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能做到“不争”吗?

 萌糍粑 2019-11-19

导语

如果说一个企业的发展不靠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你会认同吗?如果你看到与世无争的企业,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企业已经没有了发展前途?
在企业经营的生存法则中,管理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共识”:商场如同战场,即使你不跟别人竞争,别人也要跟你竞争!不争,谁会给你送来业绩和利润?不争,岂不是自甘落后?但是现实情况是用尽心思争来争去,很多企业却仍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问题出在了哪里? 
企业首先应该想一想,竞争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竞争仅仅是让能者得其位,资者得其利,弱者得其活吗?如果仅是如此,这种经营模式就太低级了。那么企业到底该怎么办呢?
在中国圣人老子的思想中,本文为企业竞争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超越低级的竞争模式,最终达到“不可争”的境界,这就是老子“不争”的独特发明。
一、传统“竞争思维”的现实之困
先来看看对传统竞争战略的认识。企业曾经把迈克尔·波特的三大竞争战略奉为对外竞争的经典,认为企业竞争就是与他人争资源、争人才、争市场,总之你需要的我也需要,你想要的我也渴求,我们就有必要争一争,甚至争个你死我活,这是典型的恶性竞争思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的格局也随之改变,在与他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发展不仅需要与他人竞争,也需要与自己竞争,于是出现了所谓“内部竞争”,无论做什么,都要分出高下优劣,“内部竞争”意识的出现说明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因此 “内部竞争”看似比“外部竞争”高明许多。
     
然而现实中,所谓的“内部和外部竞争”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困扰:
▼一方面企业为常规的产品、市场竞争等固化的竞争思维所烦恼,因为企业清晰地认识到一味地对外竞争,很可能会导致企业之间的“恶争”,因而亟需寻找破解之道;
▼另一方面企业又因“竞争”可能会带来短期的、暂时的、眼前的效益而乐此不疲。殊不知,企业在获得短期收益的同时可能给未来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可能会丧失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以及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因此这单纯的内外部竞争思维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威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陈春花教授曾经说过:“我们都把迈克尔·波特的思想理解错了,迈克尔·波特“竞争论”的精髓是:远离竞争。”竞争战略竟然是让企业远离竞争?想想都有些不可思议。
陈春花教授又提出“竞争在本质上是做与同行不同的事情”。既然是“同行”,说明其经营的业务类型和利益相关者群体类似,与“同行”做不同的事情,这其中的“不同”又体现在哪里呢?这与南开大学齐善鸿教授在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智慧时的见解不谋而合。
齐善鸿教授认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把自己的生存目标建立起来,放弃与他人的低级竞争模式,不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者别人没有精力去争的东西,也就是做与同行不同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与人恶争。
通过“无为”而进入“不争”的“无人之境”,在不断推陈出新中,提高企业自身实力,这与差异化竞争战略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低级竞争模式”的实质与危害:零和博弈
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和领导者敢说自己在任何一场竞争中都是胜者。但是在每一场竞争中,胜者会有人羡慕和崇拜,也会遭人嫉恨,受人攻击。每一场竞争的失败者都会郁闷,甚至会产生仇恨。
所以“争”在现实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各种各样的逻辑,企业竞争也有各种各样的道理,低级竞争更是给企业带来了危害。低级竞争“看似利己,实则害己”。
表面上,这种竞争看似对企业有一丁点的好处,但实质上这些好处也只是眼前的、短期的、狭隘的利益,于未来发展无益。很多企业不能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企业的格局太小。背负着各种“沉重”的竞争,又如何能走得快,跑得远呢? 
低级竞争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浪费了企业的时间和精力
在低级竞争模式中,企业即使争到了一些眼前的小利,但是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太大帮助,同时又浪费了企业现有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市场风云变幻莫测的今天,“模仿者和追随者”与“原创者和引领者”之间可能只是毫厘之差,但是最终的企业收益和价值却是天壤之别,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不利用好时间,代价是非常沉重的。 
2.
恶化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是自己“独活”,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共生才是正确的选择。
在低级竞争模式中,企业争到的利益对自己来说往往可有可无,但却剥夺了他人获得良好发展的机会,不给他人留活路,就是在给企业制造敌人,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李嘉诚先生经常说:“我做生意,如果我拿七分、八分都可以,但我只取六分。为什么?我拿六分,要让他人也获得价值。”让别人获得价值,给他人留下生机,李嘉诚先生自己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这其中的经营哲学,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
3.
屏蔽了企业接触和学习高级智慧模式的机会
长期陷于低级竞争模式的混战之中,企业把人力、物力都用到无意义的竞争上,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思考企业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企业的出路在哪里?这就屏蔽了企业了解和接触更高级智慧模式的机会。 
4.
导致公司士气低落,不利于积极氛围的建设
在低级竞争模式中,当企业争不到的时候,无论事情大小,都意味着企业的失败。经常性的失败,会给员工带来心理上的质疑和挫败感:为什么企业总是失败,是自己能力不行?是领导能力不强?还是公司发展前景有问题?这会挫伤团队斗志,影响组织良好气氛的形成,不利于组织内部稳定。
5.
取乱的根本,就在于一个“争”字
这个“争”并非是良性有序的正常竞争,而是由私欲引发,将某些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据为己有的恶性竞争。
     
了解了低级竞争模式的实质与危害,那么有没有更高级的竞争模式呢?是否存在一种更加良性的系统优化模式呢? 
三、企业的超级竞争模式——不争·共生
“不争”仅仅是要企业放弃吗?当然不是,实质上“不争”是要企业放弃低级的竞争模式,节省时间和精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选择“不争”的高级竞争模式,建立一种令他人无法与自己“竞争”的卓越体系。
在这种竞争模式中,企业中掌握资本的人,能够既为了自己的资本获益,也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追求,不是想方设法与其他企业争个你死我活,而是把眼光和精力转向企业内部,树立企业自己的远大目标,尽心培养管理者,培养员工,让他们成为合格的人,优秀的人,高尚的人,并因此而赢得客户、社会对企业中的人以及这样的人所做出来的产品与服务的认可。

1.目标至善:建立企业“超级目标”

什么是企业的超级目标呢?就是发现别人不了解的、看不见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目标和价值。具体来说,在企业中这个目标就是要一切为了人、依赖人、成就人、服务人的全面成长,这样的目标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如何才能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超级目标”?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看到高级的智慧,同时善于把超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交给他人去做,这样在别人实现自己小目标的同时也能帮助企业完成大目标,在企业内部真正实现协作共赢。

2.过程至善:制定实现超级目标的行动过程

了解了低级竞争模式的众多危害,企业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要放弃没有意义的“争”,因为企业有更重要的事情——建立企业的超级目标。但是制定目标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根据目标的原理来制定切实的行动过程,见图。
     

《道德经》中所讲的“不争”,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是一种高级的智慧模式,更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实现目标的行动指南。
对于企业来说,“不争”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至善上善”(纯善无恶,纯粹的善,不计回报的善)的价值观作为出发点,把至善作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用至善上善的理念去引领企业的发展。
对内对外,企业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始终保持“善”的态度,面对利益相关者时更要用“普善”的态度对待。
普善指的是企业对待任何事物都要用至善的方式对待,这个善可以放在不同的角度上,比如说企业对产品全心全意投入,这就是企业对产品的上善;企业对消费者全心全意地服务,这就是企业对消费者的上善。
从上善的价值观出发,对待企业每个人都要有普善的原则,然后再到面对不同的个体,企业按照对方不同的需求去做事情,从而不断地吸引资源汇聚到企业,这就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即善法。
从上善、普善到善法,企业无限地汇聚整合资源,长此以往,那么企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同时为什么还要“反观自省”呢?
因为在行动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会出错,如果错误不被修正,带着错误继续走,就会越走越偏离正道,就会与企业当初设立的目标越来越远。这就像开车一样,需要手持方向盘不停地调整。
企业作为一个价值汇聚中心,不断地汇聚各方能量,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其实就来自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同,这样就更有利于企业成功。当企业功成名就时,企业要做的不是躺在荣誉的温床上沾沾自喜,而是要“归零”,归零不居,要有“空杯心态”。
这就是从上善、普善、善法到归零,但是“归零不居”不是最终目的,企业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放弃自我成长,无论是产品还是员工个体的生命成长,还是企业整体的发展,企业都要向着更高的目标看齐。
为什么《易经》中强调“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就是要让自己强大,如果企业自己不充电,又能飞多高、走多远呢?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精进,抛弃已有荣誉,继续向未知进发,这样的思维可以塑造企业中个体的成长模式,帮助企业跳出竞争的格局,不断前进,最终达到“不争而达不可争”境地。
因此将竞争焦点集中在自身的充实、提高与连续的突破上,十年磨一剑,终究会练出绝世的功夫,到时候谁又能与其争锋呢?
四、“不争”管理哲学智慧的现实运用
在现有众多成功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企业中,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丁当目前是中国平安人寿保险的董事长兼CEO,在他看来,企业从优秀到卓越、从大公司到伟大公司,依靠价值观取胜的趋势已经超过了依靠盈利模式、产品模式等传统的竞争方式。 
     
执上善之心。丁当在多个场合反复阐述“保险的本质是商业慈善”的观念,体现的是大爱与责任,保险是一种大善。
丁当把保险分为三个境界类型,其中第三个境界是“为人所用型”,即保险是一种捐助,是一种布施,一种大爱,一种大善,是集众人之善,把资金捐给最需要的人。
从2012年开始,丁当在公司倡导“慈善文化”,并且期望员工从内心认同,每天的工作都可以看成一种慈善,一种布施——销售保险就是把这种获得“福报”的机会送到千家万户,在员工心中种下“大善理念”的种子。
     
用“普善”的态度处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保险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所以想要干好这一行,首先就需要处理好与家人、朋友、团队等各种“人际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与监管、客户、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例如,对保险从业人员而言,重视客户的感受,就是要对客户释放善心善意。这种“善”,就是传统文化里强调的“厚道做人,诚信做事”,就是以“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黄金法则”服务客户,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心态检讨自身。
在当下的体验经济时代,顾客越来越重视消费的体验和感受。只有通过人的关怀,才能让客户享受到有温度的服务,感受到最具差异化的价值。
     
践“善行”,传“善念”。倡导企业根本之善是造福大众,回馈社会。
丁当认为追求超越利润之上的企业才可以基业长青。他认为企业最大的善就是做出的产品让大众受益,为社会贡献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尊敬。
用“善行”回馈社会,做超越利润之上有追求的企业,通过“善行”传达“善念”,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爱,时时刻刻有一颗利他之心。
     
结善果,筑大业。面对新科技与新时代的挑战,平安人寿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不是偶然,而是勇于改变自身的必然。
在丁当董事长的治理理念里,找不到任何恶意竞争的字眼,更看不到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平安人寿永远想的是如何才能“正心诚意服务社会、真心实意服务客户、全心全意服务队伍”,通过多种方式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同时,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力量,与行业文化相结合,为保险文化植入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与时俱进,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行业特色的新文化。
五、“不争”而达“不可争”
竞争是局限性的两极思维,而企业经营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平面思维是不行的,需要从战略的高度俯视全局,“不争”的哲学智慧就给企业提供了这样一个高级模式,超越竞争而达不可争。
企业当下的所有行为是为了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又把有形和无形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有形”是指企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上,无形的部分就是要注重员工的幸福和成长。实际上有形和无形本为一体,因为员工成长了、幸福了,员工做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另外,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不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互相学习的榜样甚至是合作者,当处在这个共生的层面上,就把企业和社会联系起来了。
     
当企业超越了“争”与“不争”的对立意识,用一种融合的思维,企业就会获得认识世界的全新思维方式,把企业的精力放在该做的事情上,企业的价值不单单是自己的,更是融合了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所在。
换句话说,企业根本就不需要考虑“争”与“不争”这个事情,企业要超越对立,走向融合。
当企业超越了竞争的立场,走向了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否定,自我进步的成长道路时,企业的发展依赖路径就是一个自动化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在这样一个动态循环不断上升的体系中,企业作为价值中心,就会吸引更多潜在的、现有的、直接的、间接的利益相关者聚集于此,相应的资源也会不断地向企业汇聚,那么企业就一定会成长为行业的先锋、标杆。
同时企业又与其他的行业形态相互促进、相互学习,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 | 南开大学商学院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