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伴、陪伴,一是陪,二是伴

 timtxu 2019-11-14

昨晚节目中,一位泰安听众打电话求助,他的孩子11岁,已经辍学在家1年多了,期间不乏到处求医问药,可惜于事无补。

就其所说分析,其实辍学只是表象,根子还在于其家庭沟通相处模式。父亲忙于四处奔波,母亲也是少陪而无伴,且性子急躁,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创伤。最终,长期的情感不满足导致的压抑、焦虑,在一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事件和节点上爆发出来。

 1、亲子相处,贵在陪伴
亲子相处之道,一定是尊重。尊重的要义,是陪伴成长。只有有效的沟通才叫陪伴,否则只是陪着。

父母缺席孩子成长的后果,最明显地表现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孩子面对社会无奈无力,回到家里撒泼打滚、窝里横,成为父母心中的刺痛;
父母的缺席和失陪,也集中表现在“富起来”的群体中。父母为赚钱远离孩子,当父母赚到钱时,能给孩子的补偿唯有金钱了,可这样舍出来的孩子,是你真正希望的个体吗?
还有一种更隐秘的“失陪”——人在心不在,用电子产品取代亲情,或让老人代替父母的责任。
孩子在“失陪”的环境下,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亲情漠然无视、对规则与法律淡漠,不会与人和世界相处,才有了各种各样悲剧的发生。 
 2、“陪伴误区
人皆爱子,所有的父母都渴望倾尽所能,给孩子更多的爱与支持。可是以爱为名所给予孩子的,却也存在众多“”花式“误区
1、把陪同和陪伴划等号: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场、写作业……但孩子却一个人自言自语、自己嗨,身边的父母'身未动、心以远',在想自己的心事,在刷自己的抖音、快手、微信、QQ。人在心不在,这样的陪而不伴,充其量是个“陪同”。
2、把看管和陪伴划等号:父母紧紧跟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个不可,那个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既没有看到孩子的需要,也没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扩展他的独立成长空间。一天下来,父母疲惫,孩子辛苦。这样的陪伴,充其量就是保姆的照顾,也不是陪伴;
3、把物质满足和陪伴划等号:很多父母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以豪爽花钱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用的、不用的,都买给他。他们以为最流行的名牌、最贵的学校、最贵的老师,可让自己内心平衡,却不知买买买得再多也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
4、把说教和陪伴划等号: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就不停地讲各种大道理,讲自己的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孩子,说自己都是对的。他们自以为用最有伤害力的两句话,就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被“内疚和负罪”培养大的孩子最无力,他们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纠结和挣扎,没力气改变。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
5、把妈妈的守护和陪伴划等号:很多家庭认为守护孩子是母亲的天职,男主外养家赚钱,成了事实上“不回家的人”。但却不知,女性只能给予孩子母性的爱,而人骨子里的自信、力量、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结,都是需要爸爸的引导和示范,又怎能是妈妈的守护可以代替呢?中国人性格普遍内敛,父爱如山,说的就是父亲沉默、不善表达爱的共性,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边缘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爱的痛中长大的啊?!
3、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有几个标准:
1、留好跟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间: 不管形式和方式,一定要花留时间给孩子。这是一段专属时间,与物质无关。重要的是彼此珍惜这份亲情流动的时光。忙永远是借口。人们总是把时间用于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上,你也许需要评估一下:在你每天忙的事情中,孩子的健康成长排在第几位?你给予孩子的有效时间是几分钟?难道你真的没有给他打电话的时间,没有拥抱他的时间,没有说“我爱你”的时间吗?
2、了解、接受孩子所在年龄阶段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孩子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差异也很大因为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所以父母要先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年龄阶段有怎样的特点,处在怎样的发展关键期,这样父母就会允许孩子展现他的正常发展特点,而不会总是担心、总是觉得孩子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觉得孩子太淘了、太内向了、太不听话了,等等……接受孩子才可能带着平静和允许欣赏他,肯定他,给他提供成长的空间。
3、明察、认可孩子心理需要: 孩子除了吃穿住用的生理需要以外,还有不断尝试探索的心理需要,他们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成就自已价值的需要,父母要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更多鼓励,少打击、不嘲笑;更多身教,少一点言传和命令。这些都是基本的原则。
4、必要而非过度的帮助和支持: 当孩子面对挫折时,面对冲突时,面对失去和痛苦时,父母及时站在孩子身边,告诉他我懂你,我爱你,我帮你,有我在你是安全的,你是被爱的,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帮孩子度过难关。
困难时,陪他跑,但不抱起他跑孩子做选择时,帮他看到可能的后果,并尊重他的选择,引导他学习到相应的经验。
4、高质量陪伴所应达到的目标
1、安全、放松、亲密:亲子间的关系是彼此相互享受的,感觉安全而松,感受到亲密的亲子之爱之乐, 这在当下就是最高质量的感受。
2、有适合孩子需要的独立空间:陪伴意味着彼此都有独立空间,可分可合,可以做同件事但有分工,也可以做不同的事但可以分享,孩子越大需要的独立空间越大。将“主动权”还给孩子,比如关于玩耍,要让孩子控制整个活动进行。玩什么和怎么玩都让孩子选择,策划活动,包括去哪里、看什么、吃什么、金钱的掌控等等。父母只需要给予孩子鼓励、建议和必要的支持。
3、愉快而和谐的双向沟通:互相陪伴时气氛和谐,积极互动,不是单向的请求或要求。可有约定,但不批评、不指责、不说教。父母经典三句话:你今天乖不乖?今天学什么了?老师有没有批评你?更像拷问,让孩子警惕、恐惧、甚至说谎。
我们要换三句话开始沟通:妈妈今天心情……,因为……;你遇到什么有趣事情吗?幼儿园老师、小朋友或同学今天怎么样?引导孩子诉说内心世界和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信任、放松和快乐。
最重要的一点,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天天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
所以,请那些一回家就捧着手机、躲进厕所、窝在沙发里的爸爸(也有妈妈)们,放下手中的手机、电脑、游戏机吧,这样才是给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童年。
对于开篇讲到的这类家庭,有一个建议,最好和孩子一起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能有耐心持续一段时间的疗愈。
对于心病,世界上哪有什么灵方妙药可以一次见效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