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损伤,占肱骨远端骨折的16.9%,以6~10岁儿童最为常见。如果治疗不当,可遗留肘部畸形并导致功能障碍。肱骨外髁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骨折线通过骺板,一般认为需要解剖对位以恢复关节功能与肱骨远端正常生长。 大多数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通常认为通过正侧及双斜位证实骨折移位小于2mm的方考虑保守治疗,可能存在的并发症有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骨骺早闭、肘内翻畸形、鱼尾状畸形、严重肘外翻畸形、迟发性尺神经炎等,需要详细告知患者家属,取得理解,避免纠纷。
 肱骨外髁的分型常用的是Milch分型与Stage分型:
Milch分型主要根据骨折线的走行是否通过肱骨远端骨骺的位置来区分,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但对判断预后有意义,MilchⅠ型由于愈合后骨化中心与干骺端的骨桥连接,可能导致生长抑制,MilchⅠ型在临床还是较为少见。 Stage分型则根据骨折移位程度进行分类,一般认为Ⅰ型可以保守治疗,Ⅱ、Ⅲ型需要手术治疗。肱骨外髁骨折的手术治疗较为简单,可以经皮或开放复位采用两枚克氏针内固定即可,建议克氏针交叉固定更稳定,针尾可以留于皮下,配合石膏外固定四周,一般克氏针于术后六周拔除。
 
患者外伤后拍片见肱骨外髁骨折,建议拍正侧位加双斜位及健侧对比片,这样才能全面了解骨折情况,有条件完善三维CT。 

开放复位两枚克氏针交叉固定,配合石膏托外固定 

术后一月余拍片复查见骨痂生长 对于坚决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呢?今天我们就以一例典型病例来讲解肱骨外髁骨折的保守治疗。此病例为湖南省名老中医杨韵琴主任医师手法复位的精彩病例。 病例1基本情况:患者女性,6岁
简要病史:跌倒致右肘部肿痛、活动受限,就诊于我院,拍片诊断为右肱骨外髁骨折,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家属拒绝手术治疗,要求保守治疗。 
患肢外观明显肿胀、畸形。 

拍片显示右肱骨外髁骨折,骨块翻转移位明显。
 复位时,一助手把持患肢上臂,先将患肢前臂旋后,有利于松弛紧张的肌肉
 在助手维持牵引的情况下将肘关节内翻,这样可以打开外侧关节间隙,有利于外髁骨块回复。
 术者拇指向上向内推顶翻转的外髁骨块,同时外翻肘关节 
最后极度屈肘完成复位,复位成功的标志是把持肘关节进行屈伸活动时扪不到明显骨擦音。
 外敷蜂蜜绷带消肿,肱骨外髁外侧放置一个方形棉垫,再放置外侧的小夹板。
 放置前方夹板 
放置后方及内方夹板 
三根扎带捆扎固定 
采用长30cm、宽5cm的胶带自外经肘后方向内将内、外侧夹板的远端紧缩固定。 
再安放直角托板 
最后绷带包裹,患肢固定在屈肘九十度前臂旋后位。 

经手法复位后拍片复查见骨折已解剖复位。 



治疗两个月后患者的功能恢复良好。
 
伤后八个月随访拍片复查情况,虽然复位满意,患者肱骨远端仍然发生了鱼尾状畸形。但对外观与功能没有影响。 对于StageⅡ型肱骨外髁骨折可以进行推顶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四周,下面看看典型病例。 病例2基本情况:患者女性,年龄4岁 简要病史:患者玩耍时跌倒致右肘部肿痛、活动受限,就诊于当地医院,拍片诊断为“右肱骨外髁骨折”,予以石膏外固定。 

患者外伤后拍片情况见肱骨外髁骨折,骨片稍移位

 外院石膏固定后一周拍片复查见骨折较前移位。建议手术治疗。

 

对于肱骨外髁骨折,完善CT是很有必要的 
当地医院的石膏固定,不建议采用这种石膏固定,固定无效且拆除非常费力


 患者伤后两周就诊于我院,要求保守治疗,拍双侧对比片复查,拆除石膏,拇指向前内推顶外髁骨块复位,改用直角托板固定患肢于屈肘九十度前臂旋后位。


伤后近一个月拍片复查

 伤后三个月复查 



患者功能与外观恢复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