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士和油画(静物、人物、风景)作品珍藏版【国内名家推荐】

 一叶泛舟yo4f52 2019-11-14

戴士和

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 

中国壁画学会顾问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顾问 

原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

在场与再生

----戴士和写意油画探析
宋永进(油画家、美术批评家)

西方艺术一直紧随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蜕变和演进。摄影术出现后,经短暂的印象主义过渡,后印象和现代画家渐渐丢弃古典油画在二维平面上制造三维错觉的绘画理念,让绘画回到二维的平面性思维,这场美学革命掀开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欧美现代主义全面陷入彷徨和空乏,平面思维渐渐演化为一种缺乏感性的图式化制作,随着后工业时代电子和网络技术的兴起和普及,图式的编制、转译、复制和重组变得极为便捷,不再仅仅是艺术家值得炫耀的独门绝活,而渐渐成了普通大众的一种平常的艺术生活方式,西方当代艺术家开始怀疑绘画这种以图式制作为目标,而逐渐脱离当代现实的创作手段,在当代的文化意义,并逐步转向装置、影像、行为、观念等新艺术形式的探索,架上绘画似乎已经走投无路,渐渐地淡出西方的艺术主流。今天,艺术家倘若仍然坚守架上绘画,其意义何在?当代油画应当何为?

数十年来,戴士和先生却从来没有觉得油画这个古老的表现形式已经走投无路,需要去勉强地坚守,反而一直乐在其中。当然,他并没有像多数艺术家那样,在对西方各个时期艺术现象无休止的探究研习中,成为各种艺术理念和艺术形式的附庸者,而是在汲取的同时不断对传统油画的概念和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反思,在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对照中觉悟和内化,在实践中对写生、写意、艺术真实和形式法则等概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解读,提出了独到的个人见解。他既不局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的主题性创作方法,或者盲从当代画家对西方现代形式的迷恋和视觉图式的把玩,也不追随西方当代艺术的步伐,以过于理性化的方式去解读和表达当代社会现实,而是以一种体验式的写生性油画创作方式,介入当代,直面生活的现场,深入日常的细节,在反复探索实践和自我反省中,不断生发新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写意油画风貌。

关于写生

戴士和先生的油画写生,并非一直停留在原先把写生作为构图、造型和色彩的训练,或收集创作素材的概念上,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在场式的体验和现场性的创作,首先从绘画对象不同的存在方式和状态中,获取丰富的直觉感受,并萌生视觉背后的思考,然后在创作表达中始终将这些珍贵的感受和思考放在首位。绘画客观记录的功能虽远不及影像,图式编译也远不及智能电脑,但艺术家的现场感受,及由此而生发的丰富情思,是先进的高科技所永远无法替代的。戴先生的写生体验并不仅仅止步于观看的“第一感觉”,而贯穿观察和创作的整个过程,从宏大的直观感受到精彩局部的反复咀嚼,乃至深入细节的丝丝体味,把观察体验推到了美术史的一个新高度。

戴士和先生的观察视线,不像普通的写生者那样,习惯于扫向那些符合自己固有审美逻辑和话语法则的对象,而专注于真正能够触动自己内心的那些物像和情景,重视现场的新鲜感和陌生感,以获得审美的再生,甚至有意避开以往习惯表达的审美角度和绘画内容,不是“熟能生巧”,而是“熟中求生”。在艺术表达中,他总能绕过某些虽精彩却可有可无的客观细节的诱惑,而突出个人所选择的有趣内容,让真情实感的视觉作用实现最大化,并将背后的思考融入其中,进而丰厚其文化的内涵。他的每一次写生,都是一场崭新的体验,像是一段全新的恋爱,从相遇、相识到相恋,直至难舍难分,又像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从遭遇、相持到僵持,直至狭路相逢勇胜,其过程或从容自若、慢条斯理,或反反复复、纠结缠绵,或暴风骤雨、惊心动魄……故而,他的作品总能不断推陈出新,始终保持鲜活本色,动人心弦,不概念,不装腔,既有极强的视觉感染力,又不乏审美的厚度

关于写意

戴士和先生所主张的写意油画,不是追求逸笔草草的那种“写”,也不是追求“抑扬顿挫”的那种“线”,不是秀“写意”,而是注重眼前所见的那个实实在在的对象,那种特别的模样,那种独一无二的味儿,更注重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注重看不见的那个气质、格局和境界,注重“写”外之“意”,注重画里的内涵。这个“意”和“内涵”,指的就是从写生现场发现了什么,捕捉到什么,遭遇到什么,生发出什么;就是在创作中如何选择,如何舍弃,如何表达,最后又如何让画面焕然一新,怦然心动。这种绘画思考和表达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相暗合,虽然具体的创作方法和语言方式不尽相同,但本质上如出一辙。

戴先生认为写意是一种境界,应当朴素、单纯、凝练,更是一种精神,明心见性。他的作品中所蕴涵的那份拙朴的真情、敏锐的直觉、丰厚的涵养和视觉背后的思考,与近代画家陈师曾提出的: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遥相呼应。

关于艺术真实

戴士和先生对造型的把握,追求的是一种直觉感性的真实,着意于发掘潜藏在物像背后的气质、韵味和意趣,而不是追求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空间等客观科学的真实。客观物象尽管都具备科学的普遍性特征,却以一种具体的、鲜活的、此时此刻的、独一无二的个别状态存在。戴先生总能撇开众人熟知的那个普遍性样子,而从对象的个性内容中生发灵感,敏锐地把握造型的趣味特征。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学识、修养、性格、情绪和心境已悄然渗入其间,因此其表达不再是似,而是似与不似之间,不再是客观性的写实,而是精神性的写意。

戴先生的人物画作品尤其能够反映出这一特征,其造型并非严格遵循科学的准确,或简或繁,或夸张或变形,读来却显得那么自然、合理、生动,那么真实感人,那么恰到好处。他对人物年龄、相貌,体态和表情的描述自不必说,对身份、气质、神情的刻画尤其到位。细心的读者能够发现,在戴先生的人物油画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两个造型味道相同或相近的体型和脸相,或憨厚本真,或故作姿态,或屌丝样,或新潮态,或低头冥思,或探头张望,或羞涩形,或猥琐状……形形色色当代人的那一副副模样、一副副神情、一副副“德性”跃然纸上,楚楚动人、呼之欲出。不仅如此,戴先生对画面的整体把握和细部刻画,安排布局也恰如其分,随心所欲,丝毫不受对象的客观真实所束缚,画面不仅处处见笔、节奏张弛有度、妙不可言,而且营造出一种场域的真实感,时而大刀阔斧,看似简单却彰显格局,时而精雕细刻、不厌其烦,而运笔却轻松自如,丝毫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时而寥寥数笔、嘎然而止,几乎不多添一笔,却早已神形兼备、酣畅淋漓。

关于形式法则

戴士和先生的油画,在艺术圈内颇受中青年画家的普遍推崇和仿效。大多数艺术家常常会把欣赏的目光锁定在其轻松的笔触、独特的绘画形式和个性的色彩语言上。的确,戴先生对于色彩语言和画面形式的运用和把控,是游刃有余的,且极具个性化,然而,他的用心处却并非于此,而恰恰在形式之外,用戴先生的话说是“趣在法外”。他不是拿习惯的形式法则,如构图的规则、条件色的道理、点线面的规律、笔触肌理的美感等等去套生活,把活生生的对象硬是画成了干巴巴的形式套路,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富有情趣和令人心动的视觉信息,从客观对象中自然生成一种形式。此形式,既是对象的意象归纳,又包含了画家独具慧眼的直觉,因而是活脱脱的,充满生命力的。戴先生的写意油画落笔自由果断,单刀直入,从不拐弯抹角,直奔主题,直抒胸臆,有些作品刻意削弱形式的作用和娴熟的技术,而让对象自身的动人之处凸显画面,令人眼前一亮,有些作品总是不按套路出牌,设色浓艳,出其不意,令人一阵心惊肉跳,却在紧张过后,猛然让人获得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别样体验,有些作品则干脆丢弃印象派的条件色规矩,直接让固有色说话,居然同样精彩至极,浓浓的泥土味儿扑面而来,直逼人心……

戴士和先生这种体验式的写生性油画创作,并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包容的,广学博取,西方古典油画的造型、印象主义的色彩、后印象主义的平面性思维、现代艺术的形式和当代艺术的观念,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方式和写意精神等等,都在为我所用中化为己有,最终在超越中实现个性的确立。戴先生虔诚而拙朴的艺术思考和绘画实践,融汇了西方表现性油画和中国传统写意绘画的语境,跨越了古典、现代和当代的话语界线和思维局限,既捕获生活的情趣,也唤醒自我的心灵,同时开启艺术家视觉深层的思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绘画格局,让架上绘画重新焕发生机。

                2017年8月5日写于开普敦飞往上海的航班

静物



人物










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