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莹宝 徐景藩 (1927—2015) 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作为全国著名的脾胃病专家,他先后荣获白求恩奖章、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和“国医大师”称号。 盛泽镇祝家弄徐氏是中医世家。少年时代,徐景藩先后跟随父亲徐省三和嘉兴名医朱春庐学习中医,21岁开始独立行医,立志以医技普济众生。1952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医研究班进修中西医理论和临床医学,通过五年的学习,在基本理论和医疗技术两方面获得了长足的提高。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他虚心向院内的诸多名家学习,兼收各家之长,成长为一名擅长中西医学的一代名医。 从医60多年,徐景藩始终立足临床,知行合一,潜心钻研学术,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硕果累累,著述颇丰。他领衔的脾胃病研究项目在国内名列前茅,是全国唯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他们的专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脾胃病专科;他先后编著了 10 多部专著,他的 《论肝气郁疏肝法的运用》 等论著被收入日本 《中医临床讲座》 教材;他提出的“胃能磨谷论”新学术观点,受到全国学者的认可。 他不但在理论上有所思悟,临床上也有不少“绝招”。他首创的“糊剂方卧位服药法”,解决了食道炎中药附着的难题,让同行们深为叹服并广为应用;他创制了“连脂清肠汤”内服和“菖榆煎”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结肠炎,创制了“残胃饮”治疗残胃炎症,都取得了极好的疗效。 徐景藩不仅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名医,更是医德高尚的长者。“行医六十年,奉献一辈子”是人们对徐景藩的高度评价。他始终把济世救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每开一味中药,都要反复斟酌,力求用最佳配伍的药方给患者治疗,也不随便使用昂贵 的药物;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患者。作为院长,他尽心尽责,亲力亲为,在抓好医院发展规划和专科专病建设的同时,集中精力做好中医人才梯队的培养。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临床工作,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给后学,带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有的弟子现已成为硕士、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在临床、科研和管理上取得丰硕成果;而受到他指导、培养的国内外中医学生更是不计其数,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徐景藩以身体力行的高尚医德教育了医务工作者,也深深感动了无数患者和广大群众,2009年在评选“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活动中,徐景藩以高票当选,成为全省人民学习的楷模。 几十年来,徐景藩怀着高远的志向奋斗在医疗、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成长为一位学习型的国医大师、临床型的国医大师、清廉型的国医大师和思想型的国医大师,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深得同仁拥戴、后学爱戴、病员感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