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记一10吴起的悲剧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11-16

吴起的“刚劲自喜”

这四个字是公叔痤的仆人对吴起的评价,具体需要分开来研究,刚就是威猛勇敢,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而劲是有一往无前的冲动,自喜则是说吴起这个人做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委屈自己。当然,这四个字应该也是吴起最后被诛杀的根源,具体我们看他在楚国的表现。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吴起一到楚国就被重用,主管楚国朝政,并且开始了“强兵之路”。

“明法审令”,“明”是严明、明确法令法规,杜绝徇私枉法,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依法治国,“审令”就是对每一条法令都严格审查,谨慎对待,其实这是法令能够得以严明的基础,否则朝令夕改,所有的政令就都荒废了。

这里的“捐”不是捐官,而是“捐弃、舍弃”,就是拿出一些闲职,并废弃了那些已经很疏远的公族(就是已经与君主隔的很远的亲戚,但是他们还占着爵位,享受着国家的补贴和俸禄),吴起减省下来的钱粮用来养兵,所以文中说“要在强兵”,就是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强兵,打破那些在诸侯间盛行的合纵连横之说。

这期间,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地区,向北与三晋(魏、赵、韩三国)相抗,向西出兵讨伐秦国,所以导致天下的诸侯都以楚国为患,而国内的贵族、大臣们因为利益收到了损害,所以都怨恨吴起。

秦惠公薨,子出公立。

秦国,秦惠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出公继位。

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赵国其实也比较混乱,赵襄子把自己位置让给了自己哥哥的孙子赵浣,结果他死后,他弟弟赵恒子把赵浣赶跑了,自立为君,赵浣当了一年君王就去世,结果赵国人把赵恒子的儿子杀了,又立赵浣为君主,赵浣死后,结果赵国人把他儿子废弃,立了他弟弟为君主,就是赵武侯,武侯一去世,赵国人又感觉赵浣的儿子,也就是原来的太子赵章靠谱,又把赵章立为君主,就是历史上的赵敬侯。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帝王家的混乱,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历史上有人感叹“可怜生在帝王家”,虽然贵为君主,其实都是强权势力的木偶。

当然也能看出赵襄子的智慧,至少自己的五个儿子脱离了权力斗争圈,可以过安稳的生活。

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韩国的韩烈侯去世,他的儿子韩文侯继位。

威烈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三八六年)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齐国的政权终于被颠覆了,大夫田和正式被授命为诸侯。

赵公子朝作乱,出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这里的公子朝,有可能是赵武侯的儿子,他率领家族叛乱,逃往魏国,与魏国军队联合偷袭邯郸,没有成功。

从历史上看,魏、韩、赵三家从开始关系就很密切,而且形成“三晋同盟”,但是因为这一次贪欲,导致了赵、魏关系破裂。

威烈王十七年(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齐伐鲁。

“庶长” 官爵名。春秋时秦国设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卿。

理解这段话需要补充一下秦国的历史,秦献公,《史记索隐》记载名嬴师隰(xí),是秦灵公之子,秦灵公去世,秦灵公的叔父、公子连的叔祖父嬴悼子(即秦简公)夺得君位,是为秦简公。时年十岁的公子连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流亡二十九年。秦惠公去世,秦出公继位,时年2岁,由其母主持朝政,由于秦出公母亲任用外戚和宦官,与秦国的公室成员产生矛盾,加上过度赏赐,国库空虚,秦国的内政很紧张。魏国为了培育亲魏势力,就帮助公子连回国夺权,公元前385年,经过一年筹划,秦出公二年,秦国叫做“改”的庶长,在河西迎立公子连(就是秦献公)为君,秦出公母亲得知后,命令军队前去消灭秦献公一伙。这支军队的将领早已被秦献公收买,在路上说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献公。秦献公继位之后杀了秦出公以及他的母亲。这里用“沉”字,应该是指把尸体沉入水中,这个“渊”应该是具体一处深渊。

齐国出兵讨伐鲁国。

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韩国出兵讨伐郑国,夺取阳城,即今天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境内,然后出兵讨伐宋国,把宋国的君主给抓起来了。宋国是殷商的后裔,是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采取“兴灭国,继绝世(见《论语.尧曰篇》)”政策,将纣王的哥哥微子封为宋,而当初孔子为了考察夏商文化,还专门去宋国考察过,回来后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见《论语.八佾篇》)”。

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齐国的齐太公,即田和去世,他的儿子齐恒公继位。

威烈王十九年(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魏败赵师于兔台。

《郡邑志》: 成安县有兔台是也”

威烈王二十年(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日有食之,既。

这个“既”,是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吴起的悲剧

威烈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楚悼王去世之后,楚国的贵族及大臣们对吴起的怨恨爆发,在葬礼上作乱,攻打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边躲避。攻击吴起的人开始用弓箭射击吴起,连楚悼王的尸体也中箭。

完成葬礼之后,楚肃王继位,安排令尹,把作乱的人全部诛杀,“坐起”应该是古代的连坐制度,其中王室宗亲七十多家被灭。

其实吴起的结局,完全是性格原因造成的悲剧,正如魏相公叔之仆说的“刚劲自喜”,过于强势、自我,缺乏中和、包容,导致与楚国权贵阶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在支持他的楚悼王去世之后,他接着就被攻击。当然这也是作为君主帝王的楚悼王,刚刚去世,王公大臣们不但没有哀凄缅怀之心,反而为了权力而刀兵相向,这也不能不说是帝王的悲哀,所以孔子知道,病重时,子路安排门人行家臣之礼时候,说“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宁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威烈王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三八零年)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桑丘就是今天山东济宁兖州境内,靠近曲阜。这里有点混乱,按照这段话说法,桑丘属于赵国领土,被齐国夺取之后,韩魏赵三国又联合出兵攻打齐国,一致攻到桑丘。

威烈王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赵袭卫,不克。

公元前379年,赵国偷袭卫国,没有攻克。

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齐国存在两个诸侯,公元前391年“是岁,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公元前389年“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这时候田和位列诸侯,即田太公。

到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因为没有儿子继承,所以姜氏退出齐国政治舞台,齐国整个被田氏占有。

其实齐康公这个人比较凄惨,在位掌权的时候,沉迷于酒色,重用田和,被驱赶到“海上”(应该是今天的烟台市芝罘区)之后,没多久,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

是岁,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

    这一年齐桓公也去世,他的儿子齐威王继位。

威烈王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狄败魏师于浍。

“狄”是北方未开化的部落,过去说“夷狄之地”指的都是荒蛮之地,其中南方称为“夷”,北方称为“狄”。

“浍”是指浍河,源出河南省,流经安徽省北部。

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魏、韩、赵三国联合伐齐,攻打到了灵丘,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西南角附近,可见当时齐国的地盘比较大。

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晋国的晋孝公去世,他的儿子叫做“俱酒”继位,即晋靖公。

威烈王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蜀伐楚,取兹方。

蜀国出兵讨伐楚国,夺取兹方。

对于“兹方”的具体位置,在《文史杂志》2014年第一期中蒙家原有一篇文章《“蜀伐楚取兹方”考辨》,其中研究认为“兹方今湖北(荆州市)松滋,在清江口西,这是当时楚、蜀必争之地,后来刘备伐吴,也是从这一条路用兵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