系在一起,已经具有模式化的趋向。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学术界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逐渐走强,并有蔓延之势。
如今的大学,如果还是校系两级,那就是太土鳖跟不上时代了,多数的系都改成了学院,现在提到系,就不值一提,它们大都是孙子辈了!
多数学院都在努力改成大学,想想也能理解,既然系都改称学院了,那么学院不改成大学,“某学院某学院”地叫起来岂不是太绕口别扭了。
如今的研究所,如果还是所室两级,那也是太土鳖跟不上时代了,不少研究所都在努力改称为研究院,不少研究室主任也都在做着研究部主任的美梦!

研究经济改革的忘不了莫干山会议,研究现代外国哲学的都知道40年前的太原会议。如今这么多的学术会议,都打水漂了!不,连打水漂都没有,一点涟漪都没有!

本文作者:河 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