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庞氏宗祠的前世今生

 西村永昌 2019-11-17

庞氏祠堂(刘建强 摄)

  湘潭在线7月10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杨芳)庞氏祠堂位于韶山清溪镇清溪村老屋组,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有正屋前、中、后3栋和两侧10余间配套用房。据韶山市委党史办介绍:1925年,毛泽东在这里办农民夜校。抗战时期,共产党人彭卓夫、庞柱中等人在这里办思三学校,毛楚雄在此校读书。

  残败落寞,杂草丛生

  庞氏宗祠是韶山清溪镇清溪村一座普通的祠堂,虽说当初规模较大,年代久远,但还是和其它宗祠没有太大的区别,也不外乎是原先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只是因为革命先辈在这里开办农民夜校,成为中共韶山地方组织的秘密联络点和活动场所,才给这座宗祠套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

  这是夏季难得的一个下雨天,暑气全消,空气像洗过一样清新沁人。来到这座宗祠前,我们看到眼前的建筑,和韶山其它的农家旧屋没有多少区别。墙上的白色石灰有些已经脱落,露出里面夯实的土砖。挨着屋角有一面灰墙,斑驳陆离,一个小门洞已被红土填充。向上望去,只见青砖砌成的屋角在蓝天的映衬下,显露出些许古朴的意味。

  听说记者来采访, 74岁的清溪村退休教师庞昌异兴致很高,拿来了钥匙。当厚重的大门在面前徐徐展开,我们惊讶地看到,一簇簇长到成人高的翠绿杂草,在堂屋的露天里摇曳生姿。而透过青绿的杂草,只见中间大厅挂着鲜红的横幅和对联。庞老告诉我们,这是2011年4月,庞氏家族在此举行盛大的清明祭祖活动而挂上的。

  走进前屋,在左右墙上有些残败的青石碑上,我们隐约看到“乾隆贰拾肆年”和“光绪十五年”的字样。后面还密密麻麻地排着很多捐银人的名字。庞老的脸上有些自豪:“我们这个祠堂年代久远呢,乾隆年间建起的,原来有影壁、门厅、两厢、戏台和正厅。光绪年间又进行了扩建,建为三进,上进、中立、享堂,并建有左右横厅”。听着庞老的介绍,我们随意走进右边的杂屋,只见昏暗的房间里放着两具寿材,地上铺满了稻草,寿材上蒙着一层白布。“这是附近村民寄存在这里的”。

  穿过与人一般高的杂草,我们走进了正堂,只见横梁上挂着一条横幅,上写“热烈庆祝中湘韶山石羊庞氏四修族谱颁谱暨祭祖大会隆重举行”,正堂墙上铺着一块红布,上有一幅对联,下方则是红砖砌成的一个简易的祭祀台,零星的香烛杆中,夹杂着几根杂草。

  办中学办夜校,辉煌的过往

  向门厅望去,前屋上面的戏台早已残败不堪,仅存的几块木板耷耸着,当年锣鼓喧天的声响和台上顾盼生姿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时间的隧道中。庞老回忆起自己3岁时这里祭祖兴学时的盛况,深有感触:“1943年,我们庞氏家族在这里办了复兴初级中学,开设了两个班,招收了100名学生。那年酒席都开了百多桌,我还在这里喝过酒看过戏呢!”

  其实,在庞老还未出生的1925年,毛泽东就在这里办了农民夜校,召集附近的农民兄弟读书习字,这里也成为了当时中共韶山地方组织的秘密联络点和活动场所。后来抗战时期,许多共产党人在此办学,毛泽东的侄子毛楚雄也在这里读过书。

  在韶山市委史志办,我们查到了一份“全国革命遗址普查登记表”,上面清楚地登记着庞氏祠堂的类别为“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由此可见,这个落败的宗祠,也曾有过这样辉煌的红色的过往。

  解放后,庞氏宗祠归集体使用。上世纪60年代,祠堂被推倒砸烂,后被改造成办公场所,至1984年,都是清溪大队部的办公用房。过后,成了一位单身老人的住屋。老人过世后,祠堂由于年久失修就只剩下我们所见的这栋房屋了。

  “现在这里已没有人住,成了危房。族人想整修,但缺钱搞不成器”。庞老一边摇头一边缓缓关上了祠堂的大门,认真地上了一把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