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推送了一期秋拍的照片。里面的横幅照无一例外都用了16:9。 通常,如果我们用手机拍照,那画幅尺寸应该4:3;而单反的尺寸,应该是3:2。 为什么这次我的照片要用16:9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天气。 拍照的这个周末,天气不是很好,即便后期,照片也是灰蒙蒙的。 暴露越多,缺点也就越多。 所以,在后期的时候,我将照片由3:2截取成了16:9。 可以看出,修改后的照片,天空对画面的影响被弱化,而其他元素变得更显眼。 当然,不止是天气,其实我们在拍照时,通常对左右观察有余,而上下观察不足。 这也就导致有很多没用,甚至有碍于画面的元素被拍入其中。 比如,这张照片: 猛然让你一看,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是,用16:9剪裁之后呢? 孩子头顶上木围栏的间隙被去除掉了,画面的主要元素只剩下孩子和小鹿。画面简洁许多。 事实上,这也是16:9尺寸照片的另一个优势:让主体更突出。 相对于同比例尺寸的剪裁,16:9的照片,是在不压缩左右场景的前提下,“放大”主体。 就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可以看下原图、3:2剪裁、16:9剪裁三张照片的效果对比: 原图 原图裁切 16:9裁切 原图照片,天高人小。 第二张照片,同比例剪裁,人物是变突出了,但场景也被缩小了。 而第三张照片,只压缩了天空和地面,但场景还是显得很宽广。而人呢?是不是显得突出了? 在拍摄一些中远景人物时,使用16:9剪裁,都可以在保证场景在没有太大损失的情况下,放大人物的比重。 原图 16:9 而拍摄一些景物特写,或者风光时,使用16:9,照片也会有一种特殊的冲击力。 在我看来,16:9的尺寸下,照片好像有了一种“假变焦”的感觉。 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我在很早之前的教程里就不止一次的提到过。 人看照片的视觉顺序,是先横看,再竖看。这和我们平时的阅读顺序是相符的。 所以,16:9的扁平尺寸,可以让人浏览到更多的画面空间。 而上下收窄的画幅又会进一步压缩这个空间,从而使得画面看起来更丰富,更紧凑。 16:9尺寸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画面更有故事感。 这跟我们看惯了宽屏幕电影不无关系。 还记得曾经红极一时的“足记”APP吗? 就是利用上下黑幕遮幅,将照片变出电影质感。 但事实上,根本不用遮幅,只需要剪裁成16:9,照片就可以看起来很有故事。 尤其是,如果你把照片以组的形式排列出来,让他们之间多少有些联系,那16:9的照片给人的叙事感,就更强了。 一个小小的画幅尺寸就能改变一张照片的叙事语言。 摄影,就是这么有趣的一件小事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