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陈与义《登岳阳楼》,宋代诗人尤好学杜,这与士大夫们经历靖康之难有关

 江山携手 2019-11-15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苍波无限悲。

宋代诗人尤好学杜,这与士大夫们经历靖康之难有关。靖康之难之于安史之乱,前者对于宋王朝的打击更甚于后者对唐王朝的打击。国家不幸诗家幸。本诗的作者陈与义的创作阶段,也是与杜甫一样,以变乱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作品,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南渡以后,诗风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此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随着逃亡的难民队伍,南奔襄汉,颠沛于湖湘之间。家国命运极转直下,爱国情怀在诗人心中激荡,诗人与杜甫产生了心心相印之感,在学杜的诸多人中,他脱离了江西诗派只强调语言的陈窠,而在思想感情上更接近杜诗。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对杜甫《登高》的模仿。不仅题材相同,同为登临之作,甚至在对仗、用韵上都刻意模仿《登高》,尽管此诗历来为人推举,但是其艺术成就实难与《登高》相媲美。陈诗写景太实,远不及杜诗超越眼前景物而描绘出的时间和空间感。《登高》一诗作于公元

767

年,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又陷入军阀混战中。

杜甫已漂泊十多年了。此时,避难夔州,个人的多病,家道的艰辛,国家破碎,战火四起,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诗人心中愁苦不已,他在情感已经历了无数次的生离死别,早已升华为更典型的代表性的情感。这就是起笔处,杜诗就不见所登何台,所见何山,所观何水。不,这些对于常年流亡的诗人来讲,到哪里,在哪里,所见何景,山名水名,都已不是重要的了。

诗只见

“风”“天”“猿

", "

(

)

”“沙”“鸟”。这些漂泊途中惯看的景象。读者完全可以在解读时超越诗的背景材料,将之与自己的山水经历结合起来,获得认同的感受。陈诗的起句非不好也,而不深也。在颌联中,陈诗用“万里”对“三年”

,

与“万里”对“百年”相比,陈诗更实,但是诗味则减弱了。

这是诗人第一次逃难,与之相比的,是诗人安逸生活往事的对比。这三年流落是诗人生活的转折,因此对这特定“三年”的感慨相当的多。而杜诗的“百年”

,

与“万里”相对,对仗更加工稳。

就诗意上说,用百年形容多病,衰败之气毕见。

独登台,大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之意。三年。这毕竟只是诗人陈与义逃难生活的开始,远不及杜甫已有十数年的战乱生涯了,完全已超越了一时一地一事之悲痛了。

在气象上,陈诗也无法和杜诗媲美。《登高》颈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超越了一时一地,而且写出了季节之下,寰宇之内,落叶飘零的景象。

其中蕴含的时间感和人对时间无可奈何的苍凉感,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写出的已不是一人一己之事,而是横贯寰字的自然规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后浪推前浪,恰如沉舟侧畔干帆过,时间不以人为转移,不为人所停留。这种时空感是陈诗缺乏的。

而陈诗仅仅追溯了岳阳楼作为古战场的历史。尽管也有时间感,但是与杜诗相比,还是不逮。最后陈诗定格为一幅图画:一位白头老翁在岳阳楼上临水吊古,抚时伤今。而杜诗的最后是借酒浇愁,更有几分块垒在胸中。在悲伤中还有几多英雄之气。

一山更比一山高。毕竞陈诗是学杜之作,是临墓之作,仍不失为佳作。与他的前期作品相比,已是更上层楼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