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中医临床心得:遣方用药的原则之“扶正祛邪”

 雅盾 2019-11-17

中医的“证”是“正邪相争”在人体内外的表现。从临床实践当中能够感受到,疾病表现的症状是人体本能性反应,是人体的组织器官和免疫系统对“敌人”的祛除性反应,这就是中医讲“正邪相争”,例如异物刺入皮肤,那么皮肤会局部红肿热痛、化脓、压力增大、随后异物被排出体外、伤口则愈合。整个过程是人体对待外来异物的正常性反映,最终的目的是祛除异物。

中医的邪气就是“异物”。如果正气强,邪气不弱,那斗争的反应相当剧烈。例如太阳病的发热,体重,头痛,下利;少阳病的呕吐,胸胁苦满,下利;阳明病的壮热,大汗,内结等,都是正气要把邪气通过汗,尿,粪便,吐,分泌腺管道等出路赶出去,邪去则内安。

所以中医用药或者其他疗法首先就是扶正气帮助身体攻邪气。例如桂枝汤证,首先考虑大枣甘草健胃增液以帮助桂枝生姜发汗攻邪;例如小柴胡汤证,使用人参健胃建中以帮助黄芩清热,帮助柴胡攻邪出表,例如十枣汤证,大枣护胃,帮助芫花、大戟、甘遂逐水去饮。所以,开方首先是“护胃气”,胃气生则正气足。护胃气则常用甘温的药,例如人参、党参、甘草、生姜、大枣等。

正气严重不足还要考虑“扶阳”。正气严重不足的病,例如只怕冷不发热的少阴病,呕吐下利不停的太阴病,寒热错杂的厥阴病,扶正气比攻邪气更加重要,除了健胃温中之外,还要给于扶阳大法,例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辈等。这是对于疾病第二个扶正的方面,常用药就是附子、干姜、肉桂、葱白等扶阳的药。

所以谴方用药首先护胃气,胃气足则正气足,人参,党参,生姜,甘草不可少。其次扶阳气补内虚,附子,干姜,肉桂为常用。这就是第一个“扶正祛邪”的原则,下一个讲“因势利导”。

(以上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