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个学问人?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11-15

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弟子”是对学生的统称,也有后进为学者的意思。“出则弟”的“弟”,应该是通“悌”,是“敬爱兄长”的意思。“谨”的本意是“古代臣子在皇帝面前小心说话,以免招致灾祸”。“泛”的本意是“无目的地在水上到处飘荡”,这里有广泛,没有功利之心。“爱”的本意是“用心疼惜呵护,喃喃倾诉柔情,为之奔波辛劳”。“亲”的本意不是我们现在所想的“关系紧密”,而是“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有思念、煎熬、艰难与热切的情绪在里面。

孔子这段话,算是在学生刚入门时候,提出的告诫:回家就需要孝敬老人,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说话要谨慎,避免招致祸端,与人交往要守诚信,对待大众百姓、与自己没有关联的人,能够爱惜呵护他们,努力使自己接近“仁”。在做到这些还有富裕,就可以学习文学了。

这段话中“馀”在很多版本中用“余”,其实二者之间还有差别的,“馀”在甲骨文中是农用的圆形茅亭(没有墙壁),有简陋、闲置的意思,而“馀”则是“吃不完,食物充足,过剩而闲置”。这也是中国文字的魅力,如果我们不去看文字的本意,单纯读这一句话,很简单,但是结合本意去体会,就会感受到孔子这短短一句话里面的味道。

当然这段话在《三字经》中也有,算是小孩开蒙的内容,前边有子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应该是从孔子这句话中衍生出来的,算是对这段话的进一步说明。

当然我们自习品味这句话,就会发现:

第一,           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孝文化的重视,我们看这段话的顺序“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君子修身由内而外的一个过程,“孝”作为君子修身的起点和根本,这应该也就是有子说的“君子务本”的原因吧。

第二,           因为“以孝为本”,所以孔子的弟子们,能够追随他从鲁国逃亡列国之间十四年,而且多次身陷困境,连饭也吃不上,随时有生命危险,但是没有离他而去的人。其实“孝文化”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尧帝选择舜帝的时候,就是看中舜帝能够以身事孝,而能感化其他人,虽然西方不提倡“孝”,而提倡“爱幼”,美国甚至被称为“老年人的地狱,年轻人的天堂”,但是哪些真正有成就的人,很少有不孝敬尊重老人的。

第三,           “谨而信”,里面有“立身”的要求,也有“立命”的方法,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谨慎”,让自己轻易冒险犯难,那么他的一切都是空的,更不要说理想和志向了。

第四,           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让人对社会有价值,而不是单纯的能力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前边的要求,那么学习越多,可能害人害己,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谈及德与才之间的关系时说过,如果一个人的没有德行,那么他能力越强,造成的祸乱也就越大。

我们看看司马迁的评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资治通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