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冬寒湿的治湿「十字箴言」

 为什么73 2019-11-15

   本  期  导  读    

体内的湿气不同,祛湿的办法也要因人而异。

秋高气爽,身体也舒爽了许多,本以为这股秋燥的气机,可以把积累一夏的湿气带走,却发现自己的湿气症状依然存在。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根本不讲道理,随时趁虚而入,季节气候对它而言,或许只是从炎热夏日积攒的暑湿,转变成寒湿罢了。

都说「十人九湿」,现代人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运动量少等等,导致脾胃虚弱,体内湿气积聚越来越多,就出现以下病症:

口臭、食欲不振、肥胖、水肿、脸与头部爱出油、面部易生痘、大便稀黏不净、食后胃胀、大便稀黏、四肢冰凉......

如果符合3条以上,你就已经湿气入体,需警惕了!


图源:pixabay

治湿的「十字箴言」

「万病之源皆于湿」,因此「要想养生先祛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说的就是最基础,也是影响最广的治湿方法,即「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辛温发汗」,总结而言就是十字箴言「发之、泄之、苦之、燥之、温之」。

不过当时治湿的研究,大多从一个发病因素来考虑,把其简单归于外湿、内湿或内外混湿。

至明代《病机汇论·湿门》引入了更加细致、全面的诊断思路:「治分上下中外」,「治湿宜审虚实」,「治湿宜辨方土」,「治湿宜别阴阳」,「治湿不可专守通利一法」,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维度的诊断和治理湿邪。


治湿的7种方法

「法不离方,方不离药」,具体治法的实施总要以方药为载体。

根据「发之、泄之、苦之、燥之、温之」的治理原则,祛湿法是应用具有温燥渗利芳化等作用的药物,以调理水液代谢,祛除湿邪的治法。

不过因受邪途径、病位、病性不同,对病机施治,也产生了不同的治法。

1. 解表祛湿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张仲景也说了:「其在上者,当发其汗」。身半以上,湿气余,火气复郁,郁湿相薄,就用治以苦温,还应同时佐以辛甘发散的药物解表发汗而祛湿。

适用于:风疹、面部浮肿、小便短少及外感表证的治疗。

常用中药:麻黄、桂枝、金银花等。

代表方剂:麻杏苡甘汤、人参败毒散等。


2. 苦温燥湿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

苦温燥湿法是用味苦性温的药物以祛除湿邪或寒湿病邪的治法。一方面苦能燥湿,一方面温能化湿。

适用于:湿邪或寒湿阻于中焦脾胃的证候。脘闷腹胀、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渴不多饮、呕恶便溏、困倦嗜睡等

常用中药:苍术、厚朴、法夏等。

代表方剂:平胃散、二陈汤。

3. 苦寒燥湿法

用味苦性寒的药物以祛除湿邪或湿热病邪的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湿热合邪,一赖苦味燥湿,二则取寒性清热。

适用于:因热生湿的湿热胶结之证。症见身热不扬、口渴不欲饮、胸脘痞闷、心中烦闷、小便短赤、大便稀溏色黄、苔黄滑腻、脉滑数。

常用中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等。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

图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4. 芳香化湿法

轻浅的湿邪,既不需燥,又不能利,譬如桌上微尘,只要拂而去之,治宜芳香化湿。

芳香化湿法是用气味芳香,又能化湿的药物,借其清气之正,鼓舞人体正气,以辟除秽浊邪气,以宜化人体上部湿邪。

适用于:甜腻多涎、口气腐臭、舌苔垢腻等表证。

常用中药:藿香、佩兰、薄荷等。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丹等。

5. 温阳化湿法

湿邪深入下焦,在腑宜化热,耗阴血;在脏易化寒,伤阳气。无论化寒化热,病程日久均会损伤肾之阳气。

肾阳虚衰,阳不化水,当温肾助阳,命门火旺,犹如日照当空,则阴霾自散,其湿可除。

适用于:湿从寒化,阳虚不能化水所引起的痰瘀水肿等证。

常用中药:附子、肉桂、干姜等。

代表方剂:真武汤。

图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6. 健脾化湿法

明·赵献可《医贯·卷之六·后天要论·湿论》云:「夫脾者,五脏之至阴,其性恶湿」。

若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将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产生水湿。脾气健运,脾阳充足,自可以促使水湿运化,复归于常,并绝生湿之源。

适用于:脾胃虚寒的表证。

常用中药:白术、山药、白扁豆等。

代表方剂: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

7. 淡渗利湿法

用淡渗之品通利膀胱水道,使湿邪从小便而出。

湿非人身素有,治宜开邪气之去路,湿盛则为水,若使邪有出路,非通利水道不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下者,引而竭之」。湿性趋下,正可因势利导,通利小便使湿邪随尿而出。

适用于:水湿壅盛之证,尤宜于湿停下焦所致的水肿、泄泻、癃闭、淋浊等。

常用中药:茯苓、猪苓、薏苡仁等。

代表方剂:五苓散。


淡渗利湿法重用茯苓茯苓乃利湿之圣药,《本经逢原·卷三·寓木部·茯苓》载:「茯苓淡渗,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清宫妃嫔就喜欢食用茯苓糕来祛湿健脾。

我们根据茯苓祛湿健脾的功效,再找到《延年秘录》中的茯苓饮配方,研熬出升级版祛湿健脾的玫瑰茯苓膏

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玫瑰、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荷叶、山楂、陈皮等和胃健脾祛湿药材。使得玫瑰茯苓膏不再只是利用淡渗利湿原理祛湿,而是巧妙地融合了几种祛湿治法。

  • 茯苓(淡渗利湿):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玫瑰(芳香化湿):醒脾益胃

  • 薏苡仁(淡渗利湿):清热利湿,除风湿

  • 山药(健脾/温阳化湿):补益脾肺,补肾固精

  • 白扁豆(健脾化湿):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 荷叶(苦寒燥湿):清暑化湿

  • 山楂(健脾化湿):消食健胃,行气化浊

  • 陈皮(苦温燥湿法):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玫瑰茯苓膏不再需要像其他方剂一样生火熬汤,放在办公室就可随时食用,非常适合脾胃虚、湿气重的上班族。

喝完之后,嘴里会有一股微甜的回甘,一勺能健脾胃,祛湿邪,还有疏肝理气,调理血色的作用,能帮助女生养出红润的气色,真是一药多效,一举多得!

穴位、运动祛湿法

1. 按摩承山穴

承山穴是祛除人体湿气最好的穴位。

《黄帝内经》认为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既是承受全身压力的所在,又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经脉的枢纽,刺激承山穴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的湿气。

如果轻轻一按承山穴,有明显的酸胀痛感,是因为体内有湿气。按摩承山穴一段时间,身体会有微微发热之感,是因为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身体上的湿邪之气,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排出体外。

2. 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一般都缺乏运动,这类人通常会感觉头晕乏力、四肢沉重等。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养生也推崇「以动助脾」,帮助脾胃消化功能,脾气健运,脾阳充足,水湿运化归于常,身体内自然无湿气。

同时,运动能出汗,加速体内湿气排出,这也是一种排湿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意味着出汗越多对祛湿越有利,大汗反伤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