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成康之治后的五世平庸,像极历代王朝的宿命和缩影

 林响溪 2019-11-14

中国古代王朝似乎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崛起--盛世--平庸(--中兴)--衰落--灭亡"的循环过程。周朝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周朝国祚八百多年,分为西周、东周两个阶段,尤其是西周时期十分符合这样的规律,而东周可以整体划入"衰落和灭亡"的阶段。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成康盛世(现代壁画)

西周自古公亶父时期开始谋划剪商,通过四代人(亶父、季历、文王、武王)的努力终于完成灭商大业,又经过武王(周公)、成王、康王三代周天子励精图治,创造了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成康之治"!

成康盛世后,连续五代周天子或才具平庸或施政不当,均未创造出超过前代君王的功业,不过西周王朝整体实力未失,仍是名副其实的天下共主,这五位守成之君是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和周孝王。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2岐山周公庙后稷殿内古公亶父及泰伯,仲雍,季历像

周昭王(康王之子)

康王在位二十五年,其后昭王继位。虽然康王晚年沉湎女色、刑罚不慎,喜好征伐,国力已比不上全盛时期,但周王室依然强大,俾睨天下、莫敢不从。

昭王前期,承父祖余荫,西周依然强大,昭王本人也想继承成康事业。但不久之后,成康朝老臣相继去世,昭王臣下中又缺乏贤臣良将,所以开始恣意而为。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3旅觥-西周昭王时器(陕西周原博物馆藏)

周昭王生活奢侈腐化、喜好游猎,酷爱奇花异草、奇珍异兽,常有佞臣小人投其所好,得以赏赐或升官,导致政治昏暗、国力衰落,一些诸侯开始中断贡奉,但昭王依然我行我素。

不过这不是周昭王在历史上名声不好的主要原因,其原因有二:

一是默认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夺取侯位。这是破坏西周立国之本--宗法制的严重罪行,不惩治不足以正本清源。导致部分诸侯中断贡奉以示抗议;此后天下诸侯恃强凌弱、诸侯国内宗族阋墙的现象屡屡发生;

78.4周昭王三次伐楚付出惨痛代价

二是南征楚蛮,折戟沉沙、客死异乡。昭王伐楚的目的是宣扬武力、巩固南境、震慑诸侯。可是三次南征均以失败告终,最后六师丧尽、客死异乡,不但宗周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损失了,也让诸侯看到了貌似强大的宗周其实不过如此,给西周衰落埋下了极大隐患。

关于昭王之死,历史记载不详,争议颇多。《史记·周本纪》记:"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古本竹书纪年》载:"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至于楚人用"胶船载昭王,胶开船散,昭王溺毙"的民间传说并不足为信,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昭王之死并不光彩,所以在古代文献中要讳笔记录。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5传说周昭王乘胶船被溺毙

这里的"楚"需关注一下,此"楚非彼楚"。周昭王讨伐的楚应是楚蛮,而非周成王封的熊绎(芈姓)楚子国,否则很多历史记录无法解释。

楚蛮是盘踞在今汉水中上游丹江地区和下游汉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落,族群林立、人数众多,内部纷争激烈,但是遇到外敌又能携手抗敌,极具战斗性。东周初年楚蛮被芈姓楚国所吞并,成为南方大国、春秋五霸。

两楚不同,从其他历史资料中也可推断出来。昭王伐楚而亡,其子周穆王十四年伐徐夷时,楚国作为诸侯封国还派兵参加了此役,如果昭王死于楚子国,穆王怎肯放过杀父仇人?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6西周子爵封国楚到战国时疆域最大

因为这两个污点,造成昭王在学界和民间口碑不一。《史记》上对周昭王的评价是"王道微缺",在成康盛世的光芒下,这个评语并不算差,甚至有褒奖的意味。

我们客观地审视一下昭王,抛去这两个污点,周昭王还是颇有功绩:

一、东征东夷,打败淮夷、徐夷,使东夷南夷二十六邦国前来臣服朝见,进一步巩固了西周在山东地区及江苏、安徽北部的疆域;

二、伐楚蛮,是为了震慑南方,同时削弱徐夷、淮夷在汉水流域的盟友及屏障--楚蛮,形成对徐淮夷的包围,为彻底打败淮河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少数民族势力奠定了基础;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7商周铜绿山遗址古代矿井密如蛛网形似迷宫

三、昭王伐楚蛮虽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却占据了当时的铜矿主产地铜绿山,对推动西周的军事、经济、农业等具有战略性意义。没有铜矿资源支撑,何来精彩绝伦的春秋青铜乱战?中华文化的发展可能又会是另一个局面。

周穆王(昭王之子)

周昭王崩后没有向诸侯告丧,宗室诸侯拥立周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从这里可以看出西周的"宗法制"在此时运转正常,诸侯(尤其是王畿内的姬姓诸侯)确实起到了"封国屏藩,拱卫天子"的作用。

周穆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史书上记载其作《吕刑》(亦称《甫刑》)、征犬戎、伐徐戎、会王母等事迹。即对内狠抓法制建设、荡平王畿附近戎狄之患、平定东南边境徐夷、向西展开军事加外交攻势(为后世控制河西走廊提供了先决条件),均收效显著。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8关于《吕刑》的研究著作

虽然有不少学者批评周穆王好大喜功、喜好征伐。但客观地讲,周穆王通过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西周天下重新稳固,疆域也再次扩展,其征伐四方的做法是由西周政体所决定,而非一味好战。

周穆王还有一项被人集中批判的地方,就是其"肆意远游",甚至将周共王时期西周国力衰弱的原因归咎于穆王远游,并不具有说服力。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9周穆王会西王母图

要知道西周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穆王继位时(至少)五十岁,《史记》:"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而被用来批评远游的事件是穆王西征昆仑之丘,时间为穆王十三至十七年,这时周穆王已年近七十,古代道路(去河西走廊无路)和车辆(无悬挂避震)远比现在差很多,如果这段历史是真的,也不能算穆王远游。(其实《穆天子传》更应该看成神话小说)

再说,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史记》:"穆王立五十五年,崩"),这段历史发生在穆王早期,怎么会影响到共王时期?目前(青铜器)金文资料可查到穆王纪年最晚到三十四年,期间穆王四处征战,哪有精力去远游呢?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0《穆天子传》一度与《山海经》齐名

同样穆王的年龄也存疑,笔者不是不相信周穆王能活到105岁,而是他的嫡长子能活不过他不?接任周穆王的周共王(也做恭王)究竟是穆王第几位嫡长子,接任时多少岁,文献根本查不到。

所以西周一代历史纪年混乱,主要受周穆王的年龄和在位时间影响,目前仍无法修复这个明显的历史错漏。

其实公正评价,昭、穆两王并不算昏庸,从他们的谥号可以看出。

"昭、穆"两字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初期。据《辞海》解释: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1《周礼》被誉为中华礼仪之源

一、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以左为昭,右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

二、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三、祭祀时,子孙也按此种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2古代帝王家庙布局图

可见,昭穆是伴随祭祖活动而诞生的,它一出现就具有敬祖敦宗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后世有关昭、穆的诗句,都含有显祖耀宗,承前启后,教育子孙忠君报国、尊祖睦族、耕读传家之精义。

所以在古代"昭、穆"是美谥,如秦穆公、岳武穆等,昭穆时代西周的实力折损不大,国家依然稳固,只是不如成康时那么耀眼罢了。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3岳飞岳武穆画像

周共王(穆王之子)

周共王时期,西周的国力开始衰退。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为穆王远游,耗费了巨量财富,使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撑(网上资料大多这么写)。

但通过研读文献会发现,共王时国力衰弱的原因应是共王行为不端和施政不当所致。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4周共王杀灭密国杀康公夺三美

行为不端:灭同姓宗室密康公之国,夺密康公妻妾,导致宗室离心。(有一些作者把这个故事写成密康公色胆包天、招致大祸!这三观也太不正了吧?这明明是天子好色,灭国、杀宗室同胞、夺人妻女的滔天恶行呀!)

施政不当:

1、在军事上,他改变父祖两代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做法,裁减军队,明法息民,让更多的百姓安于生产,创造财富,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2、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和平稳定的外交政策,对边境争端主要采用和平谈判的办法解决,尽量避免武装冲突。

3、在政治上,他废除原来的"土地国有,分封臣下"的旧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按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这是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5周共王时重要时器史墙盘及铭文

重点声明:以上三点是多数百科和文章的观点,认为周共王这些举措对国家十分有利。

这些观点简直颠覆了笔者的认知!

1、西周宗主国失去了强大的武力后盾,如何震慑四方诸侯?

2、在那个年代跟戎狄蛮夷讲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开玩笑呢吧?生存是第一要务!

3、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的立国之本,废除了土地国有制,周朝还怎么立国?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6西周重要国家制度间的关系

政策都是好政策,但是不合时宜,就是错误的政策,西周真正的衰落就是由周共王开始的!

周共王的"绥靖政策"导致穆王时期被打垮的西戎重新复苏,并在其后成为西周的心腹大患,简直就是个败家子。

周懿王(共王之子)

周懿王政绩乏陈可数,他生性懦弱(史书称"温柔贤善曰懿"),又碰到一个"坑儿子"的爹,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他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王权更加不振。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7关于周懿王的历史痕迹极少

周懿王在位期间一直过得不愉快,尤其是执政末年,西周连续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暴雨、冰雹等),最终忧惧而终。

周孝王(共王之弟、懿王叔父)

周懿王死后,理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懿王叔父姬辟方乘机夺取王位,是为周孝王。周孝王是西周时期唯一打破嫡长子继承制的周天子。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8非子封秦奠定秦国基业

《史记》对于孝王的记载甚少,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因为周孝王继位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同为嫡长子继承制的汉朝的臣子司马迁,不敢大肆书写和褒奖周孝王。

但通过《竹书纪年》,我们可知,周孝王虽然只在位六年,但他武勇盖世、作风强硬,在位期间西征犬戎、非子封秦(利用秦国巩固西北边境,秦国得立),虽没有完成中兴大业,但也打得西戎献马求和,重新稳定了西周大局。

封建礼乐话西周(七)——平庸守成传五世

78.19《竹书纪年》,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补充资料

如果不是共王、懿王施政不当,而周孝王又能力出众,严格执行宗法制的姬姓诸侯是不可能支持他继位,并配合他对内整顿法制、对外进行征伐的。(可参看周公摄政、三监之乱)

一个破坏了宗法制的周王,能得到"孝"字谥号,就说明他代替侄孙治理天下并无"不孝"之嫌,而是因为他继承了成康昭穆的武勇安民之志,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孝"。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