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什么是感情过滤器?什么是杨振宁的感情过滤器?搞清了杨振宁的感情过滤器也就明白了他为什么要说:“(翁帆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为什么会发生杨翁爷孙之恋?感情过滤器理论对于杨翁之恋提供了全新的解释。 前言 为什么有人要为爱而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而无怨无悔?本人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叫做感情过滤器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感情过滤器呢? 简单地说,感情过滤器就是一个人对于爱的最深的感情积淀,非常隐私,往往是无意识或认知偏差所导致的,每个人都有感情过滤器,感情过滤器往往跟随一个人的一辈子,只能提前发现,回避,而不太可能更改。我们爱的并不是“这一个人”,而是“这一类人”。恋爱时没有用过感情过滤器,婚后极有可能被激发。 本人在不少高校做《爱的艺术》讲座时,除了讲解弗洛姆《爱的艺术》之外,一定要讲本人独创的感情过滤器理论,其中穿插了很多无可辩驳的案例来加以说明感情的这种现象,这也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有的学生在面对面咨询的时候,会主动用感情过滤器理论来解释自己的感情问题。本人最近在北大应邀做《爱的艺术》讲座时,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杨振宁的感情过滤器,同学们也比较认可这个理论。 无疑杨翁之恋为普及“感情过滤器”理论又添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一、杨振宁感情过滤器特征之一-----两任夫人神似 由于对于翁帆的个人背景很少有报道,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资料来研究杨振宁的感情过滤器,其实,仅从杨振宁现有的背景资料研究入手就可以知道杨振宁是一定要找“翁帆”这类人的。研究材料包括有关杨振宁的书籍和网络上有据可查的资料。 杨振宁感情过滤器的特点有哪些呢? 1. 杨的两任夫人如此相似,她们年轻时不仅外貌相似,而且神似。 请大家把杨振宁前后两任夫人的照片对照一下,她们在年轻的时候的风采非常神似。我们爱的总是一类人,这点在杨的恋爱史中得到了验证。 翁帆与杜致礼 二、杨振宁感情过滤器特征之二-----杨有校园和学生情结 2. 杨有校园和学生情结。 杨振宁小学开始就在清华园长大。当时的清华园象个世外桃源似的,与世隔绝,就是现在,来到清华园也能感受到那种世外桃源的影子。他自然对大学校园有一种依恋。最重要的是,当初他考取留美公费生之际,因为签证等原因而被迫在西南联大附中教了一年的课,他的第一任夫人杜致礼就是他的学生。碰巧的是当他在美国的时候,在一个中餐馆,是他的学生杜致礼先认出他来,让他喜出望外,并由此导致他们俩结婚。这段浪漫的故事不能不强化他的校园和学生情结。而翁帆正是这样的一个学生,虽然翁已经工作过,也离过婚,但是还在上研究生,翁帆的这个学生身份不能不是杨喜欢翁的一个重要理由。 三、杨振宁感情过滤器特征之三----杨喜欢的女人一定要懂艺术 3. 杨喜欢的女人一定要懂艺术。 其实,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杨喜欢交响乐,还是杨在杜致礼的影响下喜欢上了美术和雕刻,艺术都是杨“过滤”女人的一个方面。杜致礼酷爱音乐,她原来希望学习音乐,她曾经说过:“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会学音乐。”杜致礼非常喜爱雕塑,尤其喜欢抽象的雕塑。杨振宁在清华“归根居”的客厅最瞩目的地方就放有杜致礼最喜爱的“太极”铜雕缩微品,说明杨是如此喜欢雕刻,也是缅怀亡妻的一种感情表达方式。杨翁之恋成为街头巷尾谈论话题之时的第一次被曝光的场合就是他们俩出现在中国美术馆,这不能说纯属是巧合。观察翁帆当时的专注神态就可知道她应该对艺术也很感兴趣。 杨时不时地写点小诗,她赞美翁帆到: “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 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 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 是的,永远的青春。” 互联网上盛传:“翁帆”2004年9月1日曾写下一首英文诗寄给杨振宁,称“无悔我爱,惟余欣喜,有意逃出,心已陷入……触汝额发,气息拂手,无声胜有。”我们宁愿相信这首诗歌是真的,其英文水平也比较高,也符合翁帆的英语研究生水平。 一个没有艺术灵气的女孩是不可能嫁给一个年老的人的,其中世俗这一关就过不去。翁帆如果不具备艺术气质,恐怕难进杨的“感情过滤器” 四、杨振宁感情过滤器特征之四----杨喜欢的女人一定要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 4. 杨喜欢的女人一定要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 杨振宁小时候受的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只是研究生阶段才去留美的,虽然大半生在美国读过,但是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更加重要。我们不难理解,他作为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得益于他的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的,正如杨振宁在诺贝尔奖发奖仪式上所言:“从不止一层意义上说,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共同的产物,两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同时,他的感情过滤器也必然地要求他喜欢的女人必须懂得西方文化。没有一个比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更易于理解杨振宁的了,而翁帆正是这样的人,她是广东外院的英语专业研究生。 五、杨振宁感情过滤器特征之五----杨对南方海滨出生的女人情有独钟 5. 杨对南方海滨出生的女人情有独钟。 杨振宁虽然出生在安徽合肥,可是在他10个月大的时候,其父杨武之就踏上赴美求学的道路,5年后,父亲学成归国。 在杨振宁的《父亲和我》这篇文章中,他写道: “1928年夏父亲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乘船回国,母亲和我到上海去接他。我这次看见他,事实上等于看见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几天以后我们三人和一位自合肥来的佣人王姐乘船去厦门,因为父亲将就任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 厦门那一年的生活我记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自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那一年以前,在合肥母亲曾教我认识了大约3000个汉字,我又曾在私塾里学过背《龙文鞭影》,可是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父亲的围棋下得很好。那一年他教我下围棋。记得开始时他让我16子,多年以后渐渐退为9子,可是我始终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一直到1962年在日内瓦我们重聚时下围棋,他还是要让我7子。 这是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不易完全了解的故事。” 为什么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会给他带来莫大幸福呢?为什么多少年之后,他还能记起那么详细的事情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 (1)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1-6岁是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最关键的年龄段。杨振宁5岁之前都是跟母亲艰难地在合肥度日,父亲学成归国,“完全陌生”的感觉只是暂时的,从小一直就缺少父爱的杨振宁一时间被父爱整个包围,那种欣喜是难以描述的,这种情况下,因为快乐而记住了很多的细节。 (2) 厦门是个很美丽的海滨城市,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凡是到过厦门的人,都会对其美景感叹,厦门大学也是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每到闲暇之时,父亲杨武之就会带着妻子和儿子杨振宁到海滨散步。杨振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在海边拾贝克。杨振宁大弟杨振平曾写道:“大哥挑的贝壳常常很精致,但多半是极小的。父亲说他觉得那是振宁的观察力不同于常人的一个表现。”杨振宁不同于常人的观察力恰恰是他得到诺贝尔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必要条件。至于他在厦门一年的幸福生活留在他身上的印迹对他以后的生活的很大影响也是有据可考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参看杨建邺著《杨振宁传》第15页到16页。我们在这里想表达的是,因为他在厦门那一年的“很幸福”生活,让他对海滨产生了潜意识的喜欢,自然也对海滨出生的女人从心底里感兴趣,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是美女,北方的美女和南方的美女气质上是不一样的。翁帆就是一个广东潮汕人,这难道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么?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