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海:通过神话连接“神奇动物”,感知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昵称66099746 2019-11-19

小海:《故宫里的博物学》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公众科普达人和作家,《科学大众》杂志特约撰稿人,《自然博物馆的奥秘》系列丛书特邀编辑,曾在中科学趣担任科普讲师。合肥三洋股票绿大地股吧金城股份股吧

对今天的人来说,中国古代大概没有一个皇帝的知名度,可以和乾隆相媲美。但他还亲自导演过一部清代皇家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你看过吗?

乾隆曾召集两位宫廷画家余省和张为邦,用了十余年时间,合作绘制了《鸟谱》和《兽谱》,《鸟谱》是中国古代开页最多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册,《兽谱》以兽类为表现对象所绘制的图谱,不仅在历代宫廷及民间绘画历史上前所未有。《海错图》则更为神奇,它由康熙年间的博物学高手聂璜,历经数十年,访遍全国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积累绘制而成。

今天,这套奇书以更加通俗和富有趣味的面貌和大家见面了。

这套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与故宫出版社联手打造的《故宫里的博物学》共分3册,以清代乾隆时期皇家收藏的《兽谱》《鸟谱》和《海错图》为蓝本,精选海、陆、空共120种神奇动物,用大幅故宫藏画,讲述有趣有料的动物传奇。日前,搜狐文化对《故宫里的博物学》中《鸟谱》与《兽谱》两册的作者小海进行了视频采访。

以下为采访内容摘录

搜狐文化:《故宫里的博物学》这套书号称“乾隆皇帝的枕边书”,可否介绍下这套书的来历?

小海:这套书最早是故宫里的一个珍藏画作,乾隆皇帝找了两个顶级的宫廷画师,一个叫余省,一个叫张为邦,这两个人联合画了《鸟谱》和《兽谱》。这两本书加起来一共有540种生物,里面既有神兽,也有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海错图》并不是由乾隆皇帝主持的,它是从民间采集的,由一个叫聂璜的画家编纂,他最开始在沿海游历,听渔民讲述,自己也看见了一些动物和海洋生物,相当于道听途说画来的。

皇帝对世间的万物,他最了解的其实是关于政治、国家治理方面的知识,而由于康乾盛世,他想彰显一下万邦来朝、俯仰四海的盛景,所以做了这么一套书。

搜狐文化:这套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图解”,动物形象鲜明且丰富,甚至有些在现实中看不到的形象,这些形象是如何被记录或者创作出来的?

小海:拿《海错图》说,因为他画得比较好玩,我们平时看的美人鱼,都是一个很漂亮的美女,像丹麦美人鱼一样,但是你翻开就发现这本书的美人鱼,为什么是一个糟老头?后背上还长着红色的鳍。《海错图》的整体风格比较轻松活泼,因为它是民间画师画的,可以随便画。

人鱼

但如果你要是宫廷画师,比如余省和张为邦,他们画的《兽谱》、《鸟谱》那就不一样了,这是要给皇帝看的,一画不好就要掉脑袋,所以必须得认真,你不能就按照自己的想象随便画。他们那个特点是相当于以工笔重彩为主,鸟的羽毛都画的特别清楚,还有画底下全都是有背景的。

淘河

聂璜那本《海错图》其实就没有背景,相当于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物,而这两本书更凸显一个整体的效果,因为背景再加上中国的工笔重彩,你就能看出来空间感。

余省和张为邦其实都之前跟西洋画师学过,其中一个人的师傅叫郎世宁。但这里头有很多怪兽,比如古书里有独角兽,有的长得像猪,有的身形像鹿,这两个画师他也没见过,就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但是不能“出圈”。

搜狐文化:古人对动物的认知很有意思,常常赋予它们人性或者神性,他们是如何形成这样认知的?

小海:古人其实也不是对这些动物一点都不感兴趣,但为什么中国博物学上千年,不像西方近几百年就研究得这么细?其实是古人不想把动物研究得这么细,不想把生物学属性搞得这么清楚。

如果你搞清楚了,比如说凤鸣西山周文王来的时候,说凤鸣西山相当于天下太平,文王有德,凤凰才来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根据这本书,考证它这上面画的锦鸡,也就是我们说的凤凰,身有五彩的这种鸟是红腹锦鸡。

锦鸡

如果古人把红腹锦鸡研究得特别细,山里到处都是这鸟,那周文王来了,鸟飞过来了,你能把它想的是文王有德吗? 顶多是这个鸟就飞出来了而已。所以这是第一点。

还有古人想给动物赋予社会学的意义,跟秩序有关。明清的大臣身上穿的官服都是补服,衣冠禽兽说的就是他们。衣服上有鸟的都是文官,武官身上全都是兽类,比如说麒麟、狮子、豹、海马,所以动物是跟等级相关的。古人把动物定为跟等级、跟朝廷的秩序相关。

另外,动物还会体现预兆——这个东西到底是祥兽,还是凶兽?

犰狳

其中书里有一个讲的就是犰狳,犰狳和我们今天说的南美洲犰狳不一样,咱们这个犰狳描述的就是嘴长得像鹰,耳朵长得像兔子,一出来蝗虫就到处乱飞,所以这个东西是一个凶兽。而如果你要是对动物的生物学属性研究的太清楚的话,蝗虫出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其他的自然原因造成的。

搜狐文化:书中很多动物一直活在传说中,对它们的“考证”可能不太容易,尤其是一些“有重大嫌疑”但已经灭绝的动物,请问您会都通过哪些方式寻找它们在这个世上的蛛丝马迹?

小海:普通兽是存在的,异国兽是从国外进贡来的,关于神兽它是怎么来判断的呢?首先看古书里描述神兽出现的地理位置和它的样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点。

比如说以《清宫兽谱》里的角端为例,它是成吉思汗打仗打到印度的时候,在铁门关撞见了头瑞兽 ,这头瑞兽就是角端。它出来时脑袋上顶着一个角,块头也特别大,长着马一样的尾巴,它好像还在说一句话“汝主早还”。其实离得很远,没看清,还能听到它说话,所以有些东西当然是书里描述得比较夸张,但好歹也是原始记录的,不是瞎说的。

角端

但一般情况下看到这么一种怪兽,如果以我们现代人来想,第一反应你可以定位它可能是什么生物。如果独角兽存在的话,犀牛有一个角,还有生活在海洋里的鲸鱼,有个叫一角鲸的,也叫独角鲸,它也长了一个角,这是一般我们能想到的。而这个东西栖息地是在印度,根据对生物的研究、地理分布状况,看看印度曾经、现在生活过什么动物,这样一重合,发现其实犀牛在那儿是存在的,所以这种东西很有可能是犀牛。而成吉思汗是从蒙古打过来的,蒙古是没有犀牛的。所以他在这里看见犀牛,就觉得是一个怪兽。

搜狐文化:当动物身上的神话传说与科学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么把这种动物讲给孩子?

小海:大家也不用担心这个东西,它如果跟科学冲突,担心这个孩子会不会被神话误导,事实上并不会。因为神话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东西,你听故事和传说的时候,(会发现)我们是有辨别(真假的)能力。

如果是生活在几千年前,你听到这个故事,你可能觉得是真的。而今天的我们平时都去动物园,对很多东西是有一个了解的,所以你看到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它很有趣。通过神话去连接以前的生物或者现有的生物,这是一个感性的认知,同时也能感觉到古人对周围生物的一种敬畏之心。

搜狐文化:“博物学”这一概念当下异常火爆,似乎一提到动物、植物就算是“博物学”了,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内容称得上是“博物学”?这套书的“博物”体现在哪些地方?

小海:博物学最近几年比较热,它不仅限于了解动物,对历史的了解,或者是对周边大自然的了解都算博物学。博物学真的是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是博物学;去博物馆的时候,看古人穿的衣服,用的都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纪年,房子是怎么造的,都算博物学。

比如在这套书里,如果要写一个鸟,一般来说按照现在博物学的传统观念,会把这个鸟它的栖息地是什么、生物习性是什么、与配偶相处的时候会不会唱歌、会不会抖翅膀这些特点写出来,这就属于狭义的博物学。

广义的博物学涉及了人文方面的东西,不只是科学,人文方面的东西也是博物学。这本书相当于把人文和科学打通了,里边有神话,有民俗,有历史,也有诗词、成语,把各个学科联系在一起,同时还也有生物学的,还有动物行为的分析。

搜狐文化:在可以用科学“解剖”动物的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有关它们的神话传说?

小海:我觉得神话传说一直特别重要,因为人从一诞生开始,想象力就是必不可少的,而神话就是先民看到一些东西的认知,这里边就有特别有意思的想象。这些想象其实可以一以贯之,在我们的血脉里也是延续的,因为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我们都比较喜欢故事,只有这些东西它才会传得比较快。

鳄鱼

比如说古人看到天上打雷下雨,当时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的知识储备根本解决不了这个东西。假如这时候他正好碰见一个鳄鱼出来了,他就觉得鳄鱼可能跟打雷有关系,它们就连接在了一起。

不止是中国人,好多其他国家的早期人民,他们其实也都相信万物有灵,有图腾崇拜。神话里边的生物和今天的生物最大的区别,在于神话里有一部分感性的认知,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都是对它的理性判断。

假如找一个特别不熟的,比如海底的安康鱼,长得巨丑无比,脑袋带一个小灯笼,你就觉得他确实像一个恶魔,但直观印象它只是一条鱼,生活在海底。比如说奶奶曾经养过一只猫或者狗,奶奶去世了之后,你看到这个动物时,你就会触景生情,你会从猫身上看到很多回忆,神话就有这么一种能量,它能让你连接到以前的那些感知。

搜狐文化:可否推荐一些中国古代神话典籍或博物学书目?

小海:我比较喜欢《中国神话传说》,是袁珂写的。还有很多山海经的书其实可以看看,我觉得应该看古文。因为每个人读书都有不一样的认识,如果读的是译文版,有些东西可能包含了作者的认识,就把原有的知识给覆盖掉了。我还挺喜欢严优写的《诸神纪》,因为她写的内容是和旧时代发展的背景有一些文化上的联系。如果要说关于博物学的书,其实就很多了。广西师范大学出过一本叫《风雅宋》的书,讲的就是宋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编 / 赵聪,审 / 俎燚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