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记忆的痕迹

 娜姆namu 2019-11-19
 The Emergenct 的痕迹 美】Eric R . K a n d e l 著 罗 跃 嘉 等 译 校 In Search of Memory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的探索之旅追寻记忆的痕迹以回忆录的方式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一门基础科学的发展历程, 告诉我们什么是一流的科学硏究,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E. 0. Wilson,美囡国家科孕奖茯得者,哈怫大学教授, 成仙“ t物多蛘性之父” 坎德尔这本书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得出来。他一辈子与科学研究打交道,是那样 多姿多彩,充实而快乐。他一生强烈的激情.坚定的信念与决心.是我们的领路人。 Antonio Darnask i\学院院士 爱 荷 华 大 学 神 经 生 物 学 系 [ 任 本书非同一般,作者是当今的神经科学大师,其文笔生动优美,洋溢着灵性与智慧。 无论对于普通大众、中学生,还是大学者,读来一定都会饶有兴致。 tlie Wienel. 19肪年诺;丨尔和平奖得主 这是一幅20世纪后半期神经科学发展的壮丽画卷,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坎德尔把 自己的人生融入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他所带来的强大影响力使科学探索成为全世 界共同奋斗的事业。 Oliver Sacks, fe凶杰出的神经病华专家.传记作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记述了坎德尔在脑科学前沿领域大胆自信的人生探索之旅,他 以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掀起了人类信息加工研究领域的革命。 Jarnes D. Wafion. UNA M蝶旋结拘发現者之一.1962年诺i;J尔奖得I 恐怕没人能像坎德尔那样在细胞和分子的层面上推动人类记忆机制的硏究。他破译 大脑记忆密码的激愔S彡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 位伟大科学家如何进行思考.并带动了科学的发展。 f\ Stm Mu M i l 明 P o o . 美 ㈤ 加 州 大 爭 伯 汔 列 分 校 教 授 . 屮丨】外卞院神作丨卜f研究所所氐 VM上 R j l f i r l Jlfl ISBN 7 - 5 0 1 9 - 5 6 5 0 - 2 B 108 定 价 3 5 . 0 0 元 痕迹 Eric R. Kandel 著 罗 跃 嘉 等 译 校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的探索之旅肩. Mf,O 彳 ⑷ 付 工 A C飯祕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追寻记忆的痕迹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的探索 之旅/ 美)坎德尔(KandeLE.R.著丨罗跃嘉等译 校.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书名原文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ISBN 7-5019-5650-2 i .追 n.①坎②罗 研究 IV . R338.64 ffl.记忆-人体生理学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120427号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6 by Eric R. Kandel 总 策 划 策划编辑 责任编辑 版式设计 石 铁 孙 琦 张 乃 柬 孙 琦 时春雨 责任终审杜文與 封面设计黄金支点 贵 任 校 对 万 众 贲任监印刘志颍 出版发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东长安街6号,邮编100740 印 刷北京天竺颍华印刷厂 经 销各地新华书店 版 次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开 本740 X 1050 1/16 印张21.00 字 数280千字 书 号ISBN 7-3019-5650-2/B 108 定价33.00 元 著作权合同登记图字01-2006-4584 咨询电话010-65595090 65262933 读者服务部邮购热线电话01065241695 85111729传真851U730 发行电话010-65128898 传真85113293 网 址http//www.chJip.com.cn E - m a i l clubchlip.com.cn 如发现图书残缺请直接与我社读者服务部(邮购)联系调换 60746J6X101ZYW 每 天 所 见 所 闻 的 生 活 场 景 和 片 断 总 能 在 我 们 的 脑 海 里 留 下 痕 迹 . 那 是 因 为 我 们 拥 有 记 忆 、 记 忆 联 结 着 我 们 的 过 去 和 现 在 . 也 奠 定 了 我 们 在 这 个 世 界 生 存 和 交 流 的 基 础 。 大 脑 如 何 产 生 记忆这是一个千百年来悬而未解之谜,, 美 国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教 授 埃 里 克 坎 德 尔 Eric R. K a n d e l 独 辟 蹊 径 . 通 过 研 究 原 始 动 物 海 兔 的 神 经 细 胞 . 发 现 记 忆 就 发 生 在 神 经 细 胞 的 连 接 点 突 触 上 , 其 分 子 的 工 作 原 理 也 随 之 被 揭 示 。 这 一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的 发 现 开 启 了 一 个 全 新 的 枓 学 领 域 认 知 分 子 生 物 学 . 同 时 也 有 望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人 类 记 忆 衰 退 的 难 题 书 中 作 者 追 溯 了 维 也 纳 的 儿 时 经 历 引 起 他 对 记 忆 的 强 烈 兴 趣 . 这 一 兴 趣 首 先 体 现 在 对 历 史 和 精 神 分 析 的 爱 好 , 然 后 转 到 脑 生 物 学 领 域 . 跨 越 认 知 心 理 学 . 神 经 科 学 、 细 胞 生 物 学 等 多 个 学 科 . 最 终 从 细 胞 和 分 子 层 面 上 破 译 了 人 类 记 忆 密 码 . 从 而 获 得 2 0 0 0 年 诺 贝 尔 生 理 学 或 医 学奖。 为 了 满 足 人 们 对 追 寻 记 忆 痕 迹 的 好 奇 和 渴 求 . 坎 德 尔 教 授 娓 娓 道 来 , 把 个 人 成 长 融 入 科 学 发 展 历 程 . 讲 述 他 传 奇 的 人 生 探 索 之 旅 . 我 们 可 以 从 中 领 略 大 师 的 治 学 之 道 和 大 家 风 范 。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 历 程 他 对 前 辈 和 同 行 的 尊 重 与 谦 和 . 对 年 轻 一 代 的 提 携 和 鼓 励 . 对 故 土 维 也 纳 的 眷 念 . 以 及 兑 为 犹 太 人 所 特 有 的 民 族 自 豪 感 . 这 一 切 都 深 深 地 打 动 了 我 们 . 一 种 发 自 内 心 的 敬 意 和 钦 佩 之 情 油 然而生 信 念 与 决 心 . 好 奇 与 进 取 , 狂 喜 与 艰 辛 . 幽 默 与 智 慧 贯 穿 在 他 枓 学 探 索 生 涯 的 始 终 . 也 强 烈 地 感 染 了 我 们 每 一 个 人 他 让 你 身 临 其 境 地 去 体 验 世 界 一 流 科 学 家 的 工 作 和 生 活 . 是 那 样 充 实 浪 漫 . 丰 富 多 彩 永 恒 的 爱 情 . 温 找 的 亲 情 和 亲 密 的 友 情 给 科 学 研 究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激 情 勹 灵 感 . 从 维 也 纳 到 巴 黎 . 纽 约 . 艺 术 之 都 的 文 化 氛 围 孕 育 了 科 学 家 非 凡 的 洞 察 力 . 想 象 力 和 创 造 力 4 科 学与人文的交会中充分享受大千世界的稿彩 让 我 们 跟 随 坎 德 尔 的 脚 步 . 一 起 去 追 寻 记 忆 的痕迹.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作 者 简 介 作 者 简 介 埃 里 屯 坎 德 尔 ( B t R. Kandel 1 9 2 9 年 出 生 于 奥 地 利 的 维 也 纳 , I 9 5 6 年 毕 业 于 k 国 纽 约 大 学 , 获 医 孕 博 士 苹 位 。 1 9 8 3 年 仓 今 任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生 物 化 苧 勺 分 f 生 物 物 理 学 系 教 授 、 t 华 休 斯 医 淨 研 完 屮 心 M 研 t 丨 4 . � 2 0 0 0 年 後 诺 W 尔 生 理 今 或 医 1 奖 . 译 者 序 I 译者序 如果说神圣的科学殿堂是一座象牙塔,那么诺贝尔奖获得者则是塔尖上的璀璨明珠。本 书带领读者走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教授的生活,重 现这位科学大师的成功之路。本书讲述了他的专业领域怎样从历史转到医学,从精神分析转 向致力于揭示大脑的奥秘,也生动描写了他在童年时遭遇纳粹迫害犹太人,从奥地利流亡美 国的经历,以及他对自己的祖国(奧地利)当年追随法西斯德国的深刻反思。 从1901年颁发诺贝尔奖至今,共有760人和18个组织获此殊荣,其中获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的近200人。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认知与智能活动的本质及其神经基础的科学, 在分子(基因〉、细胞、网络(神经回路)、脑区、全脑、行为等各个水平上对人类所有初级 和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包括感知觉、运动、注意、记忆、语言、思维、 愔绪、意识等方面开展研究。简言之,它研究认知活动的脑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 为发展敁为迅猛的一门新兴科学。进入21世纪,与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的工作频频获得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2000年得主为瑞典科学家ArvidCarlssoii�美国科学家Paul Greengard和 Eric Kandel 本书作者),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大发现,2003 年,美国科学家PaulLaiiterbur和英国科学家PeterMansfield获奖,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 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坫终导致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这一技术成为目前认知神经科学的最 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2004年,美国科学家Richard Axel和Linda Buck因对气味受体和嗅 觉系统组织方式的研究中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的获奖从一 个侧面表明了认知神经科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所占有的賞要地位。 在中国,“脑与认知科学”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纲要,成为八大前沿科学领域之 2005年初,科技部同时枇准建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 学习国家茧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说明认知与脑科学在 中国受到的重视及广阔的前景。本人曾组织“认知神经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青 岛),在2006年初出版认知神经科学教程,并有幸成为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的负责 人。本书的翻译出版,也是我本人对中国认知神经科学事业的一点微薄贡献。 我乐意承担此书的翻译,除了它本身的魅力,也要感谢北京大学朱滢教授的推荐。我组 织了课题组的李新影(第11�19章)、南云(第4�10章)、曲琛(第20�28章)、顾媛媛(第 1�3章,第29�30章)进行翻译工作,她们有的是刚出站的博士后、刚毕业的博十,也有 II _ 追 寻 记 忆 的 痕 迹 在读的博士研究生,或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其背景来自医学、心理学或英语等多学科领域。 前期工作结束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封闭式的集体校正,大家的认真工作和团结协助使得该中 文版能与英文版同年出版,以最快速度与中国读者见面。本书作者坎德尔教授得知中文版问 世的消息,非常髙兴,亲自为中文版撰写了 “中文版序”,为本书增色不少。“万千心理”对 本书的翻译出版非常重视,策划编辑孙琦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感谢。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的第一届 认知神经科学国际学术大会(the 1st Sino-West Exchange Conference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在北京隆重开幕,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医学院的Hubel教授、10多位中外科学院院士和 数百名中外认知与脑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将相聚一堂,本书的出版为这次认知神经科学的 盛会泰上一份小小的礼物。圾近,中国科协邀请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访问北京,引发了北京 的科学热。如果诺贝尔奖得主的著作在中国发行、诺贝尔奖得主的来访能够激发大众对科学 的兴趣,促进认知神经科学乃至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不违本书中译本出版发行的初衷。 北 京 师 蒗 大 学 认 知 祌 经 科 学 与 宇 习 国 家 重 点 实 检 S 主 任 2 0 0 6 年 1 0 月 8 a 于 京 师 囷 中 文 版 序 m 我的著作追.1记忆的痕迹U n Search of Memory已翻译成屮文并在中国 出版,欣闻此讯,倍感柴幸。近年来,到美 国学习神经科学的中国学生质量之好为我亲 眼所见。从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出,中国科学 家的研究为准动新兴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发 挥了丨丨益歌要的作用,这一点是奄无疑问 的。从20世纪40年代冯德培1教授的经典研 宄到最近蒲蒗明2教授所做的丄作,屮囤学 者们在突触可塑性的研究方面做出f汗创忡 的贡献,可谓影响深远。我们唯期待的是 将来史加伟大的科学发现。在此,我非常感 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4学1国家 戍实验宰卞仟罗跃嘉教授以及他的课题组成 员,是他们将本书中文版呈现在了中囷学生 和广人读者的面前。 Eric Kandel 2006年8月 丨.冯德培(1907 1995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年获英国伦教大 学博士学位.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幵拓者.1946年曾经在Eric Kandel工怍过的洛克菲勒研究所 进行合怍研究。其经典研究是观察分析了脊椎动物的神经肌肉突蝕的强直后增强效应(pt-tetanic potentiation. PI P 0 2.蒲慕明U948 神经生物学家.从率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现任美国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讲座教授.神经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1988 1995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期间.曾与Eric Kandel共事 孙 琦 i f II _追寻记忆的痕迹 21世纪,科学界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科学家们 的目标是极力去理解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的生物学基础,以及自由意志的范 围。就在儿十年前,生物学家在心理加工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一种梦想。20世 纪中叶之前,科学界尚无法认可利用生物学方法,即可能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认知心理研 究分析和探索这一宇宙中最复杂的加工系统的奥秘。 在过去50年中,生物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得这一梦想成为现实。美国生物学 家James Watson和Francis C r i c k 于 1 9 5 3 年 发 现 D N A 的 双 螺 旋 结 构 揪 起 了 生 物 学 领 域的一场革命。他们的发现为了解基因信息如何控制细胞功能提供了理论框架,解释 了基因怎样被调节、基因怎样产生决定细胞功能的蛋白质,以及生命的发育机制怎样 控制基因和蛋白质的激活与抑制,从而决定生物的形体结构。这些卓越的成就使得生 物 学 成 为 与 物 理 学 和 化 学 并 驾 齐 驱 的 核 心 科 学 之 一 。 在 融 会 了 新 的 知 识 理 念 的 基 础 上 , 生 物 学 充 满 信 心 地 向 科 学 界 f t 崇 髙 的 目 标 迈 进,那就是研究人类认知心理的生物学基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一目标是哲学的、 非科学的,但现在已无疑成为科学界的一个重大的前沿问题。事实上,当回顾20世纪 敁后20年时,很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这段时期对人类心理锒有价值的发 现和见解,并不是来自干传统的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哲学、精神分析学或心理学 本身,而是源自这些学科与脑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多学科的融合基于近年来分子生物 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结果是诞生了一门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即认知分子生 物 学 , 其 核 心 思 想 采 用 分 子 生 物 学 的 知 识 和 方 法 来 探 索 人 类 生 命 的 未 解 之 谜 。 这 一 新 兴 科 学 基 于 以 下 五 大 基 本 原 理 第一,脑与心理的合二为一。大脑是一个复杂的具有计算能力的生物器官,它构 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调节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并且控制我们的行为,不仅包括那些 简单的运动行为如奔跑和进食,还包括人类特有的复杂行为如思维、言语和艺术创造。 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是由大脑执行的一系列操作,就像行走是由腿完成的连贯动作 -样,只不过心理加工要比走路复杂得多。 第二,大脑的每种心理功能,从最简单的反射到最富创造性的语言、音乐和艺术 创 作 , 都 是 由 不 同 脑 区 的 特 定 神 经 回 路 来 实 现 的 。 这 就 是 为 什 么 我 们 更 倾 向 于 使 用 序 言 V “广义的认知神经生物学”,因为它能够反映出心理加工是由一些特定的神经回路来完 成的,而“狭义的认知神经生物学”意味的是一种心理加工的全部操作都只由某个单 独的脑区来完成。 第 三 , 所 有 这 些 神 经 回 路 都 是 由 相 同 的 基 本 信 号 单 位 一 神 经 元 组 成 的 。 第四,神经回路通过细胞内的特殊分子在其内部以及神经细胞之间发出信号。 第五,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这些特殊的信号分子几乎完全被保贸了下来。其中有 些分子不但存在于我们最远古祖先的细胞中,也存在干现有的进化而来的单细胞生物 如细菌、酵母)和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如蠕虫、苍蝇与蜗牛)的细咆中。无论古老还 是现代的生物学机制,都是通过相同的分子来控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使得我们适应瞬 息万变的环境。 因 此 , 我 们 从 新 兴 的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获 得 的 不 仅 是 对 我 们 自 身 的 了 解 一 我 们 如 何 知觉、学习、记忆、感受和行为,而且也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人类整体的重新认识。 这让我们不得不感谢我们的袓先,因为低等生物使用的分子不断进化产生了人类的心 理,并且那些调节各种生命过程的分子机制被完好地保存至今,并应用到我们的认知 活动中。 由于认知神经生物学对个体和社会皆有着潜在的重大意义,现在科学界已经公认认 知神经生物学将成为21 [it纪的主导科学,其重要性如冋基因生物学对于20世纪科学发 展的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开始了对心理加工本质的思 考。从那之后,这一直是西方思想领域的中心问题。而这一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使我们 能够进一步探讨这一悬而未决的疑问,为我们了解和解决影响日常生活的心理加工这一 重大问题提供了实践的方法。科学已不再是科学家独有的领地,而是成为现代生活和当 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儿乎每天煤体都在报道大众无法理解的各种技术信息。人们在 读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种常见的老年痴呆症译者注)和老齡 化引起记忆缺失的文章时,常常不能理解这两种记忆损伤之间的不同。前者的失忆是不 断恶化的、破坏性很强的改变,而后者则是相对缓慢的、曳性的变化。而今人们也听说 认知科学在迅速发展,却并不清楚这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人们还得知基因影响行为,某 些基因的功能障碍会导致精神紊乱和神经疾病,却不知道基因是如何运作的;最后,人 们还听说不同性别在智能上的不同会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学术与职业道路,但这是否意味 着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揞脑结构的不同呢 二者的学习方式又冇何不同呢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为自己和公众做出一些重要决策,而这些决策行为都包含着从 生物学角度对心理加工的理解。例如,-些决定将会产生于我们试图理解什么是正常行 II _追寻记忆的痕迹 为、什么是精神障碍和神经疾病的过程中。因而每个人都应获得最有效的、通俗易懂的 科学信息以便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同意当前科学界的这种观点,即我们有赍任 向公众提供这类信息。 在我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早期,我意识到就像科学家渴望解释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 一 样 , 没 有 科 学 知 识 背 景 的 人 们 也 热 切 地 想 学 习 这 门 新 科 学 。 这 促 使 我 和 J a m e s H. Schwartz 我在哥沦比亚大学的同事)一起撰写了神经科学的原理Principle of Neural Science 一书,作为大学及医学院的入门教科书,该书现在已经印到第五版了。 在这本教科书出版之后,我们经常被邀请去为社会大众做一些脑科学的科普讲座。 ‘这样的经历使我相信,普通百姓是希望并愿意努力去理解脑科学的,只要科学家也 愿意去告诉他们。因此,我编写了这本书,为没有科学知识背景的普通读者来介绍这门 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我的目的在于,用简单的语言去解释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它是 如何与生物学一样,从早期科学家的理论和观察,发展到今天这样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2000年秋天,我因对大脑记忆储存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所 有的诺贝尔奖得主都应邀写一篇自传,这也是我撰写此书的另一个动力。在写自传的 过程中,我比以往更加清楚地惫识到,我对记忆本质的兴趣根植于我在维也纳的童年 经历。当我惊喜地发现我的研究让我置身于当代科学的一个伟大历史时期,并成为世 羿杰出生物学家群体中的一贡,这也使我心存慼激。在工作中,我结识了一些位于生 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前沿的一流科学家,与他们的往来和交流对我的研究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因此,我在这本书里加进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在过去50年间认知神经研究领域所 取 得 杰 出 科 学 成 就 的 学 术 史 ; 另 一 个 是 我 的 个 人 生 活 经 历 以 及 过 去 5 0 年 的 职 业 生 涯 。 我追溯了在维也纳的儿时经历是如何引起我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 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最后进入了记忆的细胞和分子加 工这一特定的研究领域。因此,本书追寻记忆的痕迹是我个人对记忆问题的 探索,如何与最崇髙的科学事业进行交叉力图从细胞和分子的生物学角度来研究 认知心理加工。 S 录 132 140 147 156 笫三H15 突触联系的强化 神经生物和行为学中心 简单行为也能被学习调控 经验改变突触 个体化的生物学基础 分子与短时记忆 TR�JUG V 记忆基因 (173〉 基因与突触的对话 (182 笫 成 4 / 1 9 3 1 2 3 4 5 6 7 8 笫一; 1 个 人 记 忆 与 记 忆 存 储 的 生 物 学 基 础 2 维 也 纳 的 童 年 生 活 3 美 国 的 教 育 4 每 次 一 个 细 胞 5 神 经 细 胞 的 谈 话 6 神 经 细 胞 之 间 的 对 话 7 简 单 与 复 杂 的 神 经 系 统 8 不 同 的 记 忆 , 不 同 的 脑 区 9 寻 找 研 究 记 忆 的 理 想 系 统 1 0 学 习 的 神 经 类 似 物 第 二 2 0 回 到 复 杂 记 忆 中 (195 SG/ Sj/ 3 924 /S /S /GS S1/ S1/ S|/ 9 3 4 3 G 5 i 3 5 6 7 8 9 K n 1 /|S S1J/ 7 2 n /oS II _追寻记忆的痕迹 2 1 突 触 也 保 留 了 最 美 好 的 记 忆 (199 2 2 大 脑 对 外 部 世 界 的 记 忆 (204 2 3 集 中 注 意 力 (211 笫五;1217 24 颗小红药 (219 25老鼠、人类与心理疾病 (228 2 6 治 疗 精 神 病 的 新 方 法 (238 2 7 生 物 学 与 精 神 分 析 思 想 的 复 兴 (244 28 意识 (251〉 笫六春/259 2 9 斯 德 哥 尔 摩 与 维 也 纳 (261 30从记忆中学习前景展望 (277 287 除 了 生 物 学 的 存 在 , 彩 响 我 们 生 淥 的 不 是 真 卖 的 过 去 , 而 是 成 们 对 过 去 的 印 象 。 这 些 印 象 素 桊 是 结 构 严 畚 , 并 且 过 重 重 荈 选 的 , 有 如 神 话 般 不 可 古 喻 。 对 过 去 的 印 象 和 象 征 牲 的 构 建 就 像 逡 俜 仿 息 一 样 刻 入 我 们 的 老 识 中 。 夺 一 个 房 走 时 期 却 在 当 代 和 过 去 的 神 铦 背 景 中 映 射 着 其 除 了 生 物 学 的 存 在 , 彩 响 我 们 生 淥 的 不 是 真 卖 的 过 去 , 而 是 成 们 对 过 去 的 印 象 。 这 些 印 象 素 桊 是 结 构 严 畚 , 并 且 过 重 重 荈 选 的 , 有 如 神 话 般 不 可 古 喻 。 对 过 去 的 印 象 和 象 征 牲 的 构 建 就 像 逡 俜 仿 息 一 样 刻 入 我 们 的 老 识 中 。 夺 一 个 房 走 时 期 却 在 当 代 和 过 去 的 神 铦 背 景 中 映 射 着 其 116 George S t e i n e r , 蓋 相 5 蚝 城 望 In Bluebeards Castle, 1971 个人记K与记Z存储的生格学基础 记忆总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试想一下,你可以随意问想起在遥远的过去所发生 的事情例如,你中学或者大学生活的第一天,你的第一次约会,或是你的初恋。在 回忆的过程中,你并不仅仅是记起某件事,同时也在重新体验这件事悄发生时你的所 见所闻所感,当时的情境氛围、具体的时间地点、聊天的内容,甚至是你的情绪状态。 回忆也可能是对过去某段记忆的重新塑造,有时记忆也会被歪曲。回想过去的某段经 历恰如一种精神之旅,它使我们穿越时空限制,并 Bukey, 2000 0但 奥 地 利 的 人 们 ( 包 括 那 些 在 4 8 小 时 前 还 反 对 他 的 人 〉 对 他 不 同 寻 常 的 欢 迎 使 他 相 信 , 奥 地 利 乐 意 接 受 、 事 实 上 欢 迎 被 吞 并 。 似 乎 每 个 人 , 从 卑 微 的 店 主 到 学 术 团 体 中 最 髙 层 的 成 员 , 当 时 都 公 幵 地 信 奉 希 特 勒 。 Theodor Cardinal Innitzer维也纳的一位深具影响力的大主教,鞞经一度是犹太团体 的守护者,当时却命令维也纳所有的天主教教堂升起纳粹党的旗帜,并敲响教堂的钟 声以对希特勒的到来表示敬意。他亲自迎接了希特勒,并向希特勒表示了他自己以及 所 有 奥 地 利 天 主 教 徒 的 绝 对 忠 诚 , 并 且 许 诺 奥 地 利 的 天 主 教 徒 将 成 为 伟 大 德 国 a 忠 诚 的子嗣,在这个重大的日子投入德国的怀抱。主教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尊重宗教自由, 并保证宗教在年轻人教育中的地位不动摇。 从希特勒进驻奧地利的那个夜晚开始,所有的苦难降临了。维也纳的暴徒们(包 括成年人和年轻人)在奧地利纳粹党的怂恿下,呼喊聍“打倒犹太人希特勒万岁 摧毁犹太人”开始了整个国家的耧动。他们到处殴打犹太人、抢夺财物,并用各种方 式羞辱犹太人强迫他们下跪、清洗街道以消除每处反对合并的政治图画。我的父亲 也被迫用牙刷清除由维也纳的爱国者,以表示反对合并、鼓励维也纳人民支持奥地利 独 立 的 “ 是 的 ( Y e s ” 字 样 , 这 是 维 也 纳 城 里 体 现 奧 地 利 独 立 的 最 后 一 点 标 志 ( 图 2 . 5 � 其 他 的 犹 太 人 被 强 迫 用 油 漆 在 犹 太 人 的 店 铺 上 刷 上 图 样 的 标 记 或 是 “ 犹 太 ” 字 样。深谙德国纳粹策略的外国评论家都不禁惊诧于奥地利民众.当时的暴行。在维也 纳和其犹太居民Vienmi and Its Jews 一书中,George Berkley引用了一个德国骑兵的 话“维也纳人已经在一夜之间做了直到今天德国人也做不到的事情。在奥地利, 不需要组织对犹太人的联合抵制,奥地利人巳经自发幵始了。” 德国剧作家Carl Zuckmayer为逃脱希特勒的统治于1933年搬迁到奥地利,在他的 自传中,他将维也纳在合并后儿天的情形描述成一幅梦魇般的画卷。那几天的维也纳 就好像 阎王打开了地狱的大门,放出许多最卑劣最可怕的魔鬼。在我的一生中,我目睹 过人类所能见的最赤裸棵的恐怖和惊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参加了数十场战役, 经历过敌军的子弹扫射、毒气攻击,在阵地战中越过胸墙。我也目睹了战后时期的混 乱决定性的起义、街道巷战、会议厅的争吵。1923年,我也是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 政变时的旁观者,也亲眼目睹了纳粹政党在柏林早期统治时的情形。但这些景象都无 法与那些天维也纳的情形相提并论。在维也纳所发生的暴行与德国的强大无关在 维也纳发生的一切是一股充斥着羡慕、嫉妒、辛鲮、盲目、恶劣的复仇渴望的浊流。 所有良性的本能都缄默了只有麻痹的群众被释放了那是暴徒的巫师安息曰。 所有构成人类尊严的成分都被埋葬了。 14 追 寻 记 忆 的 痕 迹 在 希 特 勒 进 胖 维 也 纳 的 第 二 天 , 除 了 与 我 同 是 犹 太 人 的 一 个 女 同 学 , 所 有 的 问 学 都幵始疏远我。在我平时玩耍的公园里,我遭到了同学的辱骂、羞辱和殴打。在1938 年 4 月 底 , 我 所 在 小 学 里 的 所 有 犹 太 儿 赍 都 被 驱 逐 , 转 到 了 离 我 家 很 远 的 一 所 位 于 第 19 K � 山 犹 太 教 师 汗 办 的 特 殊 学 校 驮 。 在 维 也 纳 大 学 , 儿 乎 所 存 的 犹 太 人 被 汗 除 , 包 括 4 0 的 学 生 社 闭 成 员 和 5 0 的 教 师 。 这 种 对 犹 太 人 的 恶 行 在 水 晶 玻 璃 之 夜 达 到 f 高 潮。所以说,我的遭遇与其他人相比町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我 的 父 亲 和 母 亲 年 幼 时 在 第 次 世 界 大 战 发 生 之 前 就 都 来 到 f 维 也 纳 。 我 的 母 亲 Charlotte Zimels T 1897年出生在W班牙北部省份的一个小镇Kolomyya�它与罗马尼亚 毗 邻 , 曾 经 足 奥 匈 帝 W 的 地 域 , 现 在 楚 乌 克 兰 领 土 的 一 部 分 。 当 时 这 个 小 镇 的 居 民 大 概 存 4 3 0 0 0 人 , 约 一 半 足 犹 太 人 。 在 那 儿 , 犹 太 人 的 社 W 有 着 活 泼 的 文 化 氛 M � 我 的 母 亲 成 艮 在 一 个 有 良 好 教 存 背 拔 的 中 产 阶 级 家 庭 中 。 M 然 母 亲 在 维 也 纳 大 学 只 学 了 一 年,但除广德语和波兰语之外,她还能用英语书写和交流。我的父亲Hermann Kandel 于1898年出生在Lvov Lemberg附近的一个小镇Olesko,家境贫寒。Olesko小镇大约 2 维 也 纳 的 童 年 生 活 1 5 有25000人,现在也W乌克兰。母亲在初见到父亲的时候就被他英俊、充满活力的外 表 和 幽 默 的 谈 吐 所 吸 引 。 父 亲 一 家 在 1 9 0 3 年 , 也 就 是 他 5 岁 的 时 侯 搬 到 了 维 也 纳 。 在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期 间 , 还 在 他 念 高 中 的 时 候 被 充 军 , 参 与 了 奥 匈 联 盟 部 队 的 作 战 并 在 战 役 中 负 伤 。 战 后 , 父 亲 就 幵 始 工 作 来 养 活 自 己 , 因 而 始 终 未 能 完 成 他 的 髙 中 学业。 我出生在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击败而瓦解的11年后。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之前,奥匈帝国是欧洲第二大国家,疆域仅次于俄国。奥匈帝国在东北方扩张到现 今的乌克兰,东至现在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南至匈牙利、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 战后,奥地利的版图骤减,失去了所有语言不同的省份,只保留了说德语的中心地区。 因 此 , 奥 地 利 的 人 口 骤 减 ( 从 5 4 0 0 万 居 民 减 至 7 0 0 万 居 民 ) , 同 时 其 政 治 地 位 也 降 低了。 在我的青少年期,维也纳人口接近有200万,学术氛围仍然十分活跃。当时在社会 民主党人领导下的地方政府进行了非常成功的社会、经济和医疗改革,得到了社会各 界的广泛称赞,我的父母和他们的朋友对此也是十分欣慰的。那个时候的维也纳是一 个繁荣的文化中心。马勒和勋伯格以及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大师的音乐回荡在城 市的每个角落,克里姆特、柯克施卡和希勒等大胆的表现派画家的作品装饰着城市的 每栋建筑。 虽然维也纳的文化曾经十分繁荣,但是在19世纪30年代,维也纳是一个十分压抑 的政治独裁的城市。当时年幼的我还无法理解这一点,直到后来到了美国,在那里过 着轻松愉快的青春期时,我才明由我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形成时的生活环境,事实 上有多么的可怕。 虽然犹太人巳经在维也纳生活了 1000多年,对维也纳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反犹主义由来巳久。在20世纪初,维也纳是欧洲唯一一个将反犹主义作为当权政党 政嚼平台甚础的城市。从1897年到1910年维也纳的市长由反犹主义的人民党人Karl Lue-ger担任,他进行偏动性的演说,主要攻击中产阶级中“富裕的犹太人”。中产阶级是在 1867年实行新宪法后形成的。当时的新宪法赋予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平等的民主权 利,并R允许他们自由公开地信仰自己的宗教。 虽然新宪法这样规定,但是,占维也纳城市总人口 1 0 以 及 中 心 城 区 人 口 2 0 的 犹太人,在市民服务、军队、外交团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遘到歧视。大部分社 团俱乐部和运动组织都有一个雅利安人(Aryan条款,规定犹太人不得加入。在1924 年到1934年期间,奥地利还存在一个非法的极端反犹的纳粹政党,该党在1928年曾抗议 一个犹太作曲家在维也纳歌剧院进行演出(阁2.6。 追寻记忆的痕迹 UotttlQ f _ f | Otl稱 I D i e n e r u n �V该M意iLknisc改仏人卞教口 iii然丨ser 不信上帝,似他和Sara对于身为犹太人都感到P分f丨杂。 在 1 9 4 9 年 , D c n i s e 和 哥 哥 、 父 母 一 起 移 民 到 广 关 M � D e n i s e 在 纽 约 的 法 国 学 院 待 了一年,在17岁的时候被Bryn Mavvr嗲院作为大三学牛呆取。19岁从Bryn Mawr7院 毕业后,[enise申请到f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牛.。我们1955年相遇 的时候,她已经幵始和Kobert K. Merlon 起做博七论文的相关研究,Kobert为现代社 会学做出广很人贞献,足科卞社会卞的奠堪人。丨enise的溥1论文研究内袢足对饭学院 学生职业选择的纵向实验调杳。 1956年6 J j , 1 我 从 K 学 院 华 业 儿 人 后 , U e n i s e 和 我 结 婚 f 图 3 . 4 � 我 们 在 麻 哲 Massachusetts 的 Tanglewood 度过 f 短 暂 的 蜜月,在此期间我还在准铬M家医学考试,这 也 足 永 远 不 许 我 忘 记 的 一 点 。 蜜 月 之 The Emergenct 的痕迹 美】Eric R . K a n d e l 著 罗 跃 嘉 等 译 校 In Search of Memory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的探索之旅追寻记忆的痕迹以回忆录的方式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一门基础科学的发展历程, 告诉我们什么是一流的科学硏究,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E. 0. Wilson,美囡国家科孕奖茯得者,哈怫大学教授, 成仙“ t物多蛘性之父” 坎德尔这本书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得出来。他一辈子与科学研究打交道,是那样 多姿多彩,充实而快乐。他一生强烈的激情.坚定的信念与决心.是我们的领路人。 Antonio Darnask i\学院院士 爱 荷 华 大 学 神 经 生 物 学 系 [ 任 本书非同一般,作者是当今的神经科学大师,其文笔生动优美,洋溢着灵性与智慧。 无论对于普通大众、中学生,还是大学者,读来一定都会饶有兴致。 tlie Wienel. 19肪年诺;丨尔和平奖得主 这是一幅20世纪后半期神经科学发展的壮丽画卷,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坎德尔把 自己的人生融入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他所带来的强大影响力使科学探索成为全世 界共同奋斗的事业。 Oliver Sacks, fe凶杰出的神经病华专家.传记作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记述了坎德尔在脑科学前沿领域大胆自信的人生探索之旅,他 以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掀起了人类信息加工研究领域的革命。 Jarnes D. Wafion. UNA M蝶旋结拘发現者之一.1962年诺i;J尔奖得I 恐怕没人能像坎德尔那样在细胞和分子的层面上推动人类记忆机制的硏究。他破译 大脑记忆密码的激愔S彡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 位伟大科学家如何进行思考.并带动了科学的发展。 f\ Stm Mu M i l 明 P o o . 美 ㈤ 加 州 大 爭 伯 汔 列 分 校 教 授 . 屮丨】外卞院神作丨卜f研究所所氐 VM上 R j l f i r l Jlfl ISBN 7 - 5 0 1 9 - 5 6 5 0 - 2 B 108 定 价 3 5 . 0 0 元 痕迹 Eric R. Kandel 著 罗 跃 嘉 等 译 校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的探索之旅肩. Mf,O 彳 ⑷ 付 工 A C飯祕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追寻记忆的痕迹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的探索 之旅/ 美)坎德尔(KandeLE.R.著丨罗跃嘉等译 校.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书名原文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ISBN 7-5019-5650-2 i .追 n.①坎②罗 研究 IV . R338.64 ffl.记忆-人体生理学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120427号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6 by Eric R. Kandel 总 策 划 策划编辑 责任编辑 版式设计 石 铁 孙 琦 张 乃 柬 孙 琦 时春雨 责任终审杜文與 封面设计黄金支点 贵 任 校 对 万 众 贲任监印刘志颍 出版发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东长安街6号,邮编100740 印 刷北京天竺颍华印刷厂 经 销各地新华书店 版 次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开 本740 X 1050 1/16 印张21.00 字 数280千字 书 号ISBN 7-3019-5650-2/B 108 定价33.00 元 著作权合同登记图字01-2006-4584 咨询电话010-65595090 65262933 读者服务部邮购热线电话01065241695 85111729传真851U730 发行电话010-65128898 传真85113293 网 址http//www.chJip.com.cn E - m a i l clubchlip.com.cn 如发现图书残缺请直接与我社读者服务部(邮购)联系调换 60746J6X101ZYW 每 天 所 见 所 闻 的 生 活 场 景 和 片 断 总 能 在 我 们 的 脑 海 里 留 下 痕 迹 . 那 是 因 为 我 们 拥 有 记 忆 、 记 忆 联 结 着 我 们 的 过 去 和 现 在 . 也 奠 定 了 我 们 在 这 个 世 界 生 存 和 交 流 的 基 础 。 大 脑 如 何 产 生 记忆这是一个千百年来悬而未解之谜,, 美 国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教 授 埃 里 克 坎 德 尔 Eric R. K a n d e l 独 辟 蹊 径 . 通 过 研 究 原 始 动 物 海 兔 的 神 经 细 胞 . 发 现 记 忆 就 发 生 在 神 经 细 胞 的 连 接 点 突 触 上 , 其 分 子 的 工 作 原 理 也 随 之 被 揭 示 。 这 一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的 发 现 开 启 了 一 个 全 新 的 枓 学 领 域 认 知 分 子 生 物 学 . 同 时 也 有 望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人 类 记 忆 衰 退 的 难 题 书 中 作 者 追 溯 了 维 也 纳 的 儿 时 经 历 引 起 他 对 记 忆 的 强 烈 兴 趣 . 这 一 兴 趣 首 先 体 现 在 对 历 史 和 精 神 分 析 的 爱 好 , 然 后 转 到 脑 生 物 学 领 域 . 跨 越 认 知 心 理 学 . 神 经 科 学 、 细 胞 生 物 学 等 多 个 学 科 . 最 终 从 细 胞 和 分 子 层 面 上 破 译 了 人 类 记 忆 密 码 . 从 而 获 得 2 0 0 0 年 诺 贝 尔 生 理 学 或 医 学奖。 为 了 满 足 人 们 对 追 寻 记 忆 痕 迹 的 好 奇 和 渴 求 . 坎 德 尔 教 授 娓 娓 道 来 , 把 个 人 成 长 融 入 科 学 发 展 历 程 . 讲 述 他 传 奇 的 人 生 探 索 之 旅 . 我 们 可 以 从 中 领 略 大 师 的 治 学 之 道 和 大 家 风 范 。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 历 程 他 对 前 辈 和 同 行 的 尊 重 与 谦 和 . 对 年 轻 一 代 的 提 携 和 鼓 励 . 对 故 土 维 也 纳 的 眷 念 . 以 及 兑 为 犹 太 人 所 特 有 的 民 族 自 豪 感 . 这 一 切 都 深 深 地 打 动 了 我 们 . 一 种 发 自 内 心 的 敬 意 和 钦 佩 之 情 油 然而生 信 念 与 决 心 . 好 奇 与 进 取 , 狂 喜 与 艰 辛 . 幽 默 与 智 慧 贯 穿 在 他 枓 学 探 索 生 涯 的 始 终 . 也 强 烈 地 感 染 了 我 们 每 一 个 人 他 让 你 身 临 其 境 地 去 体 验 世 界 一 流 科 学 家 的 工 作 和 生 活 . 是 那 样 充 实 浪 漫 . 丰 富 多 彩 永 恒 的 爱 情 . 温 找 的 亲 情 和 亲 密 的 友 情 给 科 学 研 究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激 情 勹 灵 感 . 从 维 也 纳 到 巴 黎 . 纽 约 . 艺 术 之 都 的 文 化 氛 围 孕 育 了 科 学 家 非 凡 的 洞 察 力 . 想 象 力 和 创 造 力 4 科 学与人文的交会中充分享受大千世界的稿彩 让 我 们 跟 随 坎 德 尔 的 脚 步 . 一 起 去 追 寻 记 忆 的痕迹.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作 者 简 介 作 者 简 介 埃 里 屯 坎 德 尔 ( B t R. Kandel 1 9 2 9 年 出 生 于 奥 地 利 的 维 也 纳 , I 9 5 6 年 毕 业 于 k 国 纽 约 大 学 , 获 医 孕 博 士 苹 位 。 1 9 8 3 年 仓 今 任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生 物 化 苧 勺 分 f 生 物 物 理 学 系 教 授 、 t 华 休 斯 医 淨 研 完 屮 心 M 研 t 丨 4 . � 2 0 0 0 年 後 诺 W 尔 生 理 今 或 医 1 奖 . 译 者 序 I 译者序 如果说神圣的科学殿堂是一座象牙塔,那么诺贝尔奖获得者则是塔尖上的璀璨明珠。本 书带领读者走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教授的生活,重 现这位科学大师的成功之路。本书讲述了他的专业领域怎样从历史转到医学,从精神分析转 向致力于揭示大脑的奥秘,也生动描写了他在童年时遭遇纳粹迫害犹太人,从奥地利流亡美 国的经历,以及他对自己的祖国(奧地利)当年追随法西斯德国的深刻反思。 从1901年颁发诺贝尔奖至今,共有760人和18个组织获此殊荣,其中获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的近200人。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认知与智能活动的本质及其神经基础的科学, 在分子(基因〉、细胞、网络(神经回路)、脑区、全脑、行为等各个水平上对人类所有初级 和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包括感知觉、运动、注意、记忆、语言、思维、 愔绪、意识等方面开展研究。简言之,它研究认知活动的脑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 为发展敁为迅猛的一门新兴科学。进入21世纪,与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的工作频频获得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2000年得主为瑞典科学家ArvidCarlssoii�美国科学家Paul Greengard和 Eric Kandel 本书作者),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大发现,2003 年,美国科学家PaulLaiiterbur和英国科学家PeterMansfield获奖,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 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坫终导致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这一技术成为目前认知神经科学的最 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2004年,美国科学家Richard Axel和Linda Buck因对气味受体和嗅 觉系统组织方式的研究中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的获奖从一 个侧面表明了认知神经科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所占有的賞要地位。 在中国,“脑与认知科学”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纲要,成为八大前沿科学领域之 2005年初,科技部同时枇准建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 学习国家茧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说明认知与脑科学在 中国受到的重视及广阔的前景。本人曾组织“认知神经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青 岛),在2006年初出版认知神经科学教程,并有幸成为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的负责 人。本书的翻译出版,也是我本人对中国认知神经科学事业的一点微薄贡献。 我乐意承担此书的翻译,除了它本身的魅力,也要感谢北京大学朱滢教授的推荐。我组 织了课题组的李新影(第11�19章)、南云(第4�10章)、曲琛(第20�28章)、顾媛媛(第 1�3章,第29�30章)进行翻译工作,她们有的是刚出站的博士后、刚毕业的博十,也有 II _ 追 寻 记 忆 的 痕 迹 在读的博士研究生,或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其背景来自医学、心理学或英语等多学科领域。 前期工作结束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封闭式的集体校正,大家的认真工作和团结协助使得该中 文版能与英文版同年出版,以最快速度与中国读者见面。本书作者坎德尔教授得知中文版问 世的消息,非常髙兴,亲自为中文版撰写了 “中文版序”,为本书增色不少。“万千心理”对 本书的翻译出版非常重视,策划编辑孙琦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感谢。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的第一届 认知神经科学国际学术大会(the 1st Sino-West Exchange Conference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在北京隆重开幕,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医学院的Hubel教授、10多位中外科学院院士和 数百名中外认知与脑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将相聚一堂,本书的出版为这次认知神经科学的 盛会泰上一份小小的礼物。圾近,中国科协邀请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访问北京,引发了北京 的科学热。如果诺贝尔奖得主的著作在中国发行、诺贝尔奖得主的来访能够激发大众对科学 的兴趣,促进认知神经科学乃至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不违本书中译本出版发行的初衷。 北 京 师 蒗 大 学 认 知 祌 经 科 学 与 宇 习 国 家 重 点 实 检 S 主 任 2 0 0 6 年 1 0 月 8 a 于 京 师 囷 中 文 版 序 m 我的著作追.1记忆的痕迹U n Search of Memory已翻译成屮文并在中国 出版,欣闻此讯,倍感柴幸。近年来,到美 国学习神经科学的中国学生质量之好为我亲 眼所见。从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出,中国科学 家的研究为准动新兴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发 挥了丨丨益歌要的作用,这一点是奄无疑问 的。从20世纪40年代冯德培1教授的经典研 宄到最近蒲蒗明2教授所做的丄作,屮囤学 者们在突触可塑性的研究方面做出f汗创忡 的贡献,可谓影响深远。我们唯期待的是 将来史加伟大的科学发现。在此,我非常感 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4学1国家 戍实验宰卞仟罗跃嘉教授以及他的课题组成 员,是他们将本书中文版呈现在了中囷学生 和广人读者的面前。 Eric Kandel 2006年8月 丨.冯德培(1907 1995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年获英国伦教大 学博士学位.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幵拓者.1946年曾经在Eric Kandel工怍过的洛克菲勒研究所 进行合怍研究。其经典研究是观察分析了脊椎动物的神经肌肉突蝕的强直后增强效应(pt-tetanic potentiation. PI P 0 2.蒲慕明U948 神经生物学家.从率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现任美国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讲座教授.神经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1988 1995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期间.曾与Eric Kandel共事 孙 琦 i f II _追寻记忆的痕迹 21世纪,科学界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科学家们 的目标是极力去理解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的生物学基础,以及自由意志的范 围。就在儿十年前,生物学家在心理加工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一种梦想。20世 纪中叶之前,科学界尚无法认可利用生物学方法,即可能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认知心理研 究分析和探索这一宇宙中最复杂的加工系统的奥秘。 在过去50年中,生物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得这一梦想成为现实。美国生物学 家James Watson和Francis C r i c k 于 1 9 5 3 年 发 现 D N A 的 双 螺 旋 结 构 揪 起 了 生 物 学 领 域的一场革命。他们的发现为了解基因信息如何控制细胞功能提供了理论框架,解释 了基因怎样被调节、基因怎样产生决定细胞功能的蛋白质,以及生命的发育机制怎样 控制基因和蛋白质的激活与抑制,从而决定生物的形体结构。这些卓越的成就使得生 物 学 成 为 与 物 理 学 和 化 学 并 驾 齐 驱 的 核 心 科 学 之 一 。 在 融 会 了 新 的 知 识 理 念 的 基 础 上 , 生 物 学 充 满 信 心 地 向 科 学 界 f t 崇 髙 的 目 标 迈 进,那就是研究人类认知心理的生物学基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一目标是哲学的、 非科学的,但现在已无疑成为科学界的一个重大的前沿问题。事实上,当回顾20世纪 敁后20年时,很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这段时期对人类心理锒有价值的发 现和见解,并不是来自干传统的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哲学、精神分析学或心理学 本身,而是源自这些学科与脑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多学科的融合基于近年来分子生物 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结果是诞生了一门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即认知分子生 物 学 , 其 核 心 思 想 采 用 分 子 生 物 学 的 知 识 和 方 法 来 探 索 人 类 生 命 的 未 解 之 谜 。 这 一 新 兴 科 学 基 于 以 下 五 大 基 本 原 理 第一,脑与心理的合二为一。大脑是一个复杂的具有计算能力的生物器官,它构 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调节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并且控制我们的行为,不仅包括那些 简单的运动行为如奔跑和进食,还包括人类特有的复杂行为如思维、言语和艺术创造。 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是由大脑执行的一系列操作,就像行走是由腿完成的连贯动作 -样,只不过心理加工要比走路复杂得多。 第二,大脑的每种心理功能,从最简单的反射到最富创造性的语言、音乐和艺术 创 作 , 都 是 由 不 同 脑 区 的 特 定 神 经 回 路 来 实 现 的 。 这 就 是 为 什 么 我 们 更 倾 向 于 使 用 序 言 V “广义的认知神经生物学”,因为它能够反映出心理加工是由一些特定的神经回路来完 成的,而“狭义的认知神经生物学”意味的是一种心理加工的全部操作都只由某个单 独的脑区来完成。 第 三 , 所 有 这 些 神 经 回 路 都 是 由 相 同 的 基 本 信 号 单 位 一 神 经 元 组 成 的 。 第四,神经回路通过细胞内的特殊分子在其内部以及神经细胞之间发出信号。 第五,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这些特殊的信号分子几乎完全被保贸了下来。其中有 些分子不但存在于我们最远古祖先的细胞中,也存在干现有的进化而来的单细胞生物 如细菌、酵母)和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如蠕虫、苍蝇与蜗牛)的细咆中。无论古老还 是现代的生物学机制,都是通过相同的分子来控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使得我们适应瞬 息万变的环境。 因 此 , 我 们 从 新 兴 的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获 得 的 不 仅 是 对 我 们 自 身 的 了 解 一 我 们 如 何 知觉、学习、记忆、感受和行为,而且也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人类整体的重新认识。 这让我们不得不感谢我们的袓先,因为低等生物使用的分子不断进化产生了人类的心 理,并且那些调节各种生命过程的分子机制被完好地保存至今,并应用到我们的认知 活动中。 由于认知神经生物学对个体和社会皆有着潜在的重大意义,现在科学界已经公认认 知神经生物学将成为21 [it纪的主导科学,其重要性如冋基因生物学对于20世纪科学发 展的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开始了对心理加工本质的思 考。从那之后,这一直是西方思想领域的中心问题。而这一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使我们 能够进一步探讨这一悬而未决的疑问,为我们了解和解决影响日常生活的心理加工这一 重大问题提供了实践的方法。科学已不再是科学家独有的领地,而是成为现代生活和当 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儿乎每天煤体都在报道大众无法理解的各种技术信息。人们在 读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种常见的老年痴呆症译者注)和老齡 化引起记忆缺失的文章时,常常不能理解这两种记忆损伤之间的不同。前者的失忆是不 断恶化的、破坏性很强的改变,而后者则是相对缓慢的、曳性的变化。而今人们也听说 认知科学在迅速发展,却并不清楚这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人们还得知基因影响行为,某 些基因的功能障碍会导致精神紊乱和神经疾病,却不知道基因是如何运作的;最后,人 们还听说不同性别在智能上的不同会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学术与职业道路,但这是否意味 着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揞脑结构的不同呢 二者的学习方式又冇何不同呢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为自己和公众做出一些重要决策,而这些决策行为都包含着从 生物学角度对心理加工的理解。例如,-些决定将会产生于我们试图理解什么是正常行 II _追寻记忆的痕迹 为、什么是精神障碍和神经疾病的过程中。因而每个人都应获得最有效的、通俗易懂的 科学信息以便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同意当前科学界的这种观点,即我们有赍任 向公众提供这类信息。 在我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早期,我意识到就像科学家渴望解释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 一 样 , 没 有 科 学 知 识 背 景 的 人 们 也 热 切 地 想 学 习 这 门 新 科 学 。 这 促 使 我 和 J a m e s H. Schwartz 我在哥沦比亚大学的同事)一起撰写了神经科学的原理Principle of Neural Science 一书,作为大学及医学院的入门教科书,该书现在已经印到第五版了。 在这本教科书出版之后,我们经常被邀请去为社会大众做一些脑科学的科普讲座。 ‘这样的经历使我相信,普通百姓是希望并愿意努力去理解脑科学的,只要科学家也 愿意去告诉他们。因此,我编写了这本书,为没有科学知识背景的普通读者来介绍这门 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我的目的在于,用简单的语言去解释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它是 如何与生物学一样,从早期科学家的理论和观察,发展到今天这样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2000年秋天,我因对大脑记忆储存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所 有的诺贝尔奖得主都应邀写一篇自传,这也是我撰写此书的另一个动力。在写自传的 过程中,我比以往更加清楚地惫识到,我对记忆本质的兴趣根植于我在维也纳的童年 经历。当我惊喜地发现我的研究让我置身于当代科学的一个伟大历史时期,并成为世 羿杰出生物学家群体中的一贡,这也使我心存慼激。在工作中,我结识了一些位于生 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前沿的一流科学家,与他们的往来和交流对我的研究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因此,我在这本书里加进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在过去50年间认知神经研究领域所 取 得 杰 出 科 学 成 就 的 学 术 史 ; 另 一 个 是 我 的 个 人 生 活 经 历 以 及 过 去 5 0 年 的 职 业 生 涯 。 我追溯了在维也纳的儿时经历是如何引起我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 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最后进入了记忆的细胞和分子加 工这一特定的研究领域。因此,本书追寻记忆的痕迹是我个人对记忆问题的 探索,如何与最崇髙的科学事业进行交叉力图从细胞和分子的生物学角度来研究 认知心理加工。 S 录 132 140 147 156 笫三H15 突触联系的强化 神经生物和行为学中心 简单行为也能被学习调控 经验改变突触 个体化的生物学基础 分子与短时记忆 TR�JUG V 记忆基因 (173〉 基因与突触的对话 (182 笫 成 4 / 1 9 3 1 2 3 4 5 6 7 8 笫一; 1 个 人 记 忆 与 记 忆 存 储 的 生 物 学 基 础 2 维 也 纳 的 童 年 生 活 3 美 国 的 教 育 4 每 次 一 个 细 胞 5 神 经 细 胞 的 谈 话 6 神 经 细 胞 之 间 的 对 话 7 简 单 与 复 杂 的 神 经 系 统 8 不 同 的 记 忆 , 不 同 的 脑 区 9 寻 找 研 究 记 忆 的 理 想 系 统 1 0 学 习 的 神 经 类 似 物 第 二 2 0 回 到 复 杂 记 忆 中 (195 SG/ Sj/ 3 924 /S /S /GS S1/ S1/ S|/ 9 3 4 3 G 5 i 3 5 6 7 8 9 K n 1 /|S S1J/ 7 2 n /oS II _追寻记忆的痕迹 2 1 突 触 也 保 留 了 最 美 好 的 记 忆 (199 2 2 大 脑 对 外 部 世 界 的 记 忆 (204 2 3 集 中 注 意 力 (211 笫五;1217 24 颗小红药 (219 25老鼠、人类与心理疾病 (228 2 6 治 疗 精 神 病 的 新 方 法 (238 2 7 生 物 学 与 精 神 分 析 思 想 的 复 兴 (244 28 意识 (251〉 笫六春/259 2 9 斯 德 哥 尔 摩 与 维 也 纳 (261 30从记忆中学习前景展望 (277 287 除 了 生 物 学 的 存 在 , 彩 响 我 们 生 淥 的 不 是 真 卖 的 过 去 , 而 是 成 们 对 过 去 的 印 象 。 这 些 印 象 素 桊 是 结 构 严 畚 , 并 且 过 重 重 荈 选 的 , 有 如 神 话 般 不 可 古 喻 。 对 过 去 的 印 象 和 象 征 牲 的 构 建 就 像 逡 俜 仿 息 一 样 刻 入 我 们 的 老 识 中 。 夺 一 个 房 走 时 期 却 在 当 代 和 过 去 的 神 铦 背 景 中 映 射 着 其 除 了 生 物 学 的 存 在 , 彩 响 我 们 生 淥 的 不 是 真 卖 的 过 去 , 而 是 成 们 对 过 去 的 印 象 。 这 些 印 象 素 桊 是 结 构 严 畚 , 并 且 过 重 重 荈 选 的 , 有 如 神 话 般 不 可 古 喻 。 对 过 去 的 印 象 和 象 征 牲 的 构 建 就 像 逡 俜 仿 息 一 样 刻 入 我 们 的 老 识 中 。 夺 一 个 房 走 时 期 却 在 当 代 和 过 去 的 神 铦 背 景 中 映 射 着 其 116 George S t e i n e r , 蓋 相 5 蚝 城 望 In Bluebeards Castle, 1971 个人记K与记Z存储的生格学基础 记忆总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试想一下,你可以随意问想起在遥远的过去所发生 的事情例如,你中学或者大学生活的第一天,你的第一次约会,或是你的初恋。在 回忆的过程中,你并不仅仅是记起某件事,同时也在重新体验这件事悄发生时你的所 见所闻所感,当时的情境氛围、具体的时间地点、聊天的内容,甚至是你的情绪状态。 回忆也可能是对过去某段记忆的重新塑造,有时记忆也会被歪曲。回想过去的某段经 历恰如一种精神之旅,它使我们穿越时空限制,并 Bukey, 2000 0但 奥 地 利 的 人 们 ( 包 括 那 些 在 4 8 小 时 前 还 反 对 他 的 人 〉 对 他 不 同 寻 常 的 欢 迎 使 他 相 信 , 奥 地 利 乐 意 接 受 、 事 实 上 欢 迎 被 吞 并 。 似 乎 每 个 人 , 从 卑 微 的 店 主 到 学 术 团 体 中 最 髙 层 的 成 员 , 当 时 都 公 幵 地 信 奉 希 特 勒 。 Theodor Cardinal Innitzer维也纳的一位深具影响力的大主教,鞞经一度是犹太团体 的守护者,当时却命令维也纳所有的天主教教堂升起纳粹党的旗帜,并敲响教堂的钟 声以对希特勒的到来表示敬意。他亲自迎接了希特勒,并向希特勒表示了他自己以及 所 有 奥 地 利 天 主 教 徒 的 绝 对 忠 诚 , 并 且 许 诺 奥 地 利 的 天 主 教 徒 将 成 为 伟 大 德 国 a 忠 诚 的子嗣,在这个重大的日子投入德国的怀抱。主教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尊重宗教自由, 并保证宗教在年轻人教育中的地位不动摇。 从希特勒进驻奧地利的那个夜晚开始,所有的苦难降临了。维也纳的暴徒们(包 括成年人和年轻人)在奧地利纳粹党的怂恿下,呼喊聍“打倒犹太人希特勒万岁 摧毁犹太人”开始了整个国家的耧动。他们到处殴打犹太人、抢夺财物,并用各种方 式羞辱犹太人强迫他们下跪、清洗街道以消除每处反对合并的政治图画。我的父亲 也被迫用牙刷清除由维也纳的爱国者,以表示反对合并、鼓励维也纳人民支持奥地利 独 立 的 “ 是 的 ( Y e s ” 字 样 , 这 是 维 也 纳 城 里 体 现 奧 地 利 独 立 的 最 后 一 点 标 志 ( 图 2 . 5 � 其 他 的 犹 太 人 被 强 迫 用 油 漆 在 犹 太 人 的 店 铺 上 刷 上 图 样 的 标 记 或 是 “ 犹 太 ” 字 样。深谙德国纳粹策略的外国评论家都不禁惊诧于奥地利民众.当时的暴行。在维也 纳和其犹太居民Vienmi and Its Jews 一书中,George Berkley引用了一个德国骑兵的 话“维也纳人已经在一夜之间做了直到今天德国人也做不到的事情。在奥地利, 不需要组织对犹太人的联合抵制,奥地利人巳经自发幵始了。” 德国剧作家Carl Zuckmayer为逃脱希特勒的统治于1933年搬迁到奥地利,在他的 自传中,他将维也纳在合并后儿天的情形描述成一幅梦魇般的画卷。那几天的维也纳 就好像 阎王打开了地狱的大门,放出许多最卑劣最可怕的魔鬼。在我的一生中,我目睹 过人类所能见的最赤裸棵的恐怖和惊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参加了数十场战役, 经历过敌军的子弹扫射、毒气攻击,在阵地战中越过胸墙。我也目睹了战后时期的混 乱决定性的起义、街道巷战、会议厅的争吵。1923年,我也是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 政变时的旁观者,也亲眼目睹了纳粹政党在柏林早期统治时的情形。但这些景象都无 法与那些天维也纳的情形相提并论。在维也纳所发生的暴行与德国的强大无关在 维也纳发生的一切是一股充斥着羡慕、嫉妒、辛鲮、盲目、恶劣的复仇渴望的浊流。 所有良性的本能都缄默了只有麻痹的群众被释放了那是暴徒的巫师安息曰。 所有构成人类尊严的成分都被埋葬了。 14 追 寻 记 忆 的 痕 迹 在 希 特 勒 进 胖 维 也 纳 的 第 二 天 , 除 了 与 我 同 是 犹 太 人 的 一 个 女 同 学 , 所 有 的 问 学 都幵始疏远我。在我平时玩耍的公园里,我遭到了同学的辱骂、羞辱和殴打。在1938 年 4 月 底 , 我 所 在 小 学 里 的 所 有 犹 太 儿 赍 都 被 驱 逐 , 转 到 了 离 我 家 很 远 的 一 所 位 于 第 19 K � 山 犹 太 教 师 汗 办 的 特 殊 学 校 驮 。 在 维 也 纳 大 学 , 儿 乎 所 存 的 犹 太 人 被 汗 除 , 包 括 4 0 的 学 生 社 闭 成 员 和 5 0 的 教 师 。 这 种 对 犹 太 人 的 恶 行 在 水 晶 玻 璃 之 夜 达 到 f 高 潮。所以说,我的遭遇与其他人相比町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我 的 父 亲 和 母 亲 年 幼 时 在 第 次 世 界 大 战 发 生 之 前 就 都 来 到 f 维 也 纳 。 我 的 母 亲 Charlotte Zimels T 1897年出生在W班牙北部省份的一个小镇Kolomyya�它与罗马尼亚 毗 邻 , 曾 经 足 奥 匈 帝 W 的 地 域 , 现 在 楚 乌 克 兰 领 土 的 一 部 分 。 当 时 这 个 小 镇 的 居 民 大 概 存 4 3 0 0 0 人 , 约 一 半 足 犹 太 人 。 在 那 儿 , 犹 太 人 的 社 W 有 着 活 泼 的 文 化 氛 M � 我 的 母 亲 成 艮 在 一 个 有 良 好 教 存 背 拔 的 中 产 阶 级 家 庭 中 。 M 然 母 亲 在 维 也 纳 大 学 只 学 了 一 年,但除广德语和波兰语之外,她还能用英语书写和交流。我的父亲Hermann Kandel 于1898年出生在Lvov Lemberg附近的一个小镇Olesko,家境贫寒。Olesko小镇大约 2 维 也 纳 的 童 年 生 活 1 5 有25000人,现在也W乌克兰。母亲在初见到父亲的时候就被他英俊、充满活力的外 表 和 幽 默 的 谈 吐 所 吸 引 。 父 亲 一 家 在 1 9 0 3 年 , 也 就 是 他 5 岁 的 时 侯 搬 到 了 维 也 纳 。 在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期 间 , 还 在 他 念 高 中 的 时 候 被 充 军 , 参 与 了 奥 匈 联 盟 部 队 的 作 战 并 在 战 役 中 负 伤 。 战 后 , 父 亲 就 幵 始 工 作 来 养 活 自 己 , 因 而 始 终 未 能 完 成 他 的 髙 中 学业。 我出生在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击败而瓦解的11年后。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之前,奥匈帝国是欧洲第二大国家,疆域仅次于俄国。奥匈帝国在东北方扩张到现 今的乌克兰,东至现在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南至匈牙利、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 战后,奥地利的版图骤减,失去了所有语言不同的省份,只保留了说德语的中心地区。 因 此 , 奥 地 利 的 人 口 骤 减 ( 从 5 4 0 0 万 居 民 减 至 7 0 0 万 居 民 ) , 同 时 其 政 治 地 位 也 降 低了。 在我的青少年期,维也纳人口接近有200万,学术氛围仍然十分活跃。当时在社会 民主党人领导下的地方政府进行了非常成功的社会、经济和医疗改革,得到了社会各 界的广泛称赞,我的父母和他们的朋友对此也是十分欣慰的。那个时候的维也纳是一 个繁荣的文化中心。马勒和勋伯格以及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大师的音乐回荡在城 市的每个角落,克里姆特、柯克施卡和希勒等大胆的表现派画家的作品装饰着城市的 每栋建筑。 虽然维也纳的文化曾经十分繁荣,但是在19世纪30年代,维也纳是一个十分压抑 的政治独裁的城市。当时年幼的我还无法理解这一点,直到后来到了美国,在那里过 着轻松愉快的青春期时,我才明由我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形成时的生活环境,事实 上有多么的可怕。 虽然犹太人巳经在维也纳生活了 1000多年,对维也纳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反犹主义由来巳久。在20世纪初,维也纳是欧洲唯一一个将反犹主义作为当权政党 政嚼平台甚础的城市。从1897年到1910年维也纳的市长由反犹主义的人民党人Karl Lue-ger担任,他进行偏动性的演说,主要攻击中产阶级中“富裕的犹太人”。中产阶级是在 1867年实行新宪法后形成的。当时的新宪法赋予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平等的民主权 利,并R允许他们自由公开地信仰自己的宗教。 虽然新宪法这样规定,但是,占维也纳城市总人口 1 0 以 及 中 心 城 区 人 口 2 0 的 犹太人,在市民服务、军队、外交团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遘到歧视。大部分社 团俱乐部和运动组织都有一个雅利安人(Aryan条款,规定犹太人不得加入。在1924 年到1934年期间,奥地利还存在一个非法的极端反犹的纳粹政党,该党在1928年曾抗议 一个犹太作曲家在维也纳歌剧院进行演出(阁2.6。 追寻记忆的痕迹 UotttlQ f _ f | Otl稱 I D i e n e r u n �V该M意iLknisc改仏人卞教口 iii然丨ser 不信上帝,似他和Sara对于身为犹太人都感到P分f丨杂。 在 1 9 4 9 年 , D c n i s e 和 哥 哥 、 父 母 一 起 移 民 到 广 关 M � D e n i s e 在 纽 约 的 法 国 学 院 待 了一年,在17岁的时候被Bryn Mavvr嗲院作为大三学牛呆取。19岁从Bryn Mawr7院 毕业后,[enise申请到f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牛.。我们1955年相遇 的时候,她已经幵始和Kobert K. Merlon 起做博七论文的相关研究,Kobert为现代社 会学做出广很人贞献,足科卞社会卞的奠堪人。丨enise的溥1论文研究内袢足对饭学院 学生职业选择的纵向实验调杳。 1956年6 J j , 1 我 从 K 学 院 华 业 儿 人 后 , U e n i s e 和 我 结 婚 f 图 3 . 4 � 我 们 在 麻 哲 Massachusetts 的 Tanglewood 度过 f 短 暂 的 蜜月,在此期间我还在准铬M家医学考试,这 也 足 永 远 不 许 我 忘 记 的 一 点 。 蜜 月 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