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选丨解读】卢浮宫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特展

 昵称7563359 2019-11-15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Florence)附近一个叫做芬奇(Vinci)的小镇,父亲是公证员,母亲是一个村妇,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

在5岁之前达芬奇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因阶级差异未能结婚,于是父亲娶了新的妻子,母亲嫁给了一个农夫。

之后达芬奇的童年是与爷爷奶奶以及叔叔共同在芬奇的小镇上度过的。

由于不必继承父亲作为公务员的衣钵,达芬奇不需要在“拉丁文学校”和“算术学校”接受严格的拉丁文或数学教育。他驰骋于山野,观察大自然的每一处细节并思考背后的奥秘。

所幸在少年时代,父亲就发现了儿子在绘画上的天赋,于是在达芬奇13岁的时候,父亲便送他去佛罗伦萨,在绘画大师韦罗基奥(Verrocchio)的工作室学艺。

佛罗伦萨画室学艺期间,达芬奇为老师画《耶稣受洗》中的小天使,老师韦罗基奥惊为天人

韦罗基奥与达芬奇,《耶稣受洗》

1470-1475年
152 x 180 cm

收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哪个天使出自达芬奇?

文艺复兴绵延两个多世纪,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属于文艺复兴早期的人——在上一期针对央美美术馆《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的解读中,我们分析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折,以及早期文艺复兴的开创意义。

而更为大众熟知的以达芬奇为代表的三杰则是充分演绎了文艺复兴盛时(High Renaissance)的最高绘画成就。

韦罗基奥的这幅《耶稣受洗》中,画面左边有两个小天使,其中一个是出自他的学生达芬奇之手——哪一个更像是达芬奇画的天使呢?

答案是左边的。

与左边的小天使相比,右边的小天使更像是一个世俗的小男孩,直愣愣地站在那里,他的眼神空洞了些,似乎对这个受洗的仪式并不关心,和左边那个体态更加复杂、脸庞更具神性优美的小天使比起来,显得略有些无趣。

韦罗基奥《耶稣受洗》左边两个天使放大图

达芬奇并未按照老师的指示作画

韦罗基奥的这幅画在此次的回顾展中是以1:1的红外线反射成像图的方式展出,原作仍存留在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通过原作品与红外线反射图的对比可见,达芬奇突破了老师韦罗基奥一开始为他拟定的小天使草图的桎梏。

传记作家瓦萨里曾写到,韦罗基奥在看到达芬奇绘画的小天使后,深感不如,从此不再作画。

这段记述未必真实,但足以证明十来岁的达芬奇的绘画才华已让当时的绘画大师感到震惊。

《博士来拜》:被控鸡奸罪,达芬奇自立门户,接受订件,但没有一副完成

达芬奇,《博士来拜(未完成)》

1481年

243x246cm

收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学艺期间,24岁的达芬奇被控鸡奸,后另立门户

1476年,24岁的达芬奇被指控和一个男妓发生了鸡奸行为(sodomy),这个案子最终因为涉案的其他男子和当时执掌佛罗伦萨的美帝奇家族有联姻关系而最终被撤销。

“男子之爱”在当时的佛罗伦萨并不罕见,德语中的“佛罗伦萨”一词便是“同性恋”的俚语。

达芬奇的同门师兄波提切利(Botticelli)也曾被控鸡奸罪,而他们的老师韦罗基奥也终身未婚,另一位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同样爱慕男子。但即便在文化开明的佛罗伦萨,鸡奸也是不被教会所容忍的行为。

1477年,25岁的达芬奇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开始接受订件。

然而,在接下来的5年里,他一共只接到过3次订件,一件从未开始、两幅从未完成——未完成的两幅是《博士来拜》和《荒野中的圣杰罗姆》。

修道院委托达芬奇画《博士来拜》,但不提前支付任何费用

《博士来拜》是当时流行的圣经故事主题,讲的是三名来自东方的智者根据一颗星星的指引来到伯利恒向刚出生的耶稣献上礼物的故事。

《博士来拜》是佛罗伦萨城外一个修道院委托达芬奇所作,并且这单生意还是达芬奇的公证员父亲为其牵线搭桥而得来的。

即便如此,由于达芬奇的半途而废众所周知,修道院不愿支付达芬奇的颜料等费用,并且还规定,如果达芬奇未能在30个月内交付完整作品,已经画好的部分也将被修道院没收。


果不其然,这幅订件进行得并不顺利。达芬奇再一次证明了,当他想好一件事情该怎么做之后,便不愿意动手的习惯。

达芬奇为何没能完成《博士来拜》?

达芬奇为何没能完成《博士来拜》?简单来说,他的构思如此完美以至于无法实现。

首先,他想要确保反映出每个人对于其他人情绪的反应,而不是简单地把群像都拼凑在一起。

其次,是如何处理画面中光线的问题。天堂照下来的光以及反射光的每一次再反射,30多个人物不仅反射光线还会投射阴影,同时,他们还会被其他人的反光和阴影所影响——这一连串的新问题以及新问题引发的更新的问题,令他难以招架。

波提切利画7副《博士来拜》,深得美帝奇欢心

同门师兄波提切利显然比达芬奇更具执行力,也更懂得如何让赞助人满意。他绘制过至少7个版本的《博士来拜》,其中画于1475年的版本(下图)最为著名。

波提切利巧妙地把赞助人美帝奇家族的老中青三代都融入在了画面中,而同样受到美帝奇家族赞助的达芬奇却从未这么做过。

波提切利,《博士来拜》

1475-1476年

134x111cm

收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荒野中的圣杰罗姆》:达芬奇致力于通过肢体运动反映人物情绪,却再一次没能完成



达芬奇,《荒野中的圣杰罗姆(未完成)》

1480年

75x103cm

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这幅《圣杰罗姆》一直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极少借展,此次借展到卢浮宫实属难得)

构筑在精确解剖科学上的艺术

《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可谓是达芬奇第一幅将他的解剖学的成就运用在绘画中的作品。画面中,圣杰罗姆枯槁的面庞、紧绷的肌腱、明确的骨骼,正是源自达芬奇对人体头部、颈肩以及手臂的的精密解剖,他细致地研究当右手缓慢张开时,锁骨、胸肌、肋条、甚至面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生解剖过30多具尸体,精确度令现代医学惊叹

他相信精确完美的人体就是度量宇宙的标准,他的一生中至少解剖过30多具身体,包括骨骼、肌肉、肌腱、大脑、内脏、子宫、手、脚、生殖器,没有什么地方是他不想要打开来看看的。

他留给后世200多副人体构造草图,1万多字详尽的解剖笔记,其精确性让现代解剖学家都叹为观止。

有专家说,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精确度甚至超过19世纪的《格雷解剖学》。

达芬奇关于右手的内旋外旋研究手稿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收藏

达芬奇关于胎儿在子宫内的研究手稿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收藏

然而,在达芬奇在解剖完三十具人体之后,在手稿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都解剖完了,“灵魂”究竟在哪里?

在那时,解剖人体需要付出极高的风险和代价

每一具尸体都来之不易。

为得到尸体,达芬奇和犯人一起来到刑场,在临刑前将犯人惊恐的面部表情速写下来,待犯人被处决后立即将尸体带回家解剖。

而且,在没有化学防腐剂的时代,他总是需要忍受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达芬奇在手稿中写道:

“我必须克服与四分五裂、剥离的、惨不忍睹的尸体共处一整夜的恐惧感……把包围这些血管的最细微的肉屑也剔除干净,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而又需要知识和耐心的工作。”

从佛罗伦萨到米兰,效力斯福尔扎家族,继续“任性”接画,画了两幅《岩间圣母》


达芬奇,《岩间圣母》

1483-1486年

122x199cm

收藏于卢浮宫

一封写给米兰斯福尔扎公爵的求职信

1482年,30岁的达芬奇离开了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的佛罗伦萨,来到了意大利的政治和军事要塞——米兰(Milan)。

而立之年的达芬奇开始追随米兰随后的统治者——卢多维科·斯福尔扎(Ludovico Sforza)公爵,并在接下来的18年里供职于宫廷,施展他作为画家、雕塑家、乐师、军事工程师的诸多才能。

达芬奇给斯福尔扎公爵写了一封总共有11段的求职信。前10段里,达芬奇列示了他在军事、工程、机械、建筑等方面的诸多才能和成就,比如:

“我能建造坚固、轻便又耐用的桥梁,可用来野外行军。这种桥梁的装卸非常方便。

我能制造出围攻城池的云梯和其他类似设备。

我能制造一种易于搬运的大炮,可用来投射小石块,犹如下冰雹一般,可以给敌军造成重大损失和混乱。

……”

而在第十一段的结尾处他才终于提及他的绘画才能。

“……

另外,我也能画点画,并且还能铸造青铜马,它将彰显令尊和伟大的斯福尔扎家族的不朽荣誉。”

在米兰宫廷里不改拖延的毛病

后来,斯福尔扎公爵真的委托达芬奇为他的父亲雕刻一尊骑士塑像。而对于达芬奇来说,他实际的工作轨迹是这样的:

雕刻骑士塑像需要先雕塑一匹马。

在雕塑马之前先要弄清马的身体构造,于是要先解剖一匹马。

在解构马匹期间,他又因马匹的饲养一事而分心,于是开始为马设计自动喂食机器和自动清理马粪的设备……

委托方不满,达芬奇又画了一幅《岩间圣母》

达芬奇画过两幅《岩间圣母》,一副被卢浮宫收藏(本次展览中展出),另一幅被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

《岩间圣母》是一副宗教祭坛画,于1483年由米兰无玷受孕协会(一个歌颂圣母玛利亚无原罪怀胎的宗教组织)委托达芬奇为其创作。协会最终认定画作未能体现圣母的神性,达芬奇一气之下卖给了私人藏家,这就是卢浮宫版的《岩间圣母》;为了履约,达芬奇不得不按委托方要求绘制了一副新的《岩间圣母》,这就是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第二幅。

两幅《岩间圣母》有哪些不同?

两幅作品主要有三处不同:

第一,在后来的版本里(英国国家美术馆版),谁是约翰、谁是耶稣更加容易分辨,因为约翰的身边多了一个十字架(十字架是约翰的象征),并且在后来的版本里,圣母玛利亚、约翰和耶稣的头上都加上了光环以示其神性;

第二,在先前的版本里(卢浮宫版,下图右),右侧的天使右手指向约翰,而后来的版本里则去掉了这个手势;

两幅《岩间圣母》比较图(右边为卢浮宫版)

第三,在于右侧天使的眼神。较早的版本(卢浮宫版,下图右)里,天使的眼睛望向画外的观众,而后来的版本中天使则看向画内的远处。

两幅《岩间圣母》中右边天使放大比较图(右边为卢浮宫版)

我们无从得知达芬奇最初为什么要画一个指向约翰并望向画外的天使,但无玷受孕协会拒绝第一幅画的理由是,画面中的人物未能彰显圣人的神性,并且天使的手势和眼神都有悖传统。

《抱银鼠的女子》:15岁的她是米兰公爵的第一个情妇,这是“第一幅现代肖像”,充满了情绪张力和暗示

达芬奇, 《抱银鼠的女子》

1489-1490年

39x54cm

收藏于波兰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

15岁的塞西莉亚是米兰公爵的情妇

抱银鼠的女子名叫塞西莉亚,画中的她只有15岁。

塞西莉亚的父亲是米兰公爵的外交官和财务代理人,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美貌出众,米兰公爵为她着迷,于是委托达芬奇为她画像。

这是达芬奇在米兰的第7年,也是公爵第一次委任他作画。

它是“第一幅现代肖像


20世纪的艺术史学家约翰波普称《抱银鼠的女子》为第一幅现代肖像。

一方面,作品中的人物显得活灵活现、情感充沛,而非先前所流行的肖像画那样刻板生硬——诚然,没有谁比达芬奇更擅长通过人的肢体形态来表现他们的内心情绪和冲突。画中,塞西莉亚身体和头部的扭转(她的身体朝向观者的左侧,头却向右看去——她在看什么?)、她抱着银鼠的手、她的眼神,甚至银鼠这一意象都饱含着丰富寓意。

另一方面,达芬奇采用了当时并不常用的3/4侧面像,而非通常用来描绘王公贵族的纯侧面像,以便捕捉到人物更多的表情和心思。

银鼠代表了什么?

达芬奇喜欢双关。

首先,银鼠在希腊语中的读音和塞西莉亚的姓氏相近。

同时,银鼠是纯洁的象征,它们宁愿被捕杀也不愿意躲进肮脏的洞穴,因为它们宁愿死去也不愿意自己雪白的皮毛被玷污。

另外,银鼠还是她的情人——斯福尔扎公爵的昵称,因为那不勒斯国王曾授予他银鼠勋位。

虹膜上的小白点让她的眼神分外动人

达芬奇在塞西莉亚的两个眼珠表面上画出了两个小白点,让这双眼睛看起来像是在反射她所望处的光,这双眼灵动美丽、栩栩如生,全然不似之前肖像画中那些不知望向何处的空洞而散漫的眼神。

这样的眼神让我们觉得,场景中似乎正在发生着什么。

据说,画面中原本有一扇门,而她的情人米兰公爵正从门里走来。后来画家把门抹去了,但塞西莉亚的眼神依旧像是在看着公爵的那一瞬间被捕获。

《抱银鼠的女子》细节放大图 -眼部

她的嘴角微微扬起,似笑非笑。15岁的少女已经知道自己不能与她的爱人正式结婚(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原因),但此时的二人依旧沐浴在爱河之中。而当她看到这位她所爱慕的男人走进画室时,你觉得她的心里有几分喜悦?又有几分无奈?

《抱银鼠的女子》细节放大图 - 嘴部

骚弄银鼠的手极具暗示性

仔细看这只手的姿势、手指的关节和肌腱,以及亮光与阴影在手上的摆布。

《抱银鼠的女子》细节放大图 - 手部

有人说这双手骚弄银鼠的姿态极具性暗示,至少饱含着足够复杂的情绪。

不仅是女子的手和银鼠的爪子在形态上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二者也都是可爱、美丽、高洁、具有灵性的生物。

塞西莉亚虽然不是也终将不能成为公爵的合法妻子,但她无疑是高贵而体面的掠夺者,同时,她本身也是被公爵豢养的猎物。

《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米兰公爵的第二个情妇

达芬奇, 《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

1490-1496年

44x62cm

收藏于卢浮宫

这幅《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虽然至今没有一个确信的身份,但大部分人认为她是斯福尔扎在塞西莉亚后的第二任情人。

这幅画和《抱银鼠的女子》创作于差不多同一时期,画风上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最后的晚餐》:只有达芬奇敢于把犹大画在众人之间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1490s

880x460cm

绘制于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道院墙壁上

这次卢浮宫展出的是1:1的《最后的晚餐》临摹图。

壁画在米兰修道院内的餐厅墙壁上逐渐剥落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受米兰公爵之托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壁上所作。画面利用了透视原理,仿佛这一幕就发生在眼前这座房间里。

二战期间这座礼拜堂曾遭到轰炸,这座墙壁却奇迹般幸存了下来。

经过数次修复,如今教堂内的这幅画仍处于极度缺损的状态。这是由于达芬奇没有采用传统的“湿壁画”画法,而使用了将蛋彩和油画颜料混合的创新技法,以满足他不紧不慢的工作方式。

拍摄于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修道院内的壁画实景

达芬奇再次为拖延辩护,有极高天赋的人工作越少成就越高

有人记录了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的情景:

达芬奇一大早就爬上脚手架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有时他会在那里从早干到晚,常会忘记吃饭或喝水。

有时候,他会连续几天不碰画笔,好几个小时伫立在作品前,双臂交叉放在胸前,独自一人审视画中的人物。

修道院的院长向公爵抱怨达芬奇的慢吞吞,达芬奇却向公爵说到:

有极高天赋的人工作越少成就越高,他们的头脑一直在深思熟虑,不断完善构思,之后他们才能付诸实施。”

公爵认为他言之有理。

只有达芬奇敢于把犹大画在众门徒之间

很多画家都画过《最后的晚餐》这一新约中极其重要的事件,即耶稣在晚餐时和他的十二个门徒说:你们当中的一个会出卖我,而出卖他的正是在座之一的犹大。

但在达芬奇之前,所有的画家都会把出卖耶稣的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比如:画在餐桌对面,或者孤立地处在被审判的位置——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不用这样显而易见的方式来告诉观众谁是犹大。

下图是吉兰达约的《最后的晚餐》,犹大独自坐在餐桌的对面。

吉兰达约,《最后的晚餐》

1480年

810x400cm

绘制于佛罗伦萨诸圣教堂墙壁上

但是达芬奇让犹大和众人同坐在一排,让观众通过不同人物的肢体动作、表情来分辨每个人的身份,而这并不困难。

《最后的晚餐》运用了精确的透视构图

通过画面中墙壁上的挂毯随远近而不断变化的尺寸,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是怎样精确地使用了透视法创造出纵深的空间感。但是由于这幅画过于巨大,精确的自然透视已经无法满足不同位置观众的观赏需求,达芬奇又不得不在诸多细节处融入了人为透视法以达到他所力求的完美境地。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构图分析

当然,此次特展还展出了达芬奇后期重要的作品《施洗者圣约翰》,我们对此在上一期《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中有所论述。而他的另一幅后期作品、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的《蒙娜丽莎》仍然被摆放在它一直所在的一楼国家展厅里(此次特展在拿破仑展厅举行),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会在以后讲解卢浮宫常设作品时再做深入解读。

后记:什么是文艺复兴人

文艺复兴盛时,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各个“学科”之间尚没有显见的边界。作为文艺复兴人的集大成者,达芬奇一生都在主动求索——他对平凡事物有着追本溯源的好奇心、巨细靡遗的观察力和无所顾忌的想象力,并且这些力量在他的一生中从未枯竭。

1496年普通的一天,达芬奇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这一天他计划去做的事:

1. 测量米兰及其郊区。

2. 请教数学老师,怎样把三角形化为(相同面积的)正方形。

3. 请教Giannino the Bombardier,费拉拉塔楼没有洞眼的外墙,是如何建造的。

4. 问Benedetto Protinari,佛兰德人如何冰上行走。

5. 请教专家,如何修复伦巴第式的水闸,运河和磨坊。

6. 按照法国人Giovanni Francese传授的方法测量太阳。

7. 给猪肺充气,观察它到底是长和宽都增大,还是只有宽度增加

8. 描述啄木鸟的舌头

9. 每周六去公共浴室,你能在那里看到裸体

他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提出疑问并用实验方法寻找答案,例如: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水比空气重,但为什么水里的鱼比空中的鸟动作更加敏捷?

如果鹅掌它总是张开或并拢,鹅是否就无法游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