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国维投湖自尽,留下16字遗言,至今仍然让人费解

 快乐老年435 2019-11-16

民国时期,涌现出许多名声斐然的国学大师,像学贯中西的陈寅恪,精通哲学、文史及宗教的梁启超,独步古今的章太炎,他们在某些领域所达到的高度,几乎很难被超越。提起民国大师,除了上面介绍的几位牛人,还必须介绍一人,他就是被郭沫若称为“新史学开山鼻祖”的王国维,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其著作《人间词话》更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王国维出生于光绪三年的海宁,先祖乃抗金名将王禀,家族在当地颇为显赫,同时也是世代书香,自幼饱读诗书。父亲是一位大才子,擅长书画和古诗文,对王国维的影响很大。王国维七岁进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接触到近代先进思想的熏陶。

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十五岁的王国维,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并成为海宁四才子之一,虽然年纪较小,却因出色的才华,此荣誉实至名归。甲午战争之后,王国维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然而家境大不如从前,无法帮助他外出求学,只好尽可能阅读一些书刊,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外界信息。

王国维投湖自尽,留下16字遗言,至今仍然让人费解

十八岁那年,王国维结婚了,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谈不上幸福或不幸福。三年后,王国维拜别家人,来到上海求学,学习日文、英文和数理化,恰逢戊戌六君子遇害,这让他非常心痛,提笔写下“颇有扼腕槌胸、搔首问天之慨”。后来在朋友老师的资助下,王国维前往东京留学,次年因身体原因回国。

此时的王国维,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思想与见解,并开始研究西方哲学,结合诸子百家之学说,以及宋代程朱理学,同时又攻读心理学、美学和逻辑学,对中国戏曲也深有研究,堪称兼通世界之学术,百年难遇的全才。辛亥革命后,清朝封建统治彻底结束,王国维带着家眷在日本生活四年之久。

回国之后的王国维,没有停下学习和研究的步伐,对甲骨文和商周历史进行研究,其成果颇丰。清朝虽然灭亡了,但根据之前的约定,溥仪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需要招聘一些学识渊博的老师,王国维经他人推荐,以布衣之身,成功入选南书房行走,成为溥仪的老师。

王国维投湖自尽,留下16字遗言,至今仍然让人费解

他尽心尽力教溥仪读书,本以为师生情谊能够持续很久,却没有想到,这段时光仅有一年多,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这件事,让王国维感到十分耻辱,与一些清朝遗老打算相约投河自杀,幸亏被家人提前发现,阻止了悲剧的发生。胡适对王国维的学问非常钦佩,推荐他到清华大学任教,王国维没有推辞,培养出一大批人才,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领域,可谓桃李满天下。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跟平时一样,吃完早饭后来到学校,为学生批阅试卷,并与同事探讨接下来的招生事宜,没有一点异样表现。谁也未曾想到,这是他们见王国维的最后一面。中午十一点多,有人在昆明湖发现王国维的尸体,他投湖自尽了。整理遗物时,在他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封遗书。

遗书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十六个字遗言,是王国维留下的绝笔,至今仍然令人费解,关于其遗言的猜测很多,笔者不敢妄加猜测,究竟真实原因是什么,或许只有王国维大师心里清楚。鲁迅曾评价:“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王国维投湖自尽,留下16字遗言,至今仍然让人费解

也许你对王国维的一生不太了解,但一定听过他在《人间词话》里的治学经验,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治学经验如此,人生之路不也是这样吗?近百年过去了,王国维的成就被世人铭记,郭沫若给出的评价很客观:“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