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这些年去一些博物馆,我总是比较偏好青铜器,对于书画之类总是没有太多的关注,相对于书法,大部分博物馆对于国画的真迹总是藏得比较深,展出的若不是年代比较近的画家作品,便是一些国宝级国画的复制品。但随着近几年,博物馆展览的关注度日渐高涨,一些国宝真迹偶尔拿出来特展,能够让爱好者们大饱眼福。
前些年,台湾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浙博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合璧在台湾展出,引起了一时的轰动。而前段时间,故宫拿出《清明上河图》真迹特展,引得众人排队数小时为一睹真迹。近端时间书画特展又比较多,今年比较受关注的自然还是故宫同时展出的两项特展,赵孟頫书画特展以及“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千里江山特展拿出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出来镇展,轰动效应堪比当年展《清明上河图》。而浙博在同时也开始举办“湖上有奇峰”蓝瑛作品及师承影响特展,浙博拿出来镇展的,便是其镇馆之宝,同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卷》。
作为凑热闹的一份子,我去不了北京看千里江山,自然不能错过三四年才会一展的剩山卷了。而虽为镇展之宝,但此次特展的主展作品,明代杭州籍大画家蓝瑛的作品还是同样震撼了我。虽然我的确在看展不偏好书画,但从小也学过国画书法,至于国画,当年学画时能画只像样的虾便会沾沾自喜,以为国画的境界,齐白石、徐悲鸿便是巅峰。后来随着看的国画多了,觉得国画笔法用色千变万化,实在是让只学过国画皮毛的我难以想象其绘画笔法。所以每每看到精彩的画作,我内心仍不掩对欣赏艺术美感的激动。蓝瑛的画作让我再次看展看得激动不已。
本次特展除了蓝瑛来自全国各博物馆珍藏的大部分代表作的真迹外,还有其师董其昌的作品,以及蓝瑛的儿子的作品。当然蓝瑛经常模仿的黄公望的《剩山卷》,还是吸引了大部分的目光。蓝瑛的画作大部分都被署上了仿谁谁谁的画作,似乎作为一个职业画家的蓝瑛的画都是在模仿别人,这让他的历史地位也存在一定争议。但无疑蓝瑛是一个成功的模仿者,不然也无法跟同期的文征明以及沈周这样的书画大家齐名。蓝瑛模仿最多的还是大痴黄公望,所以拿出《剩山卷》来参展,不是毫无缘由的。蓝瑛的画技法多段,其意境注重历代国画中的山人合一,多数的山水画中,都有人物造型,而且这些人物形象绘制得栩栩如生,可称正幅画作的点睛之笔。这种天人合一的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理念,在现代的画作以及摄影中,几乎被丢光了,所以造成现在很多艺术作品美则美已,缺乏灵魂。
其实照片很难把画作拍好,因为大多真迹保存得并不好,即便保存完好,也有褶皱。而长卷也好画轴也罢,其是一个视觉经过,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欣赏过程,而这其中静态的细节美,则是大部分外行人能够捕捉的。我就是其中之一,看看画中松泉,人物的细节,也觉得惊叹不已,为画家的天工之笔称好。
看完蓝瑛特展后,我觉得我以后去博物馆还是要多关注书画,即便很多不是真迹,也可多了解下国画的历史,这样欣赏起来,便更有深度了。也希望即便没有国宝珍藏现世,人们仍能多关注这些真正的艺术。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P39

▲P40

▲P41

▲P42

▲P43

▲P44

▲P45

▲P46

▲P47

▲P48

▲P49
▲P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