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寒说《论语》| 一个画家眼中的夫子之道

 崔竣豪 2016-04-25

石寒说《论语》| 一个画家眼中的夫子之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

1, 《说文》:“学,觉悟也”。通过学,获得一种觉悟,并使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当然是很开心的事。《说文》:“说,释也”。有开解、释然、解惑的意思。对于一个有所觉悟的人来讲,当然会有种解放、解脱的快乐。这种快乐有时候是别人无法感知的、也是无法分享的。《说文》:“习,数飞也”。即实习、实践的意思。时习,无时而不习,学以致用也。学是习之始,习是学之成。朋,同师为朋。同门欢聚,交流切磋,又能促进友谊,自是快乐的事。《说文》:“愠,怨也”。有恼怒、怨恨的意思。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与认同,却并不恼怒,更不怨恨,乃君子之胸襟也。君子,成德之名也。

2, 学什么?通读《论语》后,知道孔子所谓的学包含三个方面:知、识、行。知,有两个内容,即儒家所谓的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见闻之知即文献典籍、各种知识类;德性之知即道德修养。识,就是转知为识,转识成智,即将所学之知能够化为己有,形成智慧。行,就是将所识所智通过践行、实践,使之作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就是今天所谓的“文化”,也是儒家所谓的“为己之学”。知、识、行的结合,就是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道。在孔子这里,道即君子之道也。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学”的全部内容以及全部意义。

3, 习,践行也。孔子强调知行合一。

4, 不同于释氏的“苦海”,亦不同于基督的“原罪”,孔子的悦、乐,却给人类以崇高尊严,从而开启快乐人生的境界。

5, 凭什么乐?知其道也,故能心生欢喜。颜回之所以安贫乐道,缘于此。宋儒程朱所谓“孔颜乐处”的哲学命题,亦发端于此。

6, 人不知而不愠,宽容也,儒学的开放与包容是其历久弥新的原委所在。心有主宰,从容自信,故而不怨天,不尤人。

7, 所谓君子,一个完成的人。自孔子开始,君子、小人已经超越门阀、血统的阶层,而提升到道德境界的层面。在孔子看来,人皆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君子,其途径是下学上达,下学人事(忠孝礼义智信勇等),上达天理(仁)。故,孔子说:君子上达。

8, 君子之道何?读完《论语》自能明了。此章的学、习、悦、乐、不愠亦为君子之道也。

9, 孔子对君子、小人是严格区分的,不容错置。所以,为学者敢不敬畏?敢不上达?

石寒说《论语》| 一个画家眼中的夫子之道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孝。《孝经》云: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悌,事长也。孝悌,发端于仁。仁,体也;孝悌,用也。孝悌是行仁之本,非仁之本也。《说文》:“仁,亲也”。

2,行仁从事亲开始,事亲从孝悌开始,继而向外扩充,由伦理而社会而天下。即由内向外的递进是儒学实现仁道的次序。所谓修、齐、治、平的基础在修身,修身的基础是孝悌。

3,仁根植于内心,发见于孝悌之力行,故,好犯上作乱的就会很少。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儒家哲学的终极范畴,更是一个人风骨的蕴藉和体现。古往今来,杀身成仁,这种具有宗教情怀的殉道精神一直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未来。

5,悌,弟也。与人相处,甘守弟位,甘于处下,恪守弟道,其实是人际相处的法宝。所谓“谦受益”、“虚能应物”、“虚怀若谷”,就是说明一个人如能以谦卑态度处事应物,那么还有什么做不成呢?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仁,是内在的善性,是崇高的道德信仰,也是天命所属的存在。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就是说,仁,作为人性的本体,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天性使然。

2,所以,仁是自然的也是充沛的。仁也是本乎诚实,而诚实的状态应该是静的。所以,孔子说,仁者静。而巧言令色者多着意于功利而取悦于人,所以,少了这份诚实。事实上,外表秀得越丰富的往往内在是空洞贫瘠的。

3,巧言令色是刻意的,而自然的才是合乎天理流行的,任何虚饰都是违背天理的,尤其是言色。

4,其实人人都厌恶巧言令色的人,因为他缺失了真诚。

5,孔子说,仁者乐山,因为山是静的、实的,也是让人感受到力量存在。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仁,都是形象地告诉我们仁的内在。

石寒说《论语》| 一个画家眼中的夫子之道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道,治理也。

2,千乘之国,诸侯国也。国家,在春秋时期其实就是一姓之封邑。斯时的人民,国家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儒学所着眼的是天下范畴,是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学术,所以,它不囿于一家一国。

3,敬,是慎重、庄敬之义。为政者,内心有了一个敬字,自然能取信于民。敬与信的关系好比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春秋时代,人、民有别。人,人才、贤人也;民,庶民百姓也。

5,主张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映了孔子对人、民的脉脉温情。

6,此章要点在敬、信二义。敬、信非法制可蓄,唯内以仁德以治其心,外以法制以治其身,如此并举才能完善政道。所以,心性的崇高觉识是事功立业的基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孝的本义在于通过事亲获得对生命本源的一种追溯以及由此而滋生的敬意和情感。同时,对自己的存在价值的认同和担当。

2,弟,悌道,亦是坤道,处下谦逊。一入一出,出入由径,君子之道,亦人道也。

3,谨行信实,自然能够博爱,自然能够亲近贤仁,从而思齐之心油然而生。

4,孝、悌、谨、信、泛爱、亲仁皆为大人之学,亦为孔子所谓的君子之学。此乃儒学的德性之知,德性之知,道也,故德性之知要在力行。

5,行道有余力,可以辅以文献知识。此为儒学的见闻之知,见闻之知,器也。

6,道,本体也;器,作用也。君子之道见体见用,体用不二的。孔子更重视本体,因为,德性不正确,那么,知识越多其反作用力也越大。一个人德行有亏,那么他的渊博知识会增强他的负能量,从而对社会的负作用就大。

7,陈明先生在《孔孟仁说异同论》中说:“孝,仁的基础;仁,成己的标志;圣,成物的极致。这就是孔子仁说的逻辑结构”。也就是说,孔子的仁道,其实就是一种由孝亲而发端的行动哲学。所谓“道在日常人伦之中”是也。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见到贤者,能够自觉庄严形色,则思齐之念萌发,可谓好学也。

2,事君,必要时可以殉身成仁。诸葛亮事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遂成人臣典范。君者,国家象征也,事君就是事国。

3,子夏认为,能够做好上述四样,可以称得上是有学问的文化人了。知识不等于文化,很显然,对于一个人来讲,儒家认为德性之知(文化)更重于或者说更高于见闻之知(知识)。

4,当今知识大爆炸,知识人越来越多,但是,文化人却越来越少。文化是人道的显现、人格精神的体征,也是一个国家精神的彰显。如果文化缺位了、丧失了,那么,知识再怎样丰富,对于人文发展和人类进步有什么益处呢?没有文化精神的知识和一台电脑、一本账薄有区别吗?

5,几年前,香港媒体批评大陆教育是缺德式教育,我们反思一下当代教育,不能不感到惭惶与心虚吧?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重,庄敬之义也。庄敬蕴于内心的厚重与强大,内蓄万有,则形色自有沉着庄敬之相。这是装不出来的真实流露,其威严自可令人心生敬意。

2,如果缺乏这种庄敬之威,其所学也不能持守、坚固。举凡嘻嘻哈哈的人,往往是不能给予人稳重、信实的印象,总会觉得不靠谱。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勉就不生懈怠之念,从而,学则固,形则庄。

3,忠信是人道精神亦是社会关系的契约律令,自然要置于主要地位,否则,人与禽兽无别也。

4,无友不如己者。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善与恶皆可为师。这里突出的是友,所谓同志为友,交友之道在于能够进益自己,所以,孔子强调勿友不如己者,如果人人明乎此,那么,个个自能够勤勉上进,完成人道。

5,人皆有犯错的时候,不怕改正,君子之道也。勿惮改是要有勇气的,作为君子,理当具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慎重地对待丧葬,真诚地追思先祖。通过祭礼形式强化对生命本源的追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崇祖归宗的情感寄托。

2;通过不断重复的、表演性的祭礼可以培养并强化人的情性,可以凝聚民族情感,达到淳化民风、优良民德。

3,给予清明节法定假日以及恢复国家公祭都是有利于礼仪建设,优化社会风气的有力举措。

4,当代中国数典忘祖的现象举不胜举,社会最基本的伦理丧失,私德公德式微,恐怕与人们的宗祖意识的淡薄不无关系吧?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孔子周游列国面君80余位,每到一国必须深切了解该国的政治、人文以及社会风俗。

2,温、良、恭、俭、让,乃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风范。所谓谦受益,所谓空故纳万境,都是强调君子处下谦卑的胸襟,唯有此等胸襟,方能经世致用。

3,孔子的主观能动性,是儒家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普世情怀,正是缘于这样的一种情怀,儒家才能够谦卑、宽容,才能够给予这个世界以温情和温暖。

4,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活脱脱地给我们勾画出一个伟大而又谦卑的圣人气象。司马迁称孔子为至圣,并由衷地慨叹道: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石寒说《论语》| 一个画家眼中的夫子之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逝,往也。

2,孔子一贯主张的“损益”观,可见他的历史进步意识是很显然的,他全然不是什么守旧派,更不是泥古派。他所要做的“复兴周礼”,和我们今天所主张的“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意义是一样的。盖历史经验历历在前,也伴随着我们走过我们自己的历史。人类的发展向度如同“逝者如斯”的流水一样,“不舍昼夜”地奔流向前。然而,在奔前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时地回过头去,检视过去,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开创未来。

3,同时,日月不居,时光荏苒,犹如流水,未尝停止。所以,我们常有“今是昨非”之感慨。而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今是昨非”中不断新我,不断进益,完成自己。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1,先生说:“讲说了而不懈惰的人,只是颜回了吧?”

2,人之所以容易滋生懈惰,正是缘于内心的不诚。不诚也就不敬,不敬自然虚骄慢惰,无可进益。力行近乎仁,能够力行不倦的人,一定是个持守诚敬的仁者。而颜回正是这样的人。

3,《中庸》认为:“诚乃天之道也。”又说:“自诚明,谓之性。”就是说,天地万物皆来自于天之城,人自然也秉承了这个诚之性。“率性之谓道”的“性”,可以说就是一个“诚”字。《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所谓“至诚如神”、“诚者自成”,就是告诉我们须明心见性,内心秉持一份诚意,就多一份敬畏。如此,才能开物,才能成务,才能崇德,才能广业。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1,《说文》曰:“愚,憨也。鲁,钝词也。辟,法也。(《小雅》曰:辟言不信。为什么呢?缺乏真诚。)”喭,粗鲁。

2,用一两个字来评点弟子,是孔子的看家本领。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的总方针,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对学生的资质和禀性有所了解,孔子在这方面堪为师表。在《论语》中,面对同一个问题,孔子总是根据不同性格、资质的弟子而给予不同的回答。重要的还在于,孔子从不给弟子以标准答案,只是提供寻找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授人以渔”才是教育的本质,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先进的。

3,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然而,诚如《四书诠义》所说:“有其病必有其善。愚者必厚重,鲁者必诚朴,辟者才必高,喭者性必直。”如果“愚者充以学问,鲁者励以敏求,辟者敛以忠信,喭者文以礼乐。”那么,必有气质变化,自有可观。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1,庶,指接近于道了;屡空,屡次陷于空乏;不受命,不受公家之限制;亿,亿度。

2,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与子贡亿测屡中的物质富有,在孔子看来都值得称许。当然,孔子更欣赏颜回,之所以这般比较,其意在“美回励赐”也。其实,子贡一向钦服颜回,自言“不敢望回”,乃自知之明也。

3,物质上的贫富,偶然因素颇多,所以勤劳者未必就能致富。其实,颜回悟道,乐在其中,自足自给,所以能随遇而安,又何尝不是一种富有?精神永远是物质所不能替代的。所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颜回安时处顺,却未尝为命所困。子贡虽不受命,而穷通仍在命运中沉浮,之所以要“亿测”,盖患得患失使然也。何如颜回逍遥于无待,洒然于无闷,岂不更超拔?

4,有人说,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其实,精神又何尝不是物质的基础。否则,人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石寒说《论语》| 一个画家眼中的夫子之道

石寒,本名邓石寒,斋号存心阁、方滋山房、四以堂、山海居、我闻楼、见山吟馆。 1967年生于江苏金坛,1994年河南大学书法大专毕业,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一年)、中国国家画院(三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乾元国学室(三年)。

现居青岛,主要从事中国书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兼治诗词、国学,已出版诗文集、书画篆刻集等个人专著14种。

现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青岛画院《学刊》特约副主编,民盟山东省委文化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民盟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山东分院副院长,青岛市当代中国画院副院长,青岛市城阳书画院院长(兼)。

艺术主张:以国学为文脉,以笔墨为语系,以写意为精神,以境界为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