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画中的名媛气质浮世绘

 昵称7563359 2019-11-19

 弗拉戈纳尔《秋千》 

话说现在流行的小清新风,其实几百年前的法国皇室早玩过了,就是洛可可主义。那种精致,恐怕任何现代、后现代都难以逾越了,我太喜欢这种风格了。

 今天,要说的就是一幅非常典型的洛可可作品,来自弗拉戈纳尔的《秋千》。

《秋千》 弗拉戈纳尔 81cm×65cm 1767年 木板油画 

英国伦敦华莱士博物馆1/4 

 《秋千》的画面上,在远离房屋,带有浓密树阴的花园里,一个华丽时髦的年轻女子正荡着秋千。几乎所有明亮的光都集中到她身上,女子所穿的嫩粉衣裙像玫瑰一样在秋千上盛开。在女子身后较暗的树丛里面,一位年老的男人正在美滋滋地看着女子,并卖力地牵着秋千的绳子,他正是这位女子的丈夫。而画面的左下角的明亮处,一个青年男子与秋千上的少妇正在眉目传情。

女子高高的抬起腿,故意踢飞脚上一只精巧的小高跟鞋。试想一下,处在低处的青年男子都会看到什么。就在二人暗通沟渠的时候,背后的老头却一无所知,他还以为娇妻的欢乐是他带来的呢。只有花园里生动活泼的小爱神雕像,看到了这轻佻滑稽的偷情场面。隐隐约约的,与女子正对面的小爱神把食指伸出,放在嘴唇上,好像是在提醒女子与青年要小心。《秋千》的整个画面都充斥着梦幻般的情调,画家巧妙的运用亮与暗的变化,用纤细的笔致描绘出了精巧的庭院、树林和花丛,有一种类似病态的魅惑。

粉色:女色渐浓。

  “粉色是女人的象征。”不知什么时候,社会学把粉色赋予了女性的含义,随之而来的“粉色少女心”,也就成了世俗默认的说法。

 “Hello kitty”应该是世界上最出名的猫了,而创造这波席卷全球粉色风潮猫咪的日本人,还有一种叫作“京鹿子”的颜色。

 日语词汇中有不少特别美好的说法,比如颜色,他们喜欢用一个有意味的名字来称呼。

“京鹿子”源自一出日本歌舞伎的名称,讲的是一名美艳歌女庆祝道成寺铸新钟而妩媚起舞,因爱而与心爱之人同归于尽的凄美故事,而京鹿子也被赋予了少女怀春的象征。这种颜色,是种很有意味的桃粉色。

 除了东方,西方人也是如此钟爱将粉红色赋予女性意味。在洛可可艺术的历史上,有一位非常耀眼的蓬帕杜夫人,可以说她掀起了洛可可艺术的风潮并成为了鼎盛时期的代言人。

她钟爱一种叫作塞夫勒瓷器的饰品,而这种饰品也运用了一种夫人特别喜爱的粉红色,并以此命名为“蓬帕杜玫瑰红色”,成为风靡在贵族女人圈的潮流指标。

  布歇《蓬帕杜夫人》

 这抹粉红,其实可不止柔情和梦幻。当粉色有了女性专属感的时候,它的意味也在不断弥漫开来。

西方历史上有100部禁片,其中有一部口味很重的经典电影叫作《粉红色的火烈鸟》,用口味很重这个形容算得上很客气了,其实它完全可以称得上恶心,讲的是一个肥胖女人的变态故事,粉红色火烈鸟的小雕像是片中的显性意象,而这极具女子力的粉红色,也成为了贯穿影片的隐喻;

韩国电影《粉红》,关注的是女性身心的疲惫,以及后发的醒悟与反抗。而电影史上,也专门有粉红电影(pink films),是指那些大量出现裸体镜头的电影。

这一术语出现在1957年,源于一部脱衣舞纪录片的发行。日本评论界的共识是第一部粉红电影是1961年的小林悟导演的《肉体の市场》,听这名,就和女性的暧昧与情色脱不了关系。

你看这粉色,是不是别有深意呢?

 《秋千》中,浓密树阴的花园里,一个年轻女子穿着嫩粉小洋装像玫瑰一样在秋千上盛开。她的脸上,也带着一抹春意浓浓的绯红,整个人神采飞扬而又有些放荡的妩媚。

粉色搭配花园的嫩绿和天空的粉蓝,画面精致而明朗,整个氛围都散发出一种病态和魅惑的阴柔之气。这粉色的纤丽之态,也为整幅作品奠定了基调——这浓得化不开的荷尔蒙气息,要溢出来了。

秋千:时代妖娆的起伏

 如果说单一处粉色的使用,只能看得出这是个娇俏小女人的话,那这个秋千,绝对才是点睛之笔。不得不说,秋千这东西,细想想很有故事啊。

 从生物学上说,人体在高速下落的过程中会分泌肾上腺激素,这东西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比如蹦极和坐过山车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简单来说,荡秋千这番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让身体有刺激的感觉。而这种飘飘欲仙的快感,和荷尔蒙分泌时的体验很像。

 秋千基本上是一个与女性、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象。一方面,秋千是展示女性游戏的道具,表现了女性的欢乐生活;另一方面,当“秋千”出现在文艺作品里时,它总还带着点隐晦的思春意味。

 唐诗宋词里,秋千的意象出现了200多次。“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是年轻女子们在秋千上展现动人身姿,有的娇羞,“佯羞不顾双飞蝶,独背秋千傍画楼。”

有的慵懒,“整髻收裙无力、上秋千。”面容姣好的女子裙带罗衫在秋千上飘荡,也许还笑着叫着,任凭一个男子看到,怕是都会痴情地想象,仿佛还能从秋千索上闻到她身上留下的香味和气息。

 《秋千》中的少妇,不就是这样的情形吗?这个贵族夫人,说不上淫荡还是娇俏,总之是欢乐地在秋千上摇啊摇,带着挑逗的意味——将一只鞋踢向她左下方掩藏在花丛里的情人,而右下方推动秋千的,正是她的丈夫。

这样一个三角形的构图,也预示着这段三角恋的不伦关系。贵妇那掀起的衣裙、故意甩出的鞋子、肆无忌惮的神情,无不体现着整个上层贵族阶级恣意沉迷感官与享乐的灵魂。那秋千的一起一伏,是那整个时代的妖娆。

上流婚恋:下流做派 

  洛可可是种极尽优美的文化。而优美的品位,常诞生于歌舞升平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缺乏斗志,毫无危机感,整个上层乃至蔓延到平民阶层,都处在一种纵情享乐的声色犬马中。人们把大把时间花在消磨时光和附庸风雅上,所以整个时代的审美趣味,都笼罩在这种繁复和精致的优美中。而整个艺术的模样,正征兆着这个时代的上层阶级做派——严重的享乐化趋势,放荡的庸俗趣味,而这,也波及了那个时代上层阶级的婚恋观。

 弗拉戈纳尔《蒙眼猜人游戏》,这是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喜欢玩的一个略带虐待性的游戏,在18世纪的法国受欢迎程度最高。这个游戏如此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是涉及“打屁股”这个动作带有性暗示,当时的贵族因此对之欲罢不能。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几经改编的经典。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和情夫沃伦斯基的亲密关系好像比她和丈夫的还要更被奉为佳谈。而洛可可主义诞生的18世纪法国,贵族们开始参与起新兴资产阶级的沙龙派对,他们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乐。

 他们的婚恋,也绝不再是搭伙解决生计的简单关系,更多讲究的是地位的尊贵和相称,联姻而已。为了钱与地位而结婚的很多,大家各自玩各自的感觉。

17、18世纪,上流社会的贵妇没有情人是会被鄙视的。因此,画家弗拉戈纳尔继承布歇“向妇女献殷勤”的绘画“传统”。类似这种描绘男女间风流艳事的画还有好几幅,如描绘舞会上一位少妇溜到侧室与情人仓促接吻的《偷吻》、抱着少女试行求爱的《门闩》、纨绔子弟用梯子爬到阳台上与心神不宁的少女幽会的《约会》等。

有些方面几乎还显出色情描绘的成分。当时的沙龙内就有人抨击这种绘画,但他的名声也从此大振,他的画完全是迎合巴黎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对此更是乐此不疲呢。  

名媛气质浮世绘

 穿衣打扮的历史,要比艺术和文学的历史久得多得多,人类对自身美的追求,是比任何东西都强烈的。衣妆的深层涉及宗教学、伪装学、装饰学,更涉及身份学和追求异性学。而在没有照片记录的18世纪,最直观反映衣妆历史的,就是绘画了。

 这《秋千》上的女人,简直就是“洛可可风情女人”的样板了!整个妆容和服饰,也代表了洛可可时代的风格!那究竟,这个时代的名媛,都是什么样的气质呢?我们聚焦18世纪法国贵妇肖像画,来看一看那时的穿衣打扮趣味和背后的社会原因吧。

 1. 这些贵族名媛们,都喜欢穿什么样的服饰、梳什么样的发式呢?

 洛可可时代的服装潮流,是由宫廷贵妇们引领起来的。这些服饰曲线极为优美,同时使用非常多配饰,比如绸缎带、头纱、精致复杂的假发等,衣料也使用昂贵的丝绸,因此整个18世纪的法国服饰,都笼罩在一种华丽纤巧的风潮当中。

弗拉戈纳尔《情书》

洛可可女装不再遵循西班牙那种钟式的几何严谨形状,不过胯部依然很蓬松,形成巨大的裙撑效果。胸部和腰部变得更加紧致,同时将领口放得很低很低,用夸张的曲线突出女性的风情。

在裙子上使用蝴蝶结和蕾丝的装饰,这些兼具女性可爱与性感诱人的元素,不仅做女性的外衣装饰,也用于内衣上。是不是发现,现在维密大秀遵循的也是这个套路呢?

 再看贵妇们的发式和头饰。

如同上面的玛丽夫人,名媛们是绝对不会像我们现在的少女们一样留什么齐刘海儿和空气刘海儿的,因为她们要把额头光洁地露出来。18世纪夫人和女王、皇后们,都是热爱梳高发髻,这些超高耸还带着漂亮珠宝装饰的发型,被称作“疯狗”“英国花园”等名字。即使不留高发髻,她们也绝不会用头发遮挡自己的额头,而是露出自己完整的脸型,这也是展示自己美貌的手段呀。

 除此之外,她们还喜欢戴各种漂亮的头饰。比如时尚的绸缎发带,或者珍珠抹额。

  《玛丽夫人像》 

18世纪贵族少女的抹额珍珠头饰

 2. 18世纪,洛可可名媛们喜欢化什么样的妆?

 在法国18世纪,经历了17世纪巴洛克时代高度的物质和精神发展,当时已经摆脱了宗教思想,女性们追求美丽的风潮已经发展起来。到了18世纪,进入极尽优美的洛可可文化和艺术时代。这个时代歌舞升平,女士们花大把时间和金钱用在追求自身美丽和附庸风雅上,整个平民阶层也都模仿着上流贵族阶级们的做派,在妆容上也呈现着独特的审美——超粉红!

  《蓬帕杜夫人像》 局部图

 以蓬帕杜夫人为代表,腮红要打在几乎脸颊和腮部的整个位置,还要涂上玫瑰色的唇色,同时脸颊一定要丰满,显示出整个妆容的嘟嘟感和红润气色。作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妇、社交名媛和艺术沙龙界红人,蓬帕杜夫人的妆容非常符合她的身份和气质吧!

 3. 18世纪的名媛贵妇们,最钟爱的首饰和时尚单品是什么呢?

 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是多元的,各种“blingbling”的水晶和高饱和度的宝石。而且在钻石成为女人最好的朋友之前,女人对于珠宝的需求好像还没有那么赤裸裸地被打上欲望、拜金的俗气标签和糟糕口碑,因为还有一种更为老派和高级的珠宝,存在于上流社会的女人圈中,那便是珍珠。

 如果细数世界上最爱珍珠的女人,约瑟芬皇后必须能排进前三。画中的约瑟芬佩戴着祖母的天然珍珠及钻石项链,还有珍珠及浮雕王冠。此王冠现仍属瑞典王室所有,席维亚嫁与现任瑞典国王时在婚礼上亦戴过此王冠。

 当然,不是想说珍珠首饰就高级,而其他“blingbling”的宝石就廉价。其实更多的,它是一种气质上的差别,珍珠总是显得更润泽和典雅一些,捎带着一种有故事有传统的老派气质,而宝石更具有野性精神。

 而淑女贵妇们最爱的单品呢?是手扇。

 电影《绝代艳后》反映了18世纪法国洛可可时期宫廷贵妇们的生活。贵族淑女最重要的仪式,便是将自己创作成一件流动的艺术品,不只是为了吸引异性,更是作为家族荣誉的象征。

 在那个遵循贵族礼仪的年代,一把珍贵手扇的价值,相当于一张进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券,被称为“女性的权杖”。手扇之所以受女士如此青睐,因为秀美的胳臂、纤细的手、优雅的姿势、柔和的线条,都需要凭借它展现。

手扇既是女士们用来向异性传递信号的东西,又可以作为防身的小武器。这一攻一守的气质,不正是含蓄地表现了女性欲要还羞的娇媚和含蓄气质吗?名媛做派很讲究呀!

 有句话叫“You are what you eat”,其实改成“You are what you wear” “You are what you love”也是一样成立的,你的吃穿用度和做派就形成了你这个人整体的风貌嘛。

 迪斯尼的动画片《冰雪奇缘》出现了这幅《秋千》,而其中影片女主人公化身的那个荡秋千的女人,怕是已经失去了原画的精髓吧——没有蠢蠢欲动的粉色,没有隐秘而刺激的婚外情人,没有那个纤巧奢靡华丽的洛可可时代,她荡的也就只是秋千而已了。

 ▃作者小传: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法国洛可可风格画家。


以描绘女性美而成为时代宠儿,充分表现了路易王朝贵族、贵妇人的轻艳奢侈嗜好游玩的生活、感情和趣味,是一位为洛可可全盛期揭开序幕的画家。代表作:《秋千》,《读书少女》。

 2013年12月5日,作品《弗朗索瓦·亨利的肖像》以17 106 500英镑售出,这次拍卖开创了弗拉戈纳尔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