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才能不焦虑

 布鲁斯邓bdtcis 2019-11-17

1、哲学和宗教的答案

中国文化里有句谚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讲的是作为一个人,总处于忧虑/忧愁的状态中,心里一直在活动,在“操心”各种事。

有一种说法概括了海德格尔的哲学: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操心”的过程。一旦你操心各种事,心中就是在“烦”。

我们通常讲“烦死了”,“很不耐烦”。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认为,人生是一个需求未能满足时心中痛苦,需求满足后心中厌烦空虚的重复过程。他这种讲法,把人生描绘成了一幅悲伤孤独的画。因为,人总是不满足,也总不得满足,所以永远痛苦。

你满足了,会很快厌烦空虚,也会痛苦。你以为得到什么后,会很幸福,但其实不是。你得到某个东西了,会高兴一阵子,但很快就习以为常,同时会获得新的烦恼——失去这个东西的恐惧,和处理这个东西的麻烦。

比如说,你千辛万苦买了套房子,高兴了一阵子,又觉得这个地段不好,要把房子卖掉,到别的地方买套新房子。于是,你苦恼要怎么把房子卖掉,价钱要合适。

没有房子的人,没有这个烦恼,但他有想买房子的烦恼。烦恼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心念/意愿。

既然这样,那要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是减少欲望,知足常乐。要求越多,而一时间无法满足,苦恼就更深。

对贫苦大众来说,一日三餐尚且不得满足,以为每顿有酒肉,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了。因为他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偶尔满足心愿,所以他觉得有奔头,总觉得到了大富大贵的层次,人生就会很满足、很幸福。

我们现代人比古代的贵族和权力高层,要更幸福。凡是你想要的,花钱都能买得到。能如愿以偿的现代人,为什么不开心,不幸福?你以自己拥有的东西自豪,其实,你的心被物品所把控了。我喜爱的奔驰轿车或者手机,或者一件名贵的西装或是一块什么品牌的手表。你可以尽情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同时,你的心被这些东西所累。

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可以理解古代的贵族和权力高层,为什么会不开心、不幸福,转向佛学。你不想掌控什么,不想为什么东西而操心,按我们的俗话讲的,享清福,心里安定了,在平和中,当然会体会到巨大的幸福感。

先秦诸子思想的诞生,先于佛学传入中国,所以先将《庄子》。庄子的思想,总体上是不要受外物的制约,逍遥于物外。这种思想很适合我们的口味,也能听得进去。相比于《庄子》的思想,佛学就要复杂得多。佛经那么多,分得那么细,各种菩萨和小鬼,跟本土文化结合后,又衍伸出了六道轮回。讲这些知识,很容易讲错,因为总有知识渊博的人,能翻到某部典籍,告诉你,不是这么说的。

作为学术研究,当然要严谨。但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习得已有的知识和智慧,为我们所用,而不是在这些知识和智慧面前,矮化我们的人格。换句话说,就是人是主体,知识应当是人的工具。

禅宗六祖慧能,对禅宗这一脉影响很大。他本身不识字,只听别人给他念经文,思考其中的含义,讲给别人听。慧能不识字,初看是缺点,但实际上是优点。不识字,所以不会受到文字本身的障碍,不会被文学修辞和语言本身所迷惑,能直抵字面之后的意思。

但我们还惊叹于一本书的语言文字之优美时,反而忘了自己的初衷。我们是想得到书上的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可我们却被文字迷惑了。

民间有句谚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很有道理。但我们读书,通常只翻一遍,最多三遍,能把书中的要义琢磨清楚,可能性很小。不得不遗憾地讲,我们的大部分书,都白念了。

《金刚金》开篇,慢慢展开了这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总是一念接着一念,念念不停,这是我们的心理活动。因为有情绪起伏,有各种欲求,如何能获得内心的安定呢?这是不可能的。

有个形象的说法,是讲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焦灼不安的“猴子”,一直在动作,停不下来。正是这只焦灼不安的猴子,让我们焦虑。

有什么办法?办法很简单,但基本上没用。

《金刚经》讲“空”,既然都是空,你还焦虑什么?

我们讲“知足常乐”,知足了,自然不焦虑。

庄子讲,不为外物所累,逍遥自在。

叔本华讲,节制欲望,人生悲苦,不要被自己的欲望驱赶着走。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操心”和“烦”的过程,可他又写了本书,叫做《人,诗意地栖居》,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尼采读了叔本华的哲学后,大为感动,但后来又不满,毕竟人生不能这么消极,总还得有点追求,于是提出了“超人”和“权力意志”的说法。到后来,尼采发现,人生的真相就是如此,只能从艺术中获得慰藉。

确实如此。自嘲、幽默、愤怒,可以说是艺术的变体形式。通过自嘲或是幽默,我们可以放下心中的包袱,获得喘息的机会。

2、问题一直都在

现代人比古代人幸福吗?恐怕未必。现代人比古代人有更多的焦虑。因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人们对于欲求的满足,越来越不能等。

必须承认,大部分烦恼,都是自找的。但我们生活在焦虑的系统下,被整个系统裹挟,不可能不焦虑。

追求完美这种想法就不用说了,这完全是在找自虐。现代社会的规则越来越复杂,人要应付这么多规则,就已经疲于奔命了。

我总觉得现代人较之古人,越来越小气了,格局越来越小。古人胸怀天下,虽然身上可能穿得破破烂烂,吃的也是粗茶淡饭,但心里是快乐的。现代人呢,喝着酒,吃着肉,在饭桌上倾泻心中的郁愤,直接开骂。

虽然下面举的这些例子看上去有些可笑,却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注意力确实廉价地被分散到了细节上。

对一个原始人来说,摘到一个烂了一半的果子,削掉烂掉的那一半,剩下的可以吃的那一半,他很欢喜。现代人就不行了。果子长得不好看,不够大,心里都不痛快。如果我说,现代人越来越“矫情”了,恐怕也有道理。饿的时候,烂果子也会吃进肚子里去。

现代人的注意力在以下方面:手机屏幕摔了一条缝。刚买的新手机,面板与框架之间贴合不紧密。宝马汽车被划了一条痕迹,要去4S店补油漆,又怕4S店搞鬼,用的是劣质油漆,心里着急,看着师傅补漆才放心。衣服上掉了一颗扣子,一整天都在想着这事。脸上长了一颗痘痘,每隔五分钟就看一次。观察对方的微表情,猜测对方是否在嘲笑自己。惦记着该买一件新衣服了,柜子里的衣服不时髦了。

人越是注意细节,越把自己弄得愚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只能做做小事情,比如做一个好看的PPT,注意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我敢打赌,人们对你PPT中出现的错字,比你要表达的想法,更有兴趣。人们最后记住了你PPT中的错别字,而忘了你要给他们传达的想法,这是现代人的悲哀。

以前我认为这是我们吹毛求疵,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认为这是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小的原因。我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车子上的划痕,手机面板上的光点,脸上的青春痘,诸如此类,却看不见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又该怎么做。

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你帮了人家一次以后,这就是你的事了。如果你不做了,人家会责怪你,以前你不都这么做么,现在怎么啦?

你做十件事,符合人们的期待,但有一件事不如人意,你的形象就完蛋了。企图讨好人,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人们是无法讨好的,因为你不可能每次都讨好。一旦有一次你没讨好,你就完了。这想法也令我们焦虑。

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很多条件,而我们总是受制于这样或那样的条件,在局限的情况下挣扎。这肯定让我们焦虑。提出问题,太容易了。解决问题,却不简单。这也让人焦虑。

3、目前的结论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宣传“我找到答案了”,也不是想煲一锅鸡汤。我只能老老实实承认,没有办法不焦虑。只要活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还有欲念,只要还在一个系统中做事,你就会焦虑。

吃胖了,再吃减肥药减肥。30年前,吃饭是个问题,很多人营养不良。30年后,吃饭还是个问题,很多人营养过剩。问题并没有解决。

欲求总不满,而又逼得太急。条件有限,需要时间。但谁管你?

我特别同情做工程的人,并不是因为我是做工程的。论性格脾气,没有比做工程的更需要同情和爱护的了。工程现场,情况随时都在变化,要操心的事太多。少一个铁钉、少一颗螺丝,事情都干不成,没办法不着急。

又受制于天气、劳动力、资金、外部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脾气没有一个好的。

如果遇到做工程的,提出来下班后喝点小酒,友情地陪他喝一点吧。在工地上是斗败的公鸡,回到工棚里,靠酒精释放一下压力,太有这个需求了。

对学佛的人来说,搞工程的人在工地上张牙舞爪,气急败坏,就这么无情地糟蹋自己的心智,真的是造孽。上辈子作威作福,所以,这辈子要到工地上来糟蹋自己。

走出工地门,梳好头发、擦光皮鞋,打起领带,穿起西装。

“我是做工程的,自豪。”

你看他的后背,那里写着:我也想遵守每一条规矩,也在尽力。但规矩太多,遵守不过来,就算是机器人,也做不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