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阳地方史志的历史

 老豆天地 2019-11-17

信阳市地方史志的存世情形

The Survive to dates of Local Historical Records in XinYang City

周  剑

信阳是从西周时期封国“申伯国”演变而来。一路相因,先属楚,后归秦,申国被楚国吞没成为“申县”后,楚国又被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后置天下为三十六郡,信阳属衡山郡。西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裂土封王一百多,弊端叠现尾大不掉,渐次为武帝“十三刺史部”所代替。信阳此时还不叫信阳,称“城阳”“义阳”,郡国有“雩娄”“蓼”“新息”“褒信”等。此时,信阳地界以罗山县竹竿镇的竹竿河为界出现两个“义阳(弋阳)”: 河西为义阳,河东为弋阳。东汉实行“十三部州”,自汉末至三国,义阳归属荆州部,弋阳则归属豫州部。两晋分天下十九州,信阳的义阳一度复国为“义阳国”与“南阳国”并立,义阳就此与南阳、弋阳并峙。弋阳则独立发展,五胡十六国至东晋时期,豫州就只剩下了“弋阳”巴掌大一块地盘,弋阳于是成为豫州州治,就此一跃正称“弋阳州”。南北朝时期称州称郡,淮河是南北分界线,信阳和光州、弋阳就在分界线之间,一度弋阳改称“淮南郡 ”。至隋唐,州郡之上又添“道”。义阳州郡同城,弋阳和光州一度改称“弦州”,旋复称光州,州治定城(今潢川南)。义阳和光州同属“淮南道”(治所扬州)。这就是今日信阳市辖境的雏形,从某种意义上说信阳所在的淮水之南多被看成南方,而长江之南则视信阳为北方。

在隋唐两代,因为多以淮水分界,信阳纯属“南人”。五代十国的后期,周显德六年(959年)南北界线推进到长江,义州和光州才归于周界。对信阳,那可真是鸡肋一样,一会儿是香饽饽你争我夺,一会儿爹不疼娘不爱。宋代天下分二十一“路”,大宋皇帝宋太宗赵匡义屁事多,忌讳自己的本名,一会儿改叫“赵光义”(其兄太祖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后),一会儿又改叫“赵炅”(他自己登基后)。为避讳“光”“义”二字,天下名字相同的人名地名都得改。“义州”和“光州”在他这一朝就改叫“信阳州”和“蒋州”,分属京西北路和淮南西路。辽金时期,徽钦二帝被俘,大宋只好躲到杭州去了。南北分割,信阳是边疆战场,南阳连同信阳靠北的息县、褒信都成为金国之地,金兀术在此与岳飞血战厮杀。金人未能灭了南宋,反倒为蒙古人所灭。先统一了中国北方的蒙古人建立起中国史上的元朝,元朝灭了南宋后引入了“行省制”。除大都(今北京)周围叫“中书省”,其他地方都叫“行中书省”。省下设府建州,信阳州和光州均属“汝宁府”,归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清两代之后,直迄民国河南行省的行政区划基本保持,信阳也就一直归属河南省管辖。

信阳现辖两区八县,包括浉河区、平桥区、固始县、潢川县、光山县、罗山县、商城县、淮滨县、息县、新县。其中浉河区和平桥区即今日信阳已建成城区,脱胎于原来的信阳市和信阳县。潢川县等东部八县,除罗山一部分外即原来的“弋阳(光州)”。

清朝后,信阳一直顶着“汝宁府信阳州”之名,而潢川(光州)自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河南直隶州。两个“义阳(弋阳)”直到1913年1月,北洋政府改清末“省、道、府、县”四级制为“省、道、县”三级制,废府存县,信阳府成为河南全省“开封、信阳、洛阳、河北”4个“道”之一。

“信阳道”(后称“汝阳道”、“豫南道”),治所一直都在信阳府。河南当时有108个县,信阳道辖豫南27县。北伐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废除“道”的行政区划,实行“省、县”二级管理制,并分道、府治所的县城设“市”才有了今天的“××市”的城市名称。那时除了“直辖市”,各地方城市与县制同级。

蒋介石全国名义上统一后,南京政府根据孙中山的设计,对县级以下实行自治,1932年公布“县自治法”“市组织法”,采取“区、坊、里、邻”制度。重点对“剿匪”区域实行分区制,又叠床架屋实行“保甲制”。根据法令在省以下设立“行政督察区”(又成“专区”)。信阳归入河南省“第八行政区”(驻地汝南),潢川归入“第十三行政区”。1932年还在豫南设立“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围剿鄂豫皖根据地。鄂豫皖首府“新集”陷落后,南京国民政府新设“经扶县”(今新县),专员公署短暂设于此(后迁潢川县)。“武汉会战”期间,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也曾驻潢川。

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河南省委曾设立“确山专区”,1949年8月,确山专区撤销径自改称“信阳专区”。京广线上的信阳城区及驻马店所属确山、汝南、上蔡、新蔡、正阳、西平、遂平八县均归之辖,治所在信阳。1952年10月,潢川专区撤销后归入信阳专区,信阳专区此时最多管辖达16个县。

1965年信阳与驻马店地区分治,把信阳及原“光州”重新划分在一起,设立信阳专区专员公署。将汝宁府原属的确山、汝南、上蔡、新蔡、正阳、西平、遂平划给驻马店专区,设立驻马店专员公署,为两专署均为河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1971年,专区改“地区”,行署仍未省府派出机构。

1983年开始“地区”与“市”合并,国家实行“市管县”体质改革(称“地级市”)。全国截至1994年底,除海南省外,共196个地级市,共领导741个县、31个自治县和2个特区、并代管240个县级市。地级市改制完成占总数93.77%,市属县占全国总数的45.13%。

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信阳城区原属的“信阳市”“信阳县”成为两区,其余8县为市属县,共2区8县,成今日信阳地级市。

2000年驻马店“撤地设市”,原城区为“驿城区”, 辖其余7县及1951年新设的平舆县,及1965年从南阳划入的泌阳县,共1区9县,成今日驻马店地级市。

“盛世修志”,有关信阳的地方志书基本上都是在宋代以后才有的。5000年文明史越是往后越清晰,前面的都是口口相传,旁征博引而已。信阳最早记录史志的是宋嘉定年间邬德麟编纂的《信阳军图经》和关良臣编撰的8卷本《义阳志》,这因为史籍中有记载,所以才有如此说法。明清两代的地方史志最详,也保留最好。明朝修志主要集中在嘉靖、万历年间,嘉靖、万历分别是明朝使用时间第二和第一长的年号(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清朝修志最为集中的时期是顺治、康熙、乾隆时期。信阳地方史保存完好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罗山县知县李弘道主纂的《罗山县志》。此外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可喜地保存下来一批信阳县级志书,分别是《固始县志》(嘉靖二十一年)、《商城县志》(嘉靖三十年)、《息县志》(嘉靖三十二年)、《光山县志》(嘉靖三十五年)。

宋之前的信阳地方史志记载多散见于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并没有专门的志书。历史上,有记载的信阳境内州县志书计达60种:宋5种,明23种,清朝28种,民国4种。两区八县历史上没有志书的只有1933年设立的新县(原名“经扶县”)和1951年设立的淮滨县,其中平桥、浉河两区则直接因袭信阳。以“信阳”名目的州县志有9种(州治7、县志2),而潢川(弋阳、光州)的州县志多达14种,固始县,息县、罗山县志各9,种光山县志8种。

古代战乱频仍,近代民国时期又逢军阀混战,信阳流传下来的史志尚有不少。现存的信阳史志有:

一、州志:《信阳州志》和《光州志》

《信阳州志》,先后经过7次编修。

最早记载是南宋时期(1221)的《(信阳军)图经》(嘉定十四年),后成《义阳志》(嘉定年间),8卷。明朝成化年间、万历年间始有《信阳州志》(成化2卷、万历8卷),但成书俱不存世。而后世的《信阳州志》则很大程度上缘于明志。

清顺治十七年(1660),信阳知州贾待旌监修、乡绅刘荪芳总纂而成,8卷本《信阳州志》。三十年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州陈昌言、恩贡生王补之续编了《信阳州志续志》1卷。现该志书北京存1~5、8卷、上海、河南存有胶卷。又过了六十年(1749)知州张钺、万侯续纂编成12卷(首1卷)本《信阳州志》,现存原版在北京、河南、新乡和武汉大学。最近一版是信阳市政府2000年翻印的影印本。

《光州志》,先后编修14次。

光州志本源于明弘治年间光州知州张辉,张辉编纂的《光州志》依据的是宋朝的《浮光图志》和《新浮光图志》,以及《光州图经》和《(光州)旧经》(均只见于史载),明嘉靖年间固始举人葛臣著有《光州志略》,固始人、刑部侍郎陈璋著有《光州志》,可惜都没成书流传下来。

清顺治十七年,光州知州庄泰弘,联手光州籍、在河北青县做知县的孟俊编修了12卷本《光州志》,原书现存日本内阁书库,北京有胶卷存留。康熙三十一年(1692)光州知州繆发与光州士绅龚质生又修成12卷本《光州志》,原书现存北京,有胶卷存于上海、河南。乾隆十一年开始光州知州高鉴及李讱一连两任七年相继纂修,有添《光州续志》12卷,存书现藏上海复旦大学。此后,因光州大火殃及旧版史志,乾隆三十五(1770)年光州知州高兆煌召集光山、固始、息县三县知县在旧志基础上编成68卷《光郡通志》(《光州志》)(附余12卷)。原书胶卷现存北京、河南、新乡、河大。这是迄今最为完整的光州史志,1985年曾再版影印。清雍正二年(1724)光州从“汝宁府”脱离出来改为“直隶州”后,光绪十二年(1886)光州知州杨修田、乡人马佩玖编纂了12卷《光州直隶州志》(首1卷),存世于北京、河南、新乡等地及河南大学。

二、县志

《信阳县志》

信阳县其实就是信阳的正统,作为古代申伯的封地,信阳由封国到州郡军一路下滑,其行政区划越来越小。到民国时期,已经仅剩“信阳县”的县城与周边还沿袭着“信阳”的称呼。直至现在东边县乡还称到市府所在地为“到信阳”,所以,信阳县就是正统信阳的浓缩。史上并无《信阳县志》,直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原河南省长、信阳籍人陈善同在乾隆版《信阳州志》的基础上补足180年,编辑成31卷《重修信阳县志》(首1卷),方成第一部《信阳县志》。

《罗山县志》

《罗山县志》现存最早版本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李弘道所编纂。但有据可查的最早记载罗山历史的是明弘治年间罗山人张仲简编撰的县志,万历年间李弘道新编4卷版本现存日本的宫内省图书寮。据记载这个4卷本,三十年后罗山知县刘明才又做了“补缀”,明天启年间和清顺治年间也有新版和“续纂”版本,不过已经没有存世版本。康熙三十年(1691)和乾隆十一年(1746)各8卷也有存世,同样前者也在日本的东洋文库(国内北京存胶卷),后者现存湖北。罗山是距离信阳最近的地方,历史上信阳在不同时期与罗山都有一体的记载。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武汉战役”期间就是从罗山进军信阳的。两地文脉紧密,民国十一年(1922),罗山还出了一版新编本《罗山县重修县志》。

《光山县志》

光山县离信阳比罗山更靠西一些,属于竹竿河以西,历史上归属“弋阳”和“光州”。有存世本最早的《光山县志》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出版的9卷本,由知县沈绍庆修,王家士纂,现存河南省博物馆、图书馆和郑州大学,天一阁有藏本。光山有记载的县志还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万历四十年续修过5卷,但均已佚失无存。清顺治十六年(1659)光山知县管声骏纂联手河北青县光山籍同僚孟俊编成12卷版本《光山县志》,现残存6~12卷在上海图书馆。孟俊在编纂《光州志》的同时,先对《光山县志》做了修订出版。康熙三十五年(1696)《光山县志》出版了10卷续书,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光山知县杨殿梓任内修成32卷本,前者现存北京、南京地理研究所,后者现存北京、湖北和河南文物研究所。民国十三年前后多次修订《光山县志》未成,直到民国二十二年多次主事的晏兆平终于以私人名义编成4卷本《光山县志约稿》,三年后出版。

《固始县志》

固始县存有信阳市最早的志书版本。那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出版的《固始县志》(10卷),由固始知县张梯主修、葛成纂成,现书存河南社科院、郑州大学和天一阁。但是比这更早的《固始县志》有记载可查的是明成化五年(1469),固始知县薛良编纂的2卷本,已佚无存。此外,《固始县志》有记载的还有万历二十五年(2597)工部郎中、固始人余继善纂修本,也佚失无存。不过,固始除此两版外,清朝出版的几乎所有的志书都保存下来了:顺治十六年(1659)10卷本、康熙三十二年(1693)12卷(首1卷)本、乾隆十年(1745)12卷本、四十三年(1778)26卷本,五十一年(1786)26卷本,三种版本分别保存在北京、北京图书馆(胶卷),河南、湖北、河南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所在。民国时期,民国二十六年(1937)固始县长凌士英继前任杨宝东两任续编的30万字(4册)本《固始县志》,延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的1958年才完成。

《息县志》

息县的名字来自息国,周武王封37子羽达在息地。申息被楚国兼并后成为“息县”,此县自此延续2700年始终没改变过名称,被成为“华夏第一县”。现存最早的版本的《息县志》比《固始志》晚不过百年,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息县知县邵鸣岐纂编的8卷本,现存中科院、上海、南京等地图书馆(胶卷)。除了有记载的明代两次重修却佚失的版本外,跟固始一样,清朝以来的《息县志》均得以保存:清顺治十六年(1659)知县邵光荫纂编10卷本、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县郑振藻、蒋彪两任续修的8卷本、嘉靖四年(1799)知县刘光辉主纂的8卷本和光绪六年(1880),分别保存于北京、湖北、台湾、南京、新乡、中科院、河南省图书馆、河南大学。比较独特的是息县志书到清末,又有一册《息县乡土志》(不分卷),只有手抄本,也保存下来,现存河南大学。

《商城县志》

商城县古称“雩娄”,汉代建县。隋朝改“殷城县”,宋建隆元年(960)避宋宣祖赵弘殷讳,改名“商城县”(殷商同义)。曾并入固始县为“商城镇”,明代析出复县至今。商城县志保存最为完整,历史上修志共5次,每次都保存下来。最早是明嘉靖三十年(1551)商城知县万炯修张应辰纂成《商城县志》8卷,比《息县志》还早两年出版,现存中科院图书馆(胶卷)和天一阁。清顺治十六年(1660)两任知县高材、衡戴天联袂修成10卷《商城县志》,现存西安文物管理委员会。康熙二十九年(1690)继续纂修成8卷《商城县志》,现存北京、河南文物研究所、河南大学。嘉庆八年(1803)续篡成14卷(首、末各1卷)《商城县志》,现存北京、湖北、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民国商城志书曾经县长顾莹呈报,经数年努力,成稿都未能付梓。现存56万字手抄稿,保存在商城县档案馆。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陆续成立了“史志办公室”,成为各地行政机构之一。各项地方史实得以整理并逐年更新,按照现代编辑体系编辑出版。

1982年国家开始对地方志进行新版修编,信阳当时还是专区,地区行署和各县市都成立了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委下设总编室进行日常工作,组织社会各个系统领域单位都行动起来,成立修志机构。当年2月5日,罗山县率先建立编委总编室,紧接着新县、固始、信阳等县市相继设立专门机构。5月设立的信阳地区编纂委及总编室发动下,地直60个局委办和整个信阳地区县市,及一些乡镇都组建了机构,抽调专职人员,制订编纂方案,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规模修史编志工作展开。截至1988年,据统计信阳地区共设立了修志机构462个,有专职兼职的修志人员1100多人。

1986年7月,第一部新县志《淮滨县志》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接下来的五六年间《罗山县志》、《息县志》、《新县志》、《信阳县志》、《商城县志》、《光山县志》和《潢川县志》、《信阳市志》、《固始县志》相继出版。信阳地区史志编纂委和总编室出版了《信阳综览》、《信阳地区志》。据统计,此一阶段全地区共出版了各类志书526部,8177万字。

与此同时,还整理了明清及民国的旧志书9部。信阳地方史志总编室和潢川县总编室经点校,再版了《光州志》(清乾隆版);光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点校,重印了《光山县志》(清乾隆版);信阳县地方史志总编室点校,再版了《重修信阳县志》(民国版)。

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后,原有的地方史志机构同级平移成为地级市及县区的所属机构。1999年开始出版《信阳年鉴》,每年度出版一册,迄今已经出版19册。2001年在信阳市直机构改革中,信阳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分设重新建立了信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新的信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为正处级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分设秘书、地方史志、年鉴、资料信息四个科室,共有在编人员13人。同时,在拥有极为广博的资料基础上地方史志办开设了《信阳地情网》作为自己的专业网站。

2002年,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始,至2016年出版发行了新版《潢川县志》、《平桥区志》、《罗山县志》、《商城县志》、《淮滨县志》、《新县志》、《光山县志》《息县志》也得以陆续出版。2014年开始,区县级《年鉴》也得以出版,并正常更新。2014年1月,由信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编纂的全4册《信阳市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信阳市志》是继《信阳地区志》之后的续编,是信阳撤地设市后信阳市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第一部市志典籍,上下限分别是1978年和2003年。《信阳市志》不仅有传统的平面书籍出版物,而且顺应时代发展公开了全书的电子阅读版,并配套发行了一个“映像版”。

市区县

成书卷数

志书

年代

主修人

编纂者

存留

备注

信阳州

不详

《(信阳军)图经》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

邬德麟


《舆地纪胜》载


8卷

《义阳志》

南宋嘉定年间

关良臣




2卷

《信阳州志》

明成化十八年(1482)

知州姜贵




8卷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知州汤若梓、参政刘尚模重修成志

何洛文稿(未经诠次)



8卷


清顺治十七年(1660)

知州贾待旌监修、乡绅刘荪芳总纂




1卷

《信阳州续志》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知州陈昌言监修

恩贡生王补之纂修



12卷

《信阳州志》

清乾隆十四年(1749)

知州张钺监修

万侯纂就

(首1卷)









光州

3卷

《浮光图志》

宋朝

徐自明、




20卷

《浮光图志》

宋朝

李棣




不详

《新浮光志》

宋朝


褚孝锡




《光州图经》

明朝





不详

《(光州)旧经》

明朝





10卷

《光州志》

明弘治年间

知州张辉





《光州志略》

明嘉靖年间


固始举人葛臣




《光州志》

明嘉靖年间

刑部侍郎陈璋(光州人)




12卷

《光州志》

清顺治十七年(1660)

知州庄泰弘、河北青县知县孟俊(光州籍)




12卷

《光州志》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知州繆发、郡人龚质生




12卷

《光州续志》

清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

知州高鉴、知州李讱




68卷

《光郡通志》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知州高兆煌(因旧版志书毁于大火重修)

刘行唐及三县知县协修

1985年再版


12卷

《光州直隶州志》

清光绪十二年(1886)

知州杨修田

马佩玖



无卷

《光州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胡赞采编成



市区县

成书卷数

志书

年代

主修人

编纂者

存留

备注

信阳县


《信阳县志》

明成化年间





31卷

《信阳县志》

民国二十五年(1936)

陈善同(依据乾隆版《信阳州志》补180年)

陈一轩、曹小轩

80余万字









罗山县


《罗山县志》

明弘治年间

县训导陈铉(应城人)

张仲简(罗山人)



4卷

《罗山县志》

明万历十一年(1583)

知县李弘道(襄陵人)





《罗山县志补缀》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知县刘明才(祁州人)续补




失考

《罗山县志》

明天启七年(1627)

李崇德修

刘广生纂




《罗山县志续纂》

清顺治十六年(1659)

知县李庚明

刘士兰



8卷

《罗山县志》

清康熙三十年(1691)

知县鲁麟(沈阳人)

阎兴邦



8卷

《罗山县志》

清乾隆十一年(1746)

知县葛荃

李云杜、谢宝树




《罗山县重修县志》

民国十一年(1922)

1958年编成《罗山县新志》











光山县

9卷

《光山县志》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

知县沈绍庆(江苏昆山人)

王家士



5卷


明万历十六年(1588)

县令牛应元

蔡光(邑人)



5卷


明万历四十年(1612)

知县施尧化(归安人)续修

蔡毅中(邑人)

(蔡光子)


12卷


清顺治十六年(1659)

知县管声骏

孟俊(河北青县令)



10卷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知县杨之徐(广东大浦人)

张文炳、甘琮



32卷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知县阳殿梓(江苏清江人)

钱时雍(县训导)



4卷

《光山县志约稿》

民国二十五年(1936)

晏兆平    (1958年编成《光山新志》)











固始县

2卷

《固始县志》

明成化五年(1469)

知县薛良(和州举人)




10卷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知县张梯(阳曲县进士)

葛成



失考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工部郎中余继善(固始人)




10卷


清顺治十六年(1659)

知县包?(钱塘生员)



市区县

成书卷数

志书

年代

主修人

编纂者

存留

备注


12卷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知县杨汝辑(辽宁盖平人)


(首1卷  )


12卷


清乾隆十年(1745)

知县包桂(钱塘进士)


(首1卷  )


26卷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知县张邦伸(广汉举人)




26卷

《重修固始县志》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知县谢聘(江苏武进进士)

太常侍博士洪亮吉总纂











残稿

《固始县志》

民国二十六年(1937)

县长杨东宝倡修,继任凌士英继修

聘万自逸主编,未成



4册

《固始县志》

1958年

王志新主持、黄明远主纂

手抄本

30万字









息县

8卷

《息县志》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知县邵鸣岐(东安举人)




不详


明万历六年(1578)

知县王用宾(山西兴县举人)重修






明万历十二年(1584)

知县曹舜弼(广东海丰举人)重修




10卷


清顺治十六年(1659)

知县邵光荫(又传邵光允、邵光胤)

宣洪猷



8卷

《息县续志》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知县郑振藻、知县蒋彪先后主修

何朝宗主纂



8卷

《重修息县志》

清嘉庆四年(1799)

知县刘光辉(江西南丰举人)修

任镇及纂成

首1卷



《续修息县志》

清光绪六年(1880)

知县赵辉棣

夏缙卿纂成



手抄

《息县乡土志》

清末












商城县

8卷

《商城县志》

明嘉靖三十年(1551)

知县万炯(浙江武康举人)

张应辰



10卷


清顺治十六年(1659)

两任知县高材、恒戴天持续主修

黄卷(本邑贡生)主纂



8卷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知县徐全学重修




14卷


清嘉庆八年(1803)

知县武开吉、县教谕刘松屏

县训导周之禄

首1卷、末1卷


手抄


民国三十年(1941)

县长顾莹、县志馆长张莘农

邱南宣(未完成)

56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