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陈与义《登岳阳楼》:国难时期登名楼 丁启阵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1 根据诗中“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可知诗作于建炎二年(1128)秋天。靖康之变(1126)当年春天陈与义开始逃难,从陈留出发,途径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至此正好三年。 陈与义于政和三年(1113)中进士。宋徽宗政和、宣和,宋钦宗靖康年间,先后任开德府教授、雍录、国子博士、符宝郎、陈留酒监等职,其间赋闲、丁忧数年;绍兴(1131-1162)年间开始得到重用,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提举洞霄宫。 可见,写这首诗时,陈与义的仕途尚处迷茫阶段。这大概也是诗中“无限悲”的组成部分吧。 2 首联,出句交代岳阳楼地理位置;对句描写所见之景,帘幕、旌旗、夕阳,透露两点情况,一是没有风,二是时间为傍晚时分。颔联表现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登楼想起历史往事,吴蜀横分,指三国时吴蜀夺取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徙倚湖山欲暮时,回到现实,眼前湖山笼罩在苍茫暮色中,表面是交代时间,实际上是为了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内心痛苦。颈联两句,抚今追昔,瞻前顾后,感慨时势艰难。尾联两句抒情,抒发国破离乱的悲哀之情。 3 这首诗,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杜甫的《登高》和《登岳阳楼》等诗。因为,它们在诗人境遇、思想内容、内心情感、语言表现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罗大经《鹤林玉露》指出:“遭逢靖康之乱,崎岖流落,感时恨别,颇有一饭不忘君之意。”这跟杜甫十分相似。 陈与义的诗歌,有明显的学习杜甫的痕迹。刘克庄《后村诗话》指出:“元祐后,诗人迭起……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及简斋出,始以老杜为师。”钱钟书认为,黄庭坚、陈师道等人费心用力学习杜甫,忽略了杜甫律诗声调音节的弘亮沉着,陈与义没有忽略,因而他的诗歌“词句明净”、“音调响亮”。(《宋诗选注》) 陈与义的诗当然不能跟杜甫的两首名作相提并论,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写实。比如颈联对句,陈与义并没有用“百年”去对出句的“万里”。三年是写实之词,有利于表现真情实感。在唐宋诗人众多的咏黄鹤楼诗歌作品中,自有其特点。 4 陈与义的诗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鹤林玉露》称:“自陈(师道)、黄(庭坚)之后,诗人无逾陈简斋,其诗繇简古而发秾纤。” 钱钟书说:“在北宋南宋之交,也许要算他是最杰出的诗人。” 陈与义在世时,有人学习他的诗歌,比如表侄张嵲,朱熹的父亲朱松。陈与义死后,关于他是否属于“江西诗派”,有不同的意见。生前有过交往的诗人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里边并没有陈与义。但严羽《沧浪诗话》说他“亦江西之派而小异”;刘辰翁也认为他跟黄庭坚、陈师道一脉相承(《简斋诗集序》)。到了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018-3-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