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三铁和他钟爱的炕围画

 卢易白 2019-11-15

炕围画又称墙围,也被称为“民居壁画”,源于北宋、普及于明清,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绘画艺术形式,绘画内容一般都是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题材。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家家户户以火炕为床,为防止墙土脱落弄脏被褥,人们就调制白土沿炕边墙上涂盖“围子”,并在上面作画,形成炕围画。随着城乡居民住宅条件的改善,炕围画也淡出人们的生活。

炕围画创作中的张三铁。

炕围画的兴起和衰落,恰恰是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的见证。19岁开始学习炕围画手艺的张三铁,对炕围画钟爱一生。

2008年炕围画作为民间美术被列为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三铁凭借丰富的炕围画绘制经验和高质量的炕围画作品,成为“内蒙古炕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物质生活不断变化,可精神的坚守一成不变。

张三铁的炕围画作品(部分)。

“我从十几岁就跟随手工匠人学艺,从铲墙面、糊纸、刮腻子、上油漆,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直接关系炕围的耐用性,构图、配色、花边,每一种色彩都有灵魂,直接关系到炕围画的美观性……”张三铁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将军尧镇温布壕村,从小爱好绘画,博古通今,说起钟爱的炕围画,张三铁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我因为炕围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迫害,但也因炕围画在物质困乏的年代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更在新时代因炕围画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国家的重视。在我困惑、心浮气躁的时候画炕围能使我内心平静,沾沾自喜的时候画炕围能让我明白何为初心。”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非遗传承人,我特地创作了这幅30米长的《三国演义》炕围画,为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此卷实际长度31.13米,卷一15.53米、卷二15.60米,高0.83米,内芯0.71米。其中的故事情节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张松献地图》等22幅,人物造型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11幅,山水小画38幅。其彰显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我们后人研习的文化精髓。” 在包头市土右旗文化馆书画室里,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炕围画项目传承人张三铁手握画笔,全神贯注伏案作画。

炕围画30米献礼长卷。

为了让这部献礼作品主题贴近群众,张三铁细细研读原著、寻找绘画灵感;为了让全面呈现炕围画的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张三铁使用祥云边、梅竹边、万字边、回子边等7种经典边道样式;为了让炕围画“走下”炕头,他几经探究,最后选择以书画长卷形式,让世人了解炕围画这个“老古时”玩意儿。

“我到现在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正式的徒弟,这项民间艺术绝不能丢,因为它留得住那一代人最美的乡愁。我想把炕围画这个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张三铁说,尽管炕围画已经没有了市场需求,他依旧在探索这项非遗的创新发展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