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美远不止于烟花三月。 它有“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的瘦西湖;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明月楼; 图:来源于网络 有“复道回廊通燕阁,飞檐曲径入花丛”的何园;有“落叶正飞扬子波,行人又上广陵船”的古运河; 图:来源于网络 还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帘珠总不如”和“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的老街巷。 鱼骨巷里的“市井”文化 千回百转的风景里,独爱扬州巷子 阡陌小巷中的每一个门环,都像是锁着一个故事。扬州有民谣这样唱:“扬州城,巷子深,户对户,门对门,门里门外一家人。清晨开门问个早,小巷虽窄不碍人,来往行人礼三分。” 仁丰里就是一条如唱词般的扬州老巷,因形似鱼骨,被形象地称为鱼骨巷。 2011年,仁丰里街区被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街区”,纪念宋代岳飞而改名的旌忠寺、清代学者阮元的家祠、明代兵马司的衙署等十几处文博遗址都汇集于此。 我们要入住的重构文化民宿,就在仁丰里毓贤街上,阮家祠堂隔壁,幽深的巷子里几棵翠竹告诉你,重构到了。 登上《ELLE》杂志的清末院落 花费300多万改造,却仅有四间房 来过重构两次,正好相隔一年,都是5月。第一次来的时候,重构刚刚开业,只一年的时间,它已经是扬州排名第一的民宿,并且登上《ELLE》杂志,成为扬州古巷的一张名片。 重构由一间清末三进院落改造而来,保留了江南古宅的建筑形态,又每一处都是创作者的心意。现在的主人是一家三口。 整个空间由先生吕坤斌老师亲自设计,平日里是妻子丽萍负责打理,因为太爱这个宅子,前段时间他们把自己在扬州的房子租了出去,带着女儿直接搬来重构住了。 重构才是他们的家。民宿的主人应该住在民宿里,这样的民宿会更有民宿的意义。重构有300多平米,只有四间房,花了近三年时间改造,花费300多万。 这栋宅子原先住着的是个中医世家,现在还能看出一些过去的生活轨迹,老宅都有故事,这间也不例外,新的人住进来,又赋予它新的岁月痕迹。 艺术乌托邦 摄影展画展,空间远不止于此 原来大厅的部分是没有的,吕老师对整个布局进行了改造,建出了这个大厅,现在用来接待客人,以及布置一些小型展览,有摄影展、 画展,眼下是雕塑家朋友的作品展,客人办理入住或等待闲逛的时候,都可以看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 大厅的老门上好多雕花都旧得掉落了,吕老师又把它们全部画出来了,找人做出来拼上去,里面的一些家具也都是吕老师先画出来,再找厂家订制,让重构这个家呈现出最接近自己内心的样子。 穿过大厅,重构的天井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一棵正直的石榴,枝丫伸出了天井去,努力想要触碰外面的天空。榴花时节的重构,配上刘铉那首《乌夜啼·石榴》刚好。 “垂杨影里残红。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暮雨急。晓鸦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重构的四个房间分别叫做莺时、蝉羽、竹醉、葭月,葭月最大,现在是主人自己住着。 莺时略小,蝉羽和竹醉都有茶台,可以很舒服地在房间盘腿喝茶说话,也可以从特地留出的落地窗看到天井里的风景,能够看到石子间飘落的花瓣。 这个漂亮的天井下面,其实还藏着一个看不见的污水净化系统,让居住者排出的生活污水可以循环使用,不会污染地下水。 对于一个只有4间房的民宿来说,这无疑是很“浪费”的,但这是吕老师的坚持,也是他对古城的赤子之心。 重构还养了两只性格迥异的猫,一只叫“花花”,另一只叫“崽儿”,花花特别敏感,叫它都不能大声,典型的“豌豆公主”;崽儿则心比脸大,像个没心没肺的野孩子。 比宅子更老的是故事 古巷与老宅,民宿梦的初始 坐在后庭喝着茶听着雨看着院子里的植物与猫,听女主人丽萍讲她的院子情结,大部分是来自于在北京五年的胡同生活。 那时候丽萍和吕老师都刚参加工作,年轻人的通病,穷,住着大杂院里面的一个房间。 那个大杂院分前后两个院子,后院有一棵很大的香椿树,每到春天就噌噌噌往外冒香椿苗,胡同里修脚的大哥会爬上树去,摘下鲜嫩的香椿叶分给大家,还会教大家怎么做香椿豆。 而前面的那个院子里则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结的果实也特别大,每年柿子熟透的时候,丽萍就会去摘下几个放在盘子里。 吃柿子的方式也很特别,是从柿子的上面撕开一个小口,用勺子一口一口挖着吃,丽萍说,那是她记忆中吃过最好吃的柿子。 丽萍和吕老师在胡同里住了五年,是他们在北京记忆最深的一段日子。后来他们结了婚,经济条件好转,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生了女儿可儿。 那套一楼的房子也有个院子,里面种了一棵石榴,几棵葡萄,还有几棵山楂,他们跟邻居相处愉快,就像当年在大杂院一样。 后来,吕先生的妈妈生病,为了陪伴妈妈,全家回到了扬州。胡同里的记忆,加上丽萍从小在北方营子里的生长环境,对老院子的特别情愫成了一个心结。 一直在心里延续滋长,那种一出门就能见到老熟人,每家大门敞开可以随意聊天儿分享生活的居住方式,就像那些年的香椿和柿子,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从根子里割舍的亲切。 他们来看重构这栋房子的时候是4月份,那天风轻云淡,一进来站在天井这里,看着阳光打下来,特别舒服,那种熟悉的味道回归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就它吧!” 虽然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废墟,虽然老地板踩下去一脚一个洞,虽然他们之前已经看过了很多间老宅子,但仍然一眼就看中了它。 这可能就是人和房子之间的缘分。三年之后。这里被“重构”了,成为我们能看到的古巷老宅最美好的样子。 但对于这一家人来说,经营重构并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重构只是他们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比如之前的暑假重构闭店一个月,因为爸爸要带可儿去徒步,他们一家人要在一起。比起经营,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更重要。 丽萍现在在学习花艺,重构的花花草草,从院子到前厅到房间,都是她亲手打理,学习的过程中她亲眼看到了自己和宅子的成长,当然,让她成长的不止这些花草树木,还有住进重构的人。 吾心安处是故乡 人生走向,是在不断“重构”中组成的 走进这座老宅的,有住客,有朋友,有慕名来访的客人,他们都会带给丽萍不一样的故事。 一对快70岁的退休老夫妇,开着一辆很酷炫的国产车,带着他们的两条狗一起住进了重构,车子里的行李也大部分都是狗狗的,却收拾得特别干净。 老爷子说,人生嘛,短短几十年,按照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过就好了,我已经游遍了大半个中国,等游完整个中国,就带老伴儿去看世界。 一位90多岁高龄的机械设计师,跟着女儿女婿一路从青岛过来,他往大厅一站,老知识分子的绅士派头就不由的显露出来了,90多岁的人,腰不弯背不驼,走路带风,背一个徕卡相机,儒雅帅气。 话不多的一个人,临走时说很喜欢重构的设计。被这样的人赞许,会觉得特别珍贵。 还有来自北京的孤独编剧,从南极回来的网络大V……住进重构的人形形色色。他们把全世界的风景美食和故事带来重构,分享给住在重构的人,也在重构“重构”新的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走向,是不断在“重构”的,这就是“重构”名字的由来。 这栋老宅子,虽然没有很大,但设计师吕老师的灵魂在里面的,女主人丽萍的灵魂在里面,女儿可儿的灵魂也在里面,他们一家人的灵魂都在里面。 丽萍和吕老师希望女儿可儿能够生活在一个有书香的家里,过不太一样的童年,现在应该算是实现了,可儿很爱自己现在的家。 因为有一次数学竞赛,老师布置的题目是随便在哪里,拍一个图形或者数字。可儿拍了重构的一个门栓。老师问可儿,这是你家吗? 可儿很骄傲的说是呀,这是我爸爸设计的,是一个老宅子! 并不是人人都爱住重构这样的老宅子,城市里新区光鲜亮堂的高楼大厦可能更得人们欢心,但十岁的小女孩儿对这老宅与街巷的热爱,大概是给重构和这古城最好的赞美与期待。 注:部分图片由重构提供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