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悲”如何正确使用抗抑郁药

 yygltj 2019-11-16
    秋天是一个略带忧伤气质的季节。有种季节性的心理疾病就叫做秋季抑郁症,又名“秋悲”。秋季抑郁的主要表现为心情不佳,认为生活没有意思,高兴不起来,较为严重的则出现焦虑症状,此外食欲、睡眠等生活能力下降,精力缺乏,自我评价低,精神迟滞等。
  抑郁症病因和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但长期研究表明,可能与脑内单胺类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缺乏有关。下面讲一讲抗抑郁药物使用方面的注意事项。
  
  
  切莫畏药
  
  
  对于抗抑郁药,需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不能被“是药三分毒”的言论误导。实际上,在正确的用法用量下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是可以耐受的 ,合理地用药可以发挥药效,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所以该吃的药还是要吃。
  
  
  对症下药
  
  
  患者就诊时,一定要把自己的病情症状、既往史、过敏史、用药史、有什么担忧顾虑都详细地描述清楚,家属也可以做适当补充,以便医师完整地掌握患者信息,全面地开展病情评估,然后给出最适当的治疗方案。
  
  
  按嘱服药
  
  
  抗抑郁药一般都是从小剂量开始,然后逐步递增,如帕罗西汀,一般从20毫克开始,每日1次,早餐时顿服,连续用药3周后根据临床反应增减剂量 ,每次增减10毫克,间隔不得少于1周。患者必须清楚整个治疗方案后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最小伤害。凭主观意愿自行增减或停用药物 ,是非常危险的举动。
  
  
  无需比药
  
  
  “那个谁谁谁,和你的病差不多,吃了X药现在基本上好啦!你现在吃的这个药不灵,要不要也试试X药?”“真的吗?那我也去吃吃看。”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其实,每个抑郁症患者有各自的情况 ,应该按照医生给出的方案进行治疗 ,万不可进行没有科学依据的“比药”,耽误治疗,而且这样用药存在很大的风险。
  
  
  坚持用药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没有立竿见影的“神药”,药物起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尤其是抗抑郁药物,起效的时间较慢,一般都要几周后才可以见效,如氟西汀通常需服用4周后方才能显效,即便是起效较快的文拉法辛,也要1周左右的时间,艾司西酞普兰经过2~4周可控制病情,症状缓解后仍需巩固维持至少6个月。因此,患者要有一定的耐心,按照医嘱坚持服药,这样才可以发挥药效,防止复发。
  
  
  谨慎联药
  
  
  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尽可能单一用药,主要是为了避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只有当单一药物足量、足疗程给药仍然没有效果时,方考虑联合用药,注意是选用两种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达到相互弥补,减小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
  
  
  监测给药
  
  
  药物治疗期间,应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大部分的抗抑郁症药物对肝脏、肾脏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是安全的。但有医生建议,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前应监测血钠(及其他电解质),每3~5周复查一次,因为存在低钠血症的风险。三环类抗抑郁药及西酞普兰对心脏节律的影响也值得注意,有必要监测心电图。米氮平导致体重增加的风险高 ,故不建议肥胖患者使用。此外,许多抗抑郁药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嗜睡,用药期间不宜参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警觉度要求高的活动,如驾驶、高空作业等。
  
  
  缓慢停药
  
  
  当我们长期应用某些药物时,身体就会适应,如突然停药,身体适应不了,就会出现病情或症状反跳、回升,疾病加重等现象,这就是“停药反应”,又称撤药综合征。抗抑郁药物的停药反应主要包括呕吐、失眠、焦虑、流汗、颤抖,以及类似感冒症状等,一般会持续1~2周。因此患者在停药时,应根据自身的耐受情况,采用逐步减量至终止,如果反应过于强时可考虑回复到原有剂量 ,千万不能踩急刹车。
  秋天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又是一个美好的丰收季节。正确使用抗抑郁药物,有效控制症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让我们和“秋悲”说再见,好好享受秋天吧!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药剂科主管药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