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柳毓泉经验——午夜内热,汗出如浴(干燥综合征)

 秋风瑟瑟无尽思 2019-11-17

严某,男,78岁,老干部,2003年11月25日初诊。

患者体素弱,5年前患胆囊结石,手术后不久出现内热,每夜子时胸背如火燎,扪之烙手,体温却正常。热时汗出如浴,内衣要更换数次。易患感冒,服解表药内热能暂时缓解,继又变生。西医诊为干燥综合征,因疗效不理想,建议转诊中医。中医诊为阴虚内热。服青蒿鳖甲汤月余,未见好转。某中医诊见其舌下左静脉有数瘀点,诊为瘀血并阴虚内热,方选血府逐瘀汤、百合地黄汤、黄芪生脉饮复方加味治之,服17剂内热未作,但嗣后又复发。患者治病心切,先后服了166剂,但内热益甚,身体渐不支,以致忧心忡忡,经友人介绍而来诊。刻诊:形体消瘦,面色青苍,口干唇焦,但不欲饮,脉弦细数,舌红少苔。证脉合参,诊为外邪凉遏,阳郁为患。方选火郁汤加豆豉:升麻、柴胡、防风各6g,葛根、赤芍、豆豉各10g,葱白5寸。服3剂内热顿减,续服10剂,内热消失。因津汗同源,长期内热汗出,阴津大亏,嘱常以阿胶、青干(蛏子干)、莲子三味为食疗以滋以清巩固疗效。随访6个月未复发。

按语:

内热病因多端,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分为郁火、阳郁、骨蒸、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痰证、瘀血、伤食、疮毒等证型。本例午夜发热汗出,舌干唇燥、脉细数,以瘀血、阴虚内热治之似属对证,何以无功?细辨之则知:①患者虽有夜热汗出,舌干唇焦、舌下有瘀斑之阴虚血瘀之证,但无五心烦热、耳鸣腰膝酸软、午后颧红、便干等阴虚症状。②所出之汗性质与盗汗不同,阴虚盗汗乃睡中不知觉窃汗,醒后即收,系阴不维阳,阳不入阴,浮阳逼津外出而汗;而本例之汗,是因身热醒而汗出,且反复多次,乃子时一阳生,阳气开始升浮,抗邪外出而汗,当属阳郁为患,即“有汗不解,非风则湿”。③每逢感冒,服解表药内热能暂时缓解,此为内郁之邪,随汗透发,内热暂得缓解,但留邪未尽,郁火复渐生,故内热反复缠绵难愈。经云“郁者发之。”火郁汤乃由李东垣《脾胃论》之升阳散火汤去人参、羌活、独活加葱白而成,当代医家高辉远根据临床经验又加豆豉以增强其宣发之力,名为

“新定火郁汤”。方中以升麻、葛根升阳透表,柴、防、赤疏肝散郁清热,葱白配豆豉通阳散邪,甘草和中。临床用于治外感病因凉遏或误补,阳气为外邪所遏而不能宣通之火郁发热,每获卓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