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从这本豆瓣9.1的心理学神作里,收获了5条写作启示

 阿金大大 2019-11-16

​市面上有不少教人们如何写作的书:关于虚构写作,有《故事》、《这样写出好故事》;关于问题式写作和工作场景写作,有《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关于写作的词法、语法、结构、风格的建议,有《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除此之外,一些作家也专门写过“写作”这件事,比较出名的是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最近出的由美国《作家文摘》杂志社编的《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评价也不错。

但最近我读的一本书,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一些关于写作的启发,这本书是《社会性动物》。

我从这本豆瓣9.1的心理学神作里,收获了5条写作启示

从书名可以看出,这不是一本专门讲写作的书。

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经典读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圣经》”。这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

你一定很奇怪,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怎么跟写作扯上关系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想一想:好的文章是什么样的?

好文章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一类,是那种能够说服和影响我们,让我们产生“这篇文章说得太对了,完全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的文章。这类文章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有很强的“说服力”。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作为研究“从众”、“大众传播”、“社会认知”等社会心理的书,给出了很多关于“说服”的技巧。

无论你是想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还是想写出让领导认可的报告,或是写广告文案,都会从中受到启发。

吸引注意力的方法之一:告诉读者“你错了”、“你不知”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情侣之间可以吵得不可开交,同事之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网友谁也不服谁。

“希望自己正确”是一种强大的动机,它让我们去不断学习,不断获取信息。同时,它也让我们不断地为自己辩护,除非我们真的找到证据,证明自己错了。

因为有这种动机,我们的大脑对于“违背以往认知”的信息非常敏感。

因此,当你想要表达一个信息或观点时,与其直接陈述,不如将这个信息,与读者已有的信息做一个对比,利用新认知与已有认知的反差,达到突出和强调的目的。

举个例子,你要介绍一本关于“精力管理”的书,就可以利用读者已有的“时间管理”的认知,去突出“精力管理”为什么更科学,可以从“你缺的不是时间管理,而是精力管理”的角度去立论。

类似的立论还有:

学霸和学渣的差距从来不是智商,而是思维习惯;你不是没时间,只是没效率;内向是缺点?你到底对内向有什么误解;

等等。

两种说服路径:中心路径VS边缘路径

信息的呈现方式,决定了它被读者接受的程度。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我们在被说服时存在两种基本路径,分别是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

中心路径指对观点加以权衡,对事实、数据加以考虑,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与之相反的边缘路径则没有经过多少深思熟虑,仅仅依据那些简单、不太相关的线索对观点做出判断。

这个观点,与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的观点很相似,中心路径相当于卡尼曼所谓的慢思考,而边缘路径则是快思考。

由于我们每天都要接触非常庞大的信息量,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进行慢思考;此外,我们人类还是“认知吝啬者”,倾向于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因此,我们很容易以边缘路径(快思考)去代替中心路径(慢思考)来接收信息。

我从这本豆瓣9.1的心理学神作里,收获了5条写作启示

这一发现,对写作者来说有什么启发呢?

大多数写作,都要综合运用两种说服路径。但也需要根据你写作的主题、目的和目标读者的接受倾向,决定更多地使用哪一种方式。

如今碎片化阅读时代,屏幕前的读者更青睐轻松、易懂的内容。以边缘路径说服读者成了主流。

因此,作为一个致力于长期写作的人,赶紧建立起自己的故事库、案例库、金句库吧。在说服别人方面,故事、案例、比喻、类比、金句名言,比干枯的理论有用多了。

善用“权威”的说服力

有时候,观点是什么,如何呈现,都不如一个观点是谁说的更重要。

比如你有个朋友很爱读书,他整天向你安利读书的好处,但你就是听不进去,不觉得读书有多重要。

某天,你在网上看到杨绛的一句话:“年轻人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你有点被说动,隐约觉得读书可能真的有点好处。

我从这本豆瓣9.1的心理学神作里,收获了5条写作启示

过了一段时间,你又看到查理·芒格的一句话:“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你再次改变了对于阅读的看法,觉得应该买几本书回来看看。

为什么同样的话,你同事、你父母对你说,你都觉得没什么价值,但换个人一说,你就觉得很有道理呢?

因为普通人和权威人士在你心中的可信度不一样。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与其他人相比,我们会更容易完全相信一个正直的人。”

但2000多年后的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更容易相信的人,与其说是“正直的人”,不如说是“专家”和“权威”,甚至一些表现的像专家的人,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一篇文章的观点与读者已知的观点差异越大,读者内心的不安越强烈。

这时,读者会采取两种方式来减少心中的不安:一种,是改变自己的看法;另一种,是开启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贬低作者,让自己相信作者是愚蠢的、不道德的、别有用心的,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无效。

然而,如果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自己喜欢的作者,或者是某一问题的专家,那么,读者就会发现,贬低他是不大可行的。

研究者得出结论:当作者和读者之间观点差异大时,作者可信性越高,对读者的影响越大。

权威人士头顶的光环,甚至能让一句没什么道理的话,显得很有道理。

正因如此,网上才有那么多被冠以“鲁迅名言”、“张爱玲名言”、“莫言名言”的冒牌段子。

这给写作者的启示就是,多搜集名言金句,看看在你写的主题上,有哪些名人发表过看法,把他们的话拿过来用,比你自己写多少句都管用。

唤起读者焦虑后,也要给出解决方案

如今,网络上能够看到各种唤起焦虑的文章。

之所以用“唤起焦虑”而不用“贩卖焦虑”,是因为有些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确实存在,当我们看不见问题时,我们不会焦虑,但当我们发现它可能出现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

所以,如果媒体不“贩卖焦虑”,而是任由我们自己等待问题降临,那么,我们需要面对的情绪恐怕就不是焦虑,而是恐惧和抑郁了。

焦虑的意义,就在于提前发现问题,提前做好预防,防止问题真的发生。

不过话说回来,唤起焦虑,确实是一种特别有效的说服方式,难怪媒体特别热衷于此。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假定你希望通过激发接受者内心的恐惧来促使他们做出改变,那么,制造多大程度的恐惧感,更容易达到效果呢?

研究结果表明,恐惧激发,并非越强烈才越有效果,它只有和具体“指导”相结合时,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唤起读者焦虑后,也要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否则,别怪读者质疑你是在贩卖焦虑。

单方面论证or正反论证?

假设你想写一篇文章,主题是:没钱也可以生孩子。

那么,你是只陈述你自己的观点,对“没钱别生孩子”的观点避而不谈更有说服力,还是讨论反方观点并努力加以反驳更有说服力?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

一方面,如果你提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会显得客观、公正,这能增加文章的可信性。

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你过多地提及相反观点,就有可能暗示读者这个问题存在争议,而且会使读者感到困惑,使他们犹豫不决,最终降低说服力。

那么,到底怎么做比较好呢?

首先,这取决于读者的见识。读者越是见多识广,他们就越不容易被单方面的观点所说服,更相信正方论证的公正性。

其次,这也取决于读者最初的立场。如果读者预先倾向于认同写作者的立场,那么单方面呈现观点会比两方面呈现观点对他又更大影响。相反,如果读者倾向于相反的观点,那么两方面反驳式论证更具说服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