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见不得孩子哭,不巧的是,哭却是孩子最喜欢最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样一来,矛盾就产生了。 有些父母,看见孩子哭就心疼,于是赶紧安慰孩子、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屡试不爽后,孩子学会了用哭要挟父母。 有些父母,看见孩子哭就愤怒,于是大声吼叫斥责,粗暴地制止孩子的眼泪。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压抑、隐忍,再也不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绪。 这些处理方式都是不合适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养成,孩子成年之后,也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孩子哭就是娇气、矫情的表现;孩子不哭,就不会有悲伤难过······ 我们对“哭”的理解,是否太狭隘了? 为什么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哭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几乎都听过父母说这样的话: “再哭,我就把你扔这里”: 害怕被抛弃的孩子,抽泣着努力收住眼泪;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没出息”: 哭是不应该的,被否定情绪的孩子,也会自我否定; “哭解决不了问题,要坚强”: 哭是没用的,孩子慢慢学会了隐忍,再多的情绪都憋在心里······ 父母常常出于错误的认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阻止孩子哭。 进化心理学英国科学家Morten L Kringelbach说: “婴儿和孩子的哭声,会给父母的大脑带来特殊的刺激,让父母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感觉难受。” 除了生理上的感觉,心理方面的因素更复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孩子的哭,让父母产生“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的想法,感觉自己不再是个完美的父母,为了防止内心的自恋感、价值感被破坏,于是不允许孩子哭; 另一方面,父母自己小时候哭,同样是被父母吼回去、制止,自己只能选择压抑,太多的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无处宣泄。 如今孩子的哭,唤醒了父母童年时期类似情境下悲伤的记忆,为了避免重新忍受那种难过的感觉,父母也会让孩子用自己当年的方式,选择压抑和克制。 当然,这些心理活动基本都是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很难察觉到。 所以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哭,根源上是自己内心深处复杂的情绪没有安放好。 哭,只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客观来说,哭和笑都只是正常的情绪流露、合理存在的生理反应。 孩子每一次哭,背后肯定是有原因和需求的,比如身体不舒服了、摔疼了、玩具被抢走了、和小伙伴闹矛盾了······ 大人可能不知道原因,但不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去评判,认为没必要,直接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通常会以一种很自然健康的方式云淡风轻地过去,他会从中学会正确认识、处理情绪; 但如果是被强行打断、压制,反而会久久停留在孩子心理,产生很难抹去的痕迹。 不被允许哭的孩子,是紧张和恐惧的,长此以往的情感压抑,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长期积攒下来的情绪,总有一天会以更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 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说: “在早期的成长中,‘哭’能在爸妈和孩子间引发依恋情绪。” 孩子在父母面前哭,本质上也是因为信任父母,把父母当作自己的最亲密的人。能够互相展示脆弱,这样的关系更真实、也更牢固。 孩子哭的时候,是最需要父母爱和帮助的时候,也是父母发现问题、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宝贵机会。 若父母能在这个时候,用耐心和爱妥善地和孩子一起接纳情绪、处理问题,会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孩子更加信任、依赖父母,内心充满安全感。 这种被爱、被接纳的感觉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所以小时候被允许哭的孩子,不仅不会变脆弱,长大了更能学会真正的坚强。 孩子哭,先理解,再处理问题 有人担心,允许孩子哭,会不会养出一个任性、为所欲为的孩子。 其实,接纳孩子的情绪和给孩子树立规矩完全是不矛盾的,有时反而会起到正面的作用。 允许孩子哭,不等于向孩子妥协。而是一种更为理性的爱: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有原则地去规范孩子的行为。 承认那件事对孩子很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其自然流露。 比如每天规定好了只能看20分钟动画片,孩子看完了还想看,父母不同意她就哭,应该先对孩子表示理解: “妈妈知道你还想看动画片,不让你看你觉得很生气、伤心。” “你可以哭,妈妈会陪着你,你也可以来找妈妈抱抱,但是已经定好的规则我们必须要遵守。” 父母的情绪必须是稳定的,不要觉得担心、愧疚、生气,表达理解就好; 说出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和这样的情绪待一会,他会明白原来这就是生气、伤心的感觉,感到被理解,孩子会逐渐平静下来; 让孩子懂得哭是可以的,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变,但是该遵守的规则必须要遵守,不正确的行为也必须被规范。 等孩子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和善而坚定地讲明不能那样做的原因、或者应该怎么做,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才会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小孩子的心灵,本来就是单纯而柔软的,感受到一点点快乐便会笑个不停,感受到一点点难过就会泪如雨下。 不要把成人世界里的苛刻施加给孩子,让他们哭笑自由,保持童心,按照生命最自然的方式长大吧。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个人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