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友老师分享阴阳学说第九期.mp3 来自国医脊康堂针灸推拿正骨 00:00 26:27 一.阴阳的概念与特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的属性及基本特征 1.阴阳属性分类表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 (一)阴阳交感 “交感”,即交互感应,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作用,感应交合的过程。 (二)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相反的。如上与下,天与地,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动与静,出于入,升与降,昼与夜等等。 阴阳制约:是指属性对立的阴阳双方出现相互约束,相互抑制,互为胜负。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指的是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可以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四)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互为消长变化的。 阴阳消长类型大体可概括于下: 1.此长彼消 2.此消彼长 3.彼此共长 4.彼此共消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分类表
(二)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生理学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达到协调平衡的结果,即“阴平阳秘”状态。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互有胜复的过程。而邪正又分阴阳,因此,这一过程可用阴阳学说作出概括性的解释。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主要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阴阳互损及阴阳转化。 阴阳失调归纳: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八纲归纳 表、实、热——属阳 八纲辨证分类 里、虚、寒——属阴 (五)指导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即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归纳: 阴盛之实寒证——寒者热之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阳盛之实热证——热者寒之 调整阴阳 阴虚之虚热证——滋阴抑阳(阳病治阴)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阴虚之虚寒证——扶阳抑阴(阴病治阳) 阴阳两虚——阴阳兵补 2.药物阴阳属性归纳表
一、阴阳偏胜(盛):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阳胜则热:实热证 2.阴胜则寒:实寒证 二、阴阳偏衰(虚):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阴阳偏衰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释义:阳虚就产生外寒,阴虚就产生内热。 1.阳虚则寒:虚寒证。 2.阴虚则热:虚热证。
三、阴阳互损:是指体内的阴液或阳气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损。这是基于阴阳互根的原理。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不论是“阳损及阴”,还是“阴损及阳”,最终都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 四、阴阳转化:是指阴证与阳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阳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阳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即可用于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阳偏盛——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阴偏盛——阴胜则寒——实寒证 阴偏虚——阴虚则热——虚热证 阴阳偏衰 阴阳失调 阳偏虚——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损及阳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 阴证转阳 阴阳转化 阳证转阴 福利奉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