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终板炎到Modic变之(四)——分级完备暨结局篇

 小米菓 2019-11-16

缘起】脊柱甘露语林,于此新媒体时代,秉承“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之创建本愿,秉承从实验室到临床,从临床到大众(From bench to bedside, frombedside to public)之科学研究宗旨,不啻为医者与患者、科技理念与大众间的桥梁。针对病友随访QQ群内,病友对腰椎终板炎的提问,于近日整理发布“从终板炎到Modic变”连载之一、之二及之三,从缘起,到分型完备,到最新知见,笔耕不辍,是则名为本文之缘起。

Modic变发展史(Natural History)

  • 1988年,美国克利夫兰大学医院//凯斯西储大学学者Michael T. Modic,明确椎间盘疾病相关软骨终板及邻近椎体骨髓信号异常三种分型之后

  • 2008年,丹麦学者Jensen等首次以Modic changes加以统一界定。

  • 2014年12月,北美脊柱学会,美国脊柱放射学会和美国神经放射学会在Spine和Spine J上同时发布的腰椎间盘相关疾病第二版上[1,2,3](编者按:同样的作者团队,同样的标题,同样的内容,两个杂志同时发表,此打破常规之特例,足见文章内容之重要),明确将Modic变归为腰椎间盘退变范畴,为椎间盘退变之反应性椎体骨髓改变(图1)。

  • 2014年,在新媒体学术资讯的推动下,Modic变逐渐为该信号改变之术语(Term)。

  • 2015年,香港大学的Dino Samartzis教授团队,提出了Modic变的分级和分区,将Modic变之知见提升至新高度[4]。

  • 2015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骨与关节研究所的 Perilli 教授团队,以micro-CT之手段,提供了Modic变之微观新视点[5,6]:Ⅰ型具有最高的骨转换,与炎症过程有关;Ⅱ型为骨形成与重建开始下降的中间阶段;Ⅲ型为更稳定的骨硬化期。

图1 为Modic变三种类型之素描,美术主编刘志恒博士提供。

Modic变分级(四分级法,Grade)

香港大学DinoSamartzis教授团队[4],对1546名(15460个椎体)南方中国志愿者的腰椎MRI的研究表明,76%的Modic变位于腰4/5和腰5/骶1。总体而言,338例志愿者有686处(686/15460,4.4%)Modic变。

图2 依据椎体垂直高度将Modic变分为4级:1级位于终板,2级位于椎体下1/4,3级位于下1/2,4级位于上1/2。

图3 椎体水平面上的分区(1-9区),1,2,3区为椎体前区,4,5,6区为椎体中区,7,8,9区为椎体后区。1,4,7区为左外侧区;3,6,9区为右外侧区。

对应于分级与分区,8.6%位于前区,25.2%位于外侧区,5.4%累及整个水平面。腰4/5和腰5/骶1节段的Modic变,与腰椎近节段相比,多位于外侧区,水平面上较垂直面上范围更大;I型与II型相比较而言,位于前区者少,范围高,更易累及整个水平面。

Modic变与椎间盘突出,许莫氏结节和椎间盘退变相关,且随着范围增大,关联度增高。I型较II型,与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关系更为密切。

如是,在周末,在清冽的冬日午后,在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申报季,脊柱甘露语林总编,静坐执笔,为学界,为大众,以文笔描绘了从终板炎到Modic变之全景;以Narrative Review之形式,以图文并茂之学术资讯,发给脊柱甘露语林执行主编张军主治医师。

一者,未雨绸缪,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以作待发布之资讯所用;二者,进入周内工作日,难免忙碌于临床工作,执行主编以周末之辛勤编辑,保存于素材库待发,亦是未雨绸缪;三者,微信平台之文章,公益为本,学术传播、疾病科普、提升知见为本;四者,平台所得赞赏资金,涓涓细流,周周收支公布(Transparent balance),籍《中国助学网》之平台,用于资助贫困学子。

如是,乃为脊柱甘露语林学术资讯、疾病科普传播之源源不断之动力亦!如是,则为Modic变之全景,是则名为Modic变之结局篇。

参考文献

1. FardonDF, Williams AL, Dohring EJ, Murtagh FR, Gabriel Rothman SL, Sze GK. Lumbardisc nomenclature: version 2.0: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bined task forces of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Spine Radiology, and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 Spine (Phila Pa 1976).2014;39:E1448-65.

2. Fardon DF, Williams AL, Dohring EJ, Murtagh FR,Gabriel Rothman SL, Sze GK. Lumbar disc nomenclature: version 2.0: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bined task forces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Societ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Spine Radiology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Neuroradiology. Spine J. 2014;14:2525-45.

3. 王海强,2015年1月7日,北美脊柱学会推荐:腰椎间盘相关疾病定义第二版。http://orthop.dxy.cn/article/95784

4. MäättäJH, Karppinen JI, Luk KD, Cheung KM, Samartzis D. Phenotype profiling of Modicchanges of the lumbar spin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ther MRI phenotypes: alarge-scale population-based study. Spine J. 2015 Sep 1;15(9):1933-42.

5. PerilliE, Parkinson IH, Truong LH, Chong KC, Fazzalari NL, Osti OL. Modic (endplate)changes in the lumbar spine: bone micro-architecture and remodelling.  Eur Spine J. 2015 Sep;24(9):1926-34.

6. 张军,2015年12月15日,腰椎 Modic 变微观新视点:骨构建与重塑的不同阶段。http://orthop.dxy.cn/article/147298 

责己不责人 信己亦信人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

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围炉夜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