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茶的最高境界:宋朝就这么没了……

 猪头兔脑 2019-11-15

文丨读客海明威 视觉丨山石

全文字数:3415 字 阅读需要:9 分钟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个盛字,要怎么形容呢?就是上到士大夫,中到文人雅客,下到普通百姓,从宫廷茶道到民间斗茶、分茶,可谓是全民娱乐。连皇帝宋徽宗赵佶也要出书《大观茶论》,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

点茶,是宋人雅致生活的集中写照。三五成群去点茶,围观吃瓜群众之多,和看球赛是一样样的。斗茶时茶点得好,在朋友中就很有面子,如果又能在茶汤之上写诗作画,那就更被惊呼神人了。可以说,宋朝的茶艺,集合全国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一味。

可以说,宋朝就是“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你们全家都文艺的真实存在!

宋朝点茶法了解一下

所谓点茶,可谓宋代茶文化的一个奇观。苏轼《送南屏谦师》有一首诗说:“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其中的“三昧手”说的就是为苏东坡高明的点茶能手谦师。说谦师的茶艺在当时很有名气,苏轼品尝茶后,也确实感到非同一般,便专门为他写了这首诗来记述此事。

谦师点茶的独特之处究竟如何,反正我没找到记载。但是,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流行泡茶小程序来想象加工:

“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出现稳定而持久的泡沫。击拂,是点茶的关键,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搅动茶汤,使之产生饽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击拂无力,茶不发力。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直至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止。

汤花呈现出美丽颜色之后,将茶盏置于漆器或同材质茶托之上。”

是的,这才叫闲情逸致。

但这还没完,宋人觉得意犹未尽,在点茶的基础上,后来又发展了“斗茶”、“分茶”。前者可以称为这个世界上最文艺的娱乐赌博活动。所谓斗茶,即比茶、赛茶、评比茶的优劣。多为两人捉对“厮杀”,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而分茶,又被称作茶百戏,它用点茶的技艺,使茶汤在瞬间中显现出瑰丽多变的文字和图像。分茶高手甚至能使茶面呈现禽兽虫草花鸟鱼虫之类的鲜活图案,就像一幅幅丹青妙手所作的水墨画,因此也被称为“水丹青”。

从鼎盛技巧到现代实用装备

“崖山之后无中华”,随着宋朝的灭亡,元朝蒙古少数民族的统治,他们大多数人并不太接受这个点茶法。还有一种说法是草根阶层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嫌点茶法铺张浪费,误国误民,于是就用散茶代替团茶,这项技艺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工夫茶得以慢慢兴起,宋代饮茶的风气很盛,建茶崛起,又有许多闽人到潮州当官,饮茶的风气自然容易濡染到潮州,渐渐地也影响到闽、台和潮汕,所以许多茶人又称这种饮茶方式为“潮汕工夫茶”。

如果说宋朝的茶艺是建立在全国性的雅致诗意生活追求上,不玩物尚志是发展不起来的,那么现代人之所以普遍选择“功夫茶”的泡茶技法,则是在实用和美感平衡的基础上。

随着潮汕地区商业的发展以及明清历代皇帝对茶文化的推崇鼓励,“潮汕功夫茶”也就保留了下来,慢慢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一套理论,在茶具的选择,泡茶方式和操作方法上也更为严格,工夫茶的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更为重要的是,潮汕地区大家都知道,有浓厚的商学氛围,喝功夫茶的过程,也就是潮汕人谈生意、处世事的一种人生态度。尤其与三五好友一起,从取茶、选茶、洗茶、泡茶、分茶、品茶,众多步骤,作为主人,需操作得行云流水,众人的口感全凭你对时间、温度的把握以及器皿的选择。这是一种基于分享的自我展示。

同样,一个经营者如何把握节奏尤为重要,调节的能力很重要,喝功夫茶,让众人感受到一致的对待,却又在每一杯茶汤的品尝中感受到你的控制力度。

功夫茶的这些内在的意义,就成为当代茶艺文化的雏形和典范,我们现在流行泡茶功夫茶,正是因为我们的环境在流行人际关系的发酵,团队的协作,自我的展示。这相比宋朝人的纯粹的生活乐趣,繁复攀比的技巧,减少了炫耀和奢华的环节,又增加了现实功能的作用。

10月的最后一个周六,致诚·海明威书店在诚园生活美学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开汤品茶,一技惊人”的茶艺公开课,这是一堂美学馆内生活设计师的茶艺课,也为喜爱茶文化,想要学习茶艺并成为专业茶艺师的茶友们开启了茶文化世界的大门。

刘雯雯是这场活动的茶艺培训师,也是一位禅茶修习的践行者,在现场她向茶友们介绍了基本的茶道知识,并向大家展示了茶艺表演。

学习茶艺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刘雯雯面带微笑着问道,“陶冶情操”,一位戴着眼镜的小哥哥回答,“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修身养性”,“思绪沉淀,更有内涵”,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有一位戴着贝雷帽的姑娘回答说,学习茶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刘雯雯微笑着,告诉大家中国是最早发现种植茶叶的国家,茶文化作为一种沟通方式,通过学习茶文化,可以与世界沟通,与孩子沟通,更能孝敬老人给老人送去温暖,在公司也同样可以通过“茶”给上级与同事传递温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习茶文化,认识器皿是第一步,早在《茶经》中,“茶圣”陆羽便精心设计了用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刘雯雯老师为我们简单介绍了几种比较常用的茶具。“大家知道这个器具叫什么吗?”刘老师拿起盖碗问大家。“盖碗”,在成都生活了这么久,对茶文化还是有些耳濡目染,刘老师进一步向大家讲解到,盖碗也叫“三才杯”,盖喻天,托喻地,茶身喻人,天地人合一才是真正的一杯茶。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唐朝,因为材质问题,盖碗茶“通吃”所有的茶,什么茶都可以用盖碗茶泡。

刘老师接着又给大家介绍并讲解了茶具中的其他器具:公道杯,茶漏,品茗杯,茶洗等等,大家听的津津有味,有些茶友甚至带了笔记本认真地坐着笔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大家说一说,一壶茶好不好,都取决于哪些条件呢”?刘老师又向大家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比刚进入活动时更加活跃了,思维明显更加开阔,“茶叶!”“水的温度!”,更有人学以致用,回答道:“茶具也很重要!”刘老师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她调了下坐姿,开始引导大家进行基本的入门茶艺操作。

“茶具的摆放位置很重要,为了便于我们操作,一般茶洗居右,六君子居左,茶盘就放在我们的正中”,她一边说着,一边演示摆放自己的茶具,大家也跃跃欲试,一时间,现场的茶具碰撞发出的叮叮之声,再配上茶道的背景音乐,竟让人有种穿越到古代文人茶会之中的感觉。

作为茶艺师,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在泡茶时的体态和面容,都说每一位茶艺师如女神一般温婉优雅,在泡茶时,坐姿也很重要,男性应坐如乐山大佛,女性则把腿并拢,正襟危坐。刘老师耐心地指导着每一位学员,大家像刚入学的新生一般,在老师的指导下纠正自己的坐姿,端端正正地坐起来,并逐渐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纸上谈兵终觉浅”

是受到了现场活动氛围的感染,也许是被茶艺师的出众气质所吸引,更也许是因为深深喜爱茶文化,这次参加活动的人很多,还有一位小朋友,对茶艺非常感兴趣,甚至和妈妈坐在一个凳子上摆弄着茶具,大家都想成为一个泡出真正好茶的泡茶人--茶艺师。

为了让大家能更快地了解茶文化及茶艺,刘雯雯老师演示了一遍茶艺工序,从备具、洁具、赏茶、投茶、洗茶泡茶到奉茶,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整个泡茶过程精细细致,老师的神态平静,动作流畅讲究,仿佛置身于古代。品过老师的茶后,刘老师鼓励大家自己练习,将公道杯的水倒入盖碗,再将盖碗里的水分斟入品茗杯,“一开始手会抖,水会撒出来,都是正常的,慢慢练习,不要紧张”,她非常地耐心地抚慰着大家。

白居易曾经写过: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这是致诚·海明威书店的第一堂生活设计师公开课,带给大家茶文化,以茶会友的同时,茶艺师的培训也让更多人获得了一项新的生活技能,让你在生活中养傲骨之心,存敬畏之意,行谦和之事,让我们都成为生活的设计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